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婆罗洲艺术

张文婷,她是一名英国皇家建筑师。

已经在英国伦敦闯荡多年的她,在2017年决定回到家乡马来西亚。



她成立了“婆罗洲艺术集合”(Borneo Art Collective),致力推动亚洲第一大岛,也是世界第三大岛,而她称之家的地方,即婆罗洲的艺术与文化。2018年,她甚至开创了一个“婆罗洲美学实验室”(Borneo Laboratory)。

竹亭:将做乐器和建筑用的竹子融合,总面积有48平方米,可容纳6位音乐家在这里演奏。

张文婷是马来西亚人,家在古晋,2003年到台湾逢甲大学,修了5年的建筑学;在亚洲闯荡一段时间后,她前往伦敦大学学院(UCL)继续进修,并在非常知名的建筑公司,即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 + Partners)任职长达5年。

在这5年间,她曾参与不少大型的建筑项目,更在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考获英国皇家建筑师的资格。

在她投入建筑设计的生涯中,曾荣获多项国际奖项的认可,包括“Holcim”亚太区新生代设计奖、“Archiprix”国际建筑大奖及哥伦比亚创利德奖;她的设计项目,更曾在世界各地展出过,譬如2013年的法国建筑实验展(ArchiLab)。

无疑的,她在国外的建筑领域,拥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但她心中一直惦记的,反而是她的家乡。



做自己想做的事

张文婷受访时说:“留在英国,不是我最初的想法。

“我觉得,建筑师也有较艺术的层面。而这样的层面,会驱使我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我想做的事情充满挑战性;即身为一个婆罗洲的人,我如何把自己学的与婆罗洲的美学元素,做一个连结或融合,并呈现在世界的眼前……属于婆罗洲的艺术集合,这是我一直想尝试做的事情。”

经10天的探索和瞭解,由法籍大提琴家及我国的传统乐器演奏家,一起将现代和传统乐器,做一次和谐美妙的融合演奏。
张文婷成立与推动“婆罗洲艺术集合”。

彰显国家的特色建筑

所谓婆罗洲的艺术集合,实际上做什么事情?

2016年,最初的婆罗洲艺术集合,只是一个网络平台,收集不同人的访问,并探讨各种不同的课题;这让张文婷意识到,原来散播在婆罗洲内有很多珍贵的知识,如果没有亲身去接触,而只接触社群媒体上的,就不会知道“真正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很多事情”。

半年后,她认为,这件事需要被看到与需要关注,甚至应持续发展;所以她在一个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向大众募款,并在2017年,成功推出了“婆罗洲艺术集合”的同名书籍。

跳脱国际模式

张文婷说:“刚开始还不太确定,反而在过程中,越来越确定‘婆罗洲艺术集合’会是一本书。尤其是看见在婆罗洲,甚至于整个马来西亚,过去有很多辉煌的出版业,现在都不复存在,其实不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我们应该要有一个机制去训练或建立它。但我们没有,反观在台湾和中国,则是骇客型的成长。

“另外,我觉得国内的出版物其实蛮缺乏风格,这与建筑领域一样,大部分都是国际样式;所谓的国际样式,就是在哪里都能应用,而没有更多的东西要表达。你看泰国或其他国家,其建筑均在表现着他们的工艺特色,反观马来西亚,给人的感觉可以是任何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自己特色的建筑,那毕竟是文化表现的一种。”

去年张文婷在台湾,举办“婆罗洲x台湾文化实验室”,以推广她正在做的事。
透过婆罗洲美学实验室,张文婷会定时给建筑系的学生,举办教育性质的工作坊。
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张文婷和她的建筑团队,用3个月时间来完成。

建筑包涵艺术与美学

对于《婆罗洲艺术集合》一书,张文婷表示:“回到出版的课题,现在婆罗洲要出自己的一本书,那它要如何去彰显工艺的部分?那时候,从书皮到装帧,每一个小细节,我们都要仔细地研究该怎么做。”

看在一般人的眼里,也许会觉得她做的,似乎跟她学的无关;然而,对张文婷来说,在婆罗洲艺术集合里,他们所探讨的美学元素,其实都是息息相关的。

建筑,是八大艺术之一。而剩余的七大,就包含绘画、雕塑、音乐、文学、舞蹈、戏剧和电影。

她认为,建筑不太会独立发生,所以,当他们在探讨婆罗洲的建筑美学时,肯定也要探讨建筑以外的艺术形态,看它们如何影响建筑层面的艺术。

在婆罗洲,她所看见的建筑美学,就带着另一个复合的层面,她表示,婆罗洲是片受眷顾的土地;这份眷顾,是源自不同地方的外来族群将婆罗洲“当成家”,并在和睦的相处及合作之下,互相影响产生的结果。因此,她近期做的创新计划也在力推“复合的元素”。

《婆罗洲艺术集合》一书封面。

竹亭爆发式实验

说到“创新计划”,就得从她年初在婆罗洲开创的美学实验室说起了。

正在做婆罗洲艺术集合的时候,让张文婷意识到,很多文化遗产的即有做法,我们不应该害怕去谈论“创新”。

她解释:“有很多的传统工是有发展的可能性的,但却碰到传承的问题,所以我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建筑背景,去研究或探讨要如何将它们带入建筑,去思考两者之间整合的可能性。”

“所以,婆罗洲美学实验室专注做的是透过跨领域及地域的合作,创造艺术和建筑的创新环境,重新定义地方工匠和建筑工艺间的关系 。”

乐器不违抗自然

举例来说,在婆罗洲美学实验室,她最早做的是工作坊;譬如音乐的部分,她就曾让婆罗洲的传统乐器,与西方的乐器一起融合演奏。

在婆罗洲,要说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应是“沙贝”(Sape)了。它与中国的古典乐器琵琶有点像,均是采弹拨式的玩法;因要在森林演奏,所以其音色是要跟周围的环境,能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感。

张文婷说:“单就这点,它与西方国家的乐器,其实是完全相反。西方的乐器,原则上是要在一个干净纯粹的空间演奏,可说是‘违抗自然’的,所以与沙贝要去拥抱自然的概念非常不一样。”

当时,一名法国籍的大提琴家,也就是席琳帕皮翁(Céline Papion),就花费了10天的时间,去探索婆罗洲的大自然、音乐和文化,再跟我国的传统乐器演奏家即阿蕾娜穆朗(Alena Murang),一起实验东西方,甚至是现代和传统乐器融合演奏的可能性。

另外,较明显的跨领域整合,就要说她特别为“热带雨林艺穗节(Rainforest Fringe Festival)”,联同国内外的建筑师,以及地方工匠一起建造的竹亭了。

比达友族手艺 

张文婷说:“在婆罗洲,我们有6大种类的竹子,每种都有不同用途,包括建筑、乐器和烹饪等。而我们做的,就是把建筑用途,以及做乐器用的竹子种类完全整合在一起。当我们把绘图做出来的时候,其实就有人告诉我们,你们不可能做到的啦。所以我们踏遍各地,去探究各国的工匠,看他们是如何掌握或做竹工艺的。”

最后,他们是靠比达友族(Bidayuh),给他们提供竹和纯熟的工艺,毕竟,他们早期的房子就是用竹造的;而张文婷和她召集来的建筑团队,就要研究看能如何把他们的工艺,给整合到新的事情上。

而她希望人们能看见,竹,在建筑领域的可能性。

反应

 

要闻

大马国际旅游展 沙砂合作推介婆罗洲

(吉隆坡13日讯)东马沙巴及砂拉越将在即将举行的马来西亚国际旅游展上“合体”,以“发现婆罗洲”为主题,携手宣传马来西亚两大联邦的旅游魅力,以期达到在今年吸引400万本地及外国访客人次的目标。

马来西亚旅游总会(MATTA)也宣布砂拉越及沙巴为“一个婆罗洲”(One Borneo),“二合一”为大马首要旅游目的地,以促进两大联邦以及全马旅游多样性和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将于9月6日至8日在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及会展中心(MITEC)举行的国际旅游展(MATTA FAIR)将成为砂拉越及沙巴展示、推广和营销期独特旅游产品的平台,除了为访客提供优惠配套,还有深受游客欢迎的自然及文化景点,尤其是被列入世遗的砂拉越尼亚洞穴和姆鲁洞穴以及沙巴神山这“三大世遗产品”,旅游局连同多家酒店和旅游社也在现场准备各种互动活动,突出令人神往的婆罗洲旅游卖点。

马来西亚旅游总会(MATTA)总会长王振添、砂拉越旅游局总执行长莎兹德拿督莎列阿斯格尔及沙巴旅游局副总执行长郑素莲星期二上午在MITEC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联合发布上述资讯。

凸显各自不同卖点

莎兹德透露,截至今年7月,砂拉越访客人次已达280万,国内及外国游客各站48%及52%,而旅游业至今也为砂州贡献8%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她相信透过国际旅游展,今年将能达到400万国内及国际访客人次的目标。

她强调,砂拉越及沙巴旅游局的合作并非“竞争”,而是凸显各自的不同卖点,砂拉越以洞穴、热带雨林和长年不断的活动吸引数以百万计的访客,而沙巴则以海岛和海滩、神山以及海鲜和传统美食著称。

她说,婆罗洲是世界第三大陆,也是最大的远古原始雨林,生物多样性及自然环境,多元族群和文化遗产以及探险景点,都充满神秘和魅力。

郑素莲则透露,此次旅游展除了沙巴神山、海岛和传统文化,也特设“咖啡主题曲”让人们品尝丹南咖啡、沙巴茶和各色传统饮食、从高山到深海,以及探险和自然的综合体验,感受沙巴的灵魂和魅力。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