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多元与单元的演变

环顾宇宙万物,无不显示多元的情况。多元虽由个别单元组成,但组成的多元结构才能绽放璀璨的色彩,才能表现幽美的内外,才有永恒的价值与可能。

我国建国伊始,国家领袖无不以多元自居,以多元自豪。在彼此的心目中,多元种族、宗教、语文、文化都不会构成进步的障碍,而是促进发展的优势,更是得天独厚的资产。每个公民都必须予以珍惜、善加利用,一同引领国家迈步向前。



奈何政治使这种优良的条件动摇、被扯裂,甚至到了被撕毁的地步,有清醒头脑,有爱国意识的一群,无不摇头叹息,振臂高呼——迷途者火速扭转方向,回头是岸。

大道转向小巷

国家从宽阔的多元康庄大道逐渐趋向狭窄的单元胡同小巷,一言以蔽之,是目光如豆的政治人物和政客仗恃着手上的权势一手捏成,出发点偏颇是使国家人民困惑的主要因素——凭借居多数的条件,竭力推开融合的蹊径而极力推行同化的政策。这一切,该是从70年代发轫滋长。

记得50年代末,皇家教授翁姑阿兹斯曾在一个公开场合盛赞我国各族人民能够同在一桌享用不同的食物而引以为荣,认为是难能可贵的团结象征。过后,这种现象一去不复返。在大地方,马来同胞绝少进入华人的咖啡店,连买香烟或罐头饮料的也少了。小地方各族在一起打麻将的场面,不知还能维持多久。

70年代末,我被派往吉隆坡中华国中任教,数十位马来女教师当中只有一位包头巾,17年后我退休那年,全校马来女老师近百人,只有一位不包头巾。她们这样做,表示对当局的呼吁或决定表示认同,并以实际行动支持。这是她们的选择,我们无可置喙。不过,这会不会造成种族间的隔阂,有待学者去认真研究。



宗教隔离团结

近年来,国内针对国家社会前途的争论,往往围绕在种族和宗教课题上,一些政党只顾某种宗教教条的付诸实践,而不理会其他族人的感受。美其名曰只有某部分的人受影响,然而大家心知肚明,任何法令的施行,人人都有关系。分而治之,岂不又回到英殖民时期的老路?那就不必谈什么国民团结了。

戏院男女观众分开,车厢设红粉专用,摩托男女授受不亲,啤酒节会引起敏感,洗衣店也有人建议拒绝某族人……真担心不久会有人提出货币也须分教徒的献议。国家似乎缺乏眼光远大的领袖,一切宏愿都被这些芝麻绿豆小事所掩盖。我们这只小船在层层烟雾中能走多远,又怎样找出一条崭新的道路?颇令人担忧。

反应

 

言论

母语教学违宪罔顾团结/碧澄

联邦宪法是我国人民主要的法律根据,一般上,朝野政党若发现宪法的某些条文有纰漏或不足之处,可要求国会以超过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修改有关条文。

修宪是一件大事,人民挑战宪法条文亦不常发生,因为非得花费大量资源不可,背后没有有力的支持,要入禀法庭,并非易事。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的母语教学违宪的风波,有某方势力在做靠山。

宪法152(1)(a)和(b)可说是非巫裔人民教育领域的护身符,一路来都有人提出置疑,政府也曾针对教育部长对华淡小操生死大权的条文进行修订,以安民心。

华小拨款占小比率

挑战华淡小宪法地位一案自2019年12月开始,至今已历时4年,虽经判决,上诉方仍准备上诉到联邦法院。他们对于华淡小非法定权力机构,却享有政府拨款的事实,紧咬不放。

其实,华淡小所得的拨款只占总数的一小比率,否则华小就不必每年都要求提高款额了。

提出违宪诉讼的团体,其出发点不外维护马来人的权益及马来文的地位,最后达成单一源流学校的目标。

教师团体参与,我们没话好说,思想应该比较开明的作家联盟也是其中一分子,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他们这样做,显示思想极端、狭窄,不顾这对国内各族群关系和国民团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国家的发展肯定大大不利。

如今,部分小学以英文教学,政府或私立大专纷纷以英文为教学媒介,上述人士是表示赞同或是视若无睹,又或者认为以英文教学乃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什么对国内通行语文的发展却不认可,非除之于教育圈外不可?

严守课程大纲教学

土团党青年团团长袁怀绍声称,他们愿意让多源流学校继续存在,条件是增加国家元素――有更多的马来文、马来人和马来西亚的历史。这些都是罔顾现实的意见。

华小和淡小一样,都严格遵守课程大纲教学,教学三语,培养良好品德以及爱国的情操。至于华校从中台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有何不好?难道要各方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才是正确的办学方针?

这些年来,在董教总的领导下,华小不断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好马来语文,又极力引导学生开拓视野,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教育当局理应对此略知一二。好的方面,应给予褒扬;不足的地方,应给予鼓励。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