副刊

喚起汉诗魂

在目前,大马的文事创作不易引起普罗大众的普遍注意及欣赏;而古典汉诗创作就更加不为大众注视与接受了,它在大马的文事创作基础上甚至找不到一个自己应有的座标点。

通观的整体看法是,古典汉诗作品以文言出之,词彙较为诲涩深奧,很难令本地华文程度日益退步的读者接受及共鸣。 



既然一般人对古典汉诗作品的欣賞有潜意识的抗拒,难起共鸣,学术界、大马诗总及各地诗社就应该谋求对策,以取得读者对传统古典汉诗的共鸣为最大的活动鵠的。关于这方面我有一些愚见: 

四点建议

在政府方面,极力争取政府对诗社举办的各项活动给予肯定与经济上的支持。

在教育机构方面,应把诗词创作引进大专院校,坚决把学子引进诗苑,好让诗词的花朵开遍校园。要求校方对诗词教学与诗词活动给予坚定的支持,同时积极培训师资对古典汉诗的鉴赏与创作能力。把诗词列为中文系修读古典文学的本科生必修科,传授诗词创作的格律与方法,并需提呈诗词创作作业,修毕给予学分。

在诗社方面,应为社会大众开办诗词创作研究班及习写诗课,出版诗词定期刊物,定期邀请名家主持诗词讲座,主办诗词创作比赛,举办诗人雅集,协助或赞助诗词作者出版专集。



在个人方面,古典诗词写作者合应自重,避免撰述酬酢阿谀之辞、不写恶俗靡滥之语,所写作品务要言求有物,句必铿锵来改变读者厌弃鄙薄的观念。创作題材方面,除对个人的情感与际遇述作外,应更多地触及对国家的关爱,对国事的评指,对政治的期盼,对吏治的针砭,对人民生活的关怀。更重要的一点是升华自我,苦研韵律,勤修经卷。  

中华古典诗词是华裔的文学瑰宝,是一种具有美感特质的文学作品,我们有责任使它薪传下去。那么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同筹共策,希望有朝一日古典汉诗得以普及并取得读者的共鸣吧。诗曰:

覓策转乾坤,薪传古典根。共鸣期有日,喚起汉诗魂。

反应

 

副刊

重拾旧欢

1987年摄于笔者家中,左起叶广峰、徐持庆夫妇与女儿。

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是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人们总爱用书法挥毫写联语,使楹联成为中华民族独创的绚烂多彩艺术。

近体诗有绝诗与律诗两种体裁。其中律诗的格律,第三和第四句及第五和第六句都是对联句。我爱写律诗,因此也爱写对联,常常就有朋友恳我用他们的名字冠顶撰联。撰对联容易,但将名字冠顶(把特定的名字嵌作对联上下句最顶端的一个字)就比较不那么容易了,而冠顶加押脚的对联就更加难撰了。



记得2014年我夫妇旅港,相约康妙玲及彭一冠二姝见面,于铜锣湾宴叙。席间我曾以妙玲跟一冠的名字冠顶撰联相赠。我为她俩撰的冠顶两联如下:

(一)妙曼凌仙子,玲珑赛璧璋。

(二) 一心行众善,冠首领群芳。

提及冠顶联,我曾在1980年代以自己夫妇的名字冠顶及押脚撰过一联。我名持庆,便以“持、庆”二字冠顶。内子若梅,小字玉梅,便以“玉、梅”二字押脚。联成后,敝帚自珍,自己觉得还挺满意,于是便请书法名家在冷金红笺上挥写,于新年悬在客厅璧上。

岂料经过搬家后,上述自己亲撰的对联却不知搁在何方,遍寻不获。而最遭糕的是,数年后当我发觉对联遗失了,却竟然连原来的联文都忘记了。后虽曾重撰数联,总不惬意。此事使我一直惆怅了二、三十年。



今天儿子的同学叶广锋将一帧1987年在我旧居客厅拍摄的老照传给他,儿子转传给我。我蓦然发觉照片中在客厅壁上挂着的对联,赫然竟是当年我亲撰,后又忘记联文,而又遍寻不获的对联。这一发现,一时间使我感到无限兴奋与开心。“重拾旧欢”,也顿时解开了我惆怅了二、三十年的心结。该联联文如下:

持其高节坚如玉,

庆得新诗雅若梅。

但现在看来,我发觉此联的上、下联第二个字对得不很工整,因“其”字是“第三人物代词”,而“得”字却是“动词”。现在我把上联第二字“其”字改为“行”字,则上、下联两字均属动词。修改后成了下联:

持行高节坚如玉,

庆得新诗雅若梅。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