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妈妈蕃薯叶

照片提供/文戈

在家陪妈妈。晚餐时间到了,妈妈说,很想炒一盘蕃薯叶来下饭。我问,哪里有蕃薯叶?她说,下楼去採啊!然后她就把“很想”付诸行动,扶着楼梯栏杆一级一级下楼去了。我就在她后面一步一步跟着。我常想,妈妈一天下楼两次,上下总共4次,突发事件如采蕃薯叶加起来就6次了。一个双腿都做过膝盖置换手术的人,坚持上楼下楼让我心惊胆跳,她怎么就不怕累?

妈妈的蕃薯叶种在几个巨大的瓦缸里面。这种瓦缸坊间叫咸菜缸,人们腌咸菜用的就是这种缸,土绿色的缸身非常厚,爬着漂亮的浮雕。小时候冲凉房里盛水也是这种缸。旧时没热水设备,水都是凉的。有时缸里也养了鱼,冲凉的时候不小心会把鱼捞起来。



废话少说。回来细说妈妈的番薯叶。小弟的店屋除了屋身,周遭是没有寸土尺地的。吉隆坡的店屋都是如此,种花植草只能用盆栽。二楼有天井可以晒衣服,弟媳在天井摆了很多观叶盆栽。但天井不方便老人家上下,妈妈的番薯叶就种在楼下了。除了在店里吃饭,妈妈就爱这里走走哪里探探,看看花修修草。每天她都要采下蝴蝶豌豆花,布阵摆开晒干,让弟媳做娘惹糕。

以前小弟的店旁边有棵大树,树下有尊土地公。土地公旁几张桌椅,顾客来店里买了食物喜欢到大树下吃饭。“大树下”是我国城镇特色,有大树就有人流。后来市议会禁止在大树下摆桌椅,常常出动大卡车扫荡。店里忙的时候,一个不留神树下的桌椅就被扫走。买一套扫一套,买的速度不够他扫得快。后来小弟咬紧牙根把隔壁的店买下,桌椅就不摆大树下了。人家说狗急跳墙,人急了就买屋。

小弟在美兰洼地开店算算将近30年。最早此地是个鸟不生蛋的土著小区,店也是租的。时光荏苒,从租的小店面到后来自购的角头间,生意渐渐做起来,恐怕也跟大树下土地公殷殷眷顾有关。多年后市政府筑路开道,所有原本不通车的后巷小道都改成公路或停车场,双行道改成单行道。路多了自然车也多,车多了就需要停车位。那棵多年来给我们遮风挡雨的大榕树被砍,连根刨起铺上柏油。砍树的时候切割器每一次辗进树身的刀锋都辗在我们身上。想起那棵大树还会觉得痛。如今美兰洼地是著名的塞车区,我们在城里打车,司机听说要去美兰洼地多半不肯载,他们说那个地方进去了出不来。

翻身成为餐馆名菜

大树没有了,妈妈的蕃薯叶瓦缸就摆在路对面马票行墙外停车场和建筑之间一溜窄窄的石灰板上。什么时候人家不让摆那就随时得移。店前面簇挤的热闹盆栽是百香果、竹子和香兰叶,还有一堆只有妈妈才叫得出名字的蔬菜和草药。



妈妈喜欢吃蕃薯叶,应该是早年生活贫困时的习惯。当时蕃薯叶一把两毛钱,算是下等菜,随便炒都好吃。炒虾米叁峇辣椒最能下饭,我们家常吃。人家唐巧娣翻身,如今蕃薯叶也翻身,成为餐馆名菜。裕廊坊连锁中餐馆“三盎两件”的招牌菜就是“阿公蕃薯叶”和“阿婆蕃薯叶”。阿公是辣的,阿婆蒜蓉清炒,其实都是家常菜。有心人商机一动遂成名菜。

数年前小弟说打算买一块地,等他退休不做餐馆的时候,就在那块地盖一所房子,举家搬到有地的房子去住。妈妈可以在房子周遭养鸡种菜,要种多少番薯叶都可以,也不必再爬楼梯了。很久没听他说起,想来地没买成。妈妈的蕃薯叶继续种在大缸里。

反应

 

商余

《生活在此城》后记/文戈

本书主题是“生活”。在考虑书名的时候,我最先想到的是《生活在他乡》。可是,这是米兰昆德拉一部小说的题目,我不敢冒用。

昆德拉用了一个最能阐释现代生活的书名,后来者都只能望洋兴叹了。想想,如今谁在人生某个阶段不是生活在他乡?多少书写不是人在他乡心在家乡的折射?

进入新世纪,人们移动频繁,常常在某一个地方生活,却时时想着另一个地方的人与事。本书收录了2007年至今横跨十六年的作品,虽然都是写生活,但是情境、时间点和背景不同,如何把这些文章串起来?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书名:《生活在此城》。

2007年,新加坡青年书局为我出版了散文集《在云南园的日子》,记录我在校园寄居十年的生活点滴。这本书早已绝版,而青年书局的实体书店也已于2014年休业,改为网上书店了。

时代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在眼前掠过,我的书有幸攀著书局的彩带末端,落实一个凄美而偶然的休止符。

融入邻里生活轨迹

搬出校园后,我们开始在邻里小区生活。本书第一辑<日常烟火>就收录了我们在裕廊西的生活点滴和蛰居民间的心情。我非常珍惜这些作品,每一个情境都是我用心融入邻里的生活轨迹。我们细心感受新生活所带来的惊喜,我心安处就是我的福地,余生不必再寻觅了。

第二辑<流光掠影>收录了职场上一些刻骨铭心的片段。其中有我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对某些具体事件的描述与感触。人在江湖,个人心情上的变化时时随着环境转换,用心融入工作之际,也对工作的形态与内容诸多思索与设问。

本辑也有些文章是往事的回望,在书写记忆之时也同时梳理过往。早已遗忘的事突然以新的情貌重现,似乎记忆突然有了自己的生命继续抽芽茁长。我想,重构记忆也是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与他人和解,然后释放自己。

第三辑<终极叩问>主要是关于人生与社会现象的思虑。这个部分很多文章写于冠病疫情封锁期间,当时万事受阻,人处于困境之中,对生死及个体自由的思索特别敏锐。几年的纷纷扰扰也让我看清楚了很多事。

我在编选此书的时候重看旧作,回望经历过的烦恼与困惑,对自己又有多些了解。

我觉得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虚实交错的社会,每个人都需要认识自己所生存的世界,也更需要了解自己的心性,更需要敏锐的思觉。在最迷惑的日子里,依旧要寻求生活的况味,继续感受生活的乐趣。

离开职场后,我的生活本质改变了,生活节奏缓慢了,但是我并没有闲着。我没有停止书写,对周遭的变化甚至更敏锐。本书收录的作品,皆是我在狮城的生活观察与心情。

不管是好日子或坏日子,都有我们俩细密的心思和努力。我们的日常凝成文字,也算是生活的沉淀。此刻出版新书,有一种回望的心情,也有某种圆满的感觉。生命中或有无奈和缺憾,到最后原来都是完美结局的铺垫。

本书由城市书房出版,对我来说意味深长。2018年我曾经在城市书房发布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游走与淹留》。当时城市书房还在桥北路,发布会的美好的感受历久弥新。当时心里就希望能请城市书房出版一本书。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谢谢婉菁。

这本书献给另一半

我也要感谢三十多年来一直陪在身边的老伴。我俩还在职场那些年,他几乎包办了所有的家务。我离开职场后投入疯狂的书写作息,他也从未有微词,放任我自由写作。近年来他开始阅读我的书,以他念过三年中文并受过严格古文语法的训练,竟把我近年出版的书都看了。

这是他首次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现在我的文字中,有时他会说:哇,我都差点忘记那件事了!看到一个古怪的句子时,他会说,这个句子翻成英文可不容易。他会细细问我,某一句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这个意思还是那个意思。知道我将出版这一部很可能是我最后一本散文集的时候,他非常雀跃,等不及要读。我想,不管此书能抵达多少读者手中,我已经有了一个最贴心也最细心的读者了。

这本书献给他,我的另一半。

作者简介:郭淑云(笔名文戈)

1986至1996年游学美国,获爱荷华大学东亚系文学士、亚洲文化研究硕士和夏威夷大学东亚系语言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敦煌学、中国讲唱文学传统和口头诗学理论。

1996至2018年就职于南洋理工大学,今为人文学院中文系退休副教授。

作者于七十年代初开始写作,早年嗜写长篇连载小说,并长期为报章书写专栏。教余笔耕不辍,着有长篇小说《豪门》;散文集《童言童心》、《轨迹》、《异乡心情》、《在云南园的日子》、《日子河流》、《家乡叙事》、《游走与淹留》和《却顾所来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