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婚姻情法 两性战争

对工作不满或失去热忱,只要递上辞职信就可以另谋高就;当情已逝,只要签字离婚就可以解脱了吗?

事情往往没那么简单。从亲密爱人变成陌路人,很多时候是在打一场不见血的战争;双方争财产、争孩子抚养权、争赡养费,身心、生活、事业都会受影响。



本期< 商·职>有执业律师潘敬懿、临床心理治疗师梁耀文谈“情”与“法”。

潘敬懿、梁耀文来自不同专业领域。两人产生交集是因为在各自领域发现到,当一段婚姻关系破裂时,某些人的问题需要法律知识客观看待情况,分析利与弊和决定方向,而有一些人的问题与情绪有关,讲事实讲证据讲条例的法律无法给予情感上的安慰,唯有心理学才办到。

由于参与了太多两性关系中不美好的阶段,也发现国人对于情感和法律认识不足,决定跨界合作,联合撰写《婚姻·心·法》,透过文字针对两性关系的每个阶段——婚前、婚姻中、离婚、再婚,提供情感辅导、法律知识,让两性从中学习与参考。

许多人结婚时被灌输“家”的观念,离婚时突然间要接受“法律”的观念,因而会有文化冲击。 ——潘敬懿

1.不计较不讲钱



才是埋葬感情! 

讲钱伤感情,更何况是亲密爱人,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干嘛要计较!也许你是这么想?

梁耀文指出,讲钱伤感情,不讲钱却犹如埋了定时炸弹,随时埋葬的感情。举凡财务观、婚姻里的财务目标,越早谈开则双方的磨擦就会越少,因为这些琐碎小事会重复上演引起争吵,久而久之,小事变大事,最后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潘敬懿笑言,不计较金钱具有双向影响力。若双方关系良好,“不计较”是让双方白头偕老的幸福因素之一。反之,离婚争产时,再小的事都会被拿出来计较。

众多问题的根源

在她看来,奉行从一而终的婚姻观会被灌输不计较金钱的观念,但如今社会结婚、离婚如家常便饭,而且男女双方共同负担家庭、联名投资置业,如果没有金钱管理,一旦感情走到尽头,就是离婚时众多问题的根源。

例如,女方婚后到丈夫公司帮忙,是以妻子、员工、还是合作伙伴的身分?当初若没有讲好,离婚时就增加复杂度。“如果真的要‘帮忙’,应该当成正式工作,要有名字、薪水单。不要说随便,这些东西如果没有正式记录,以后离婚时你跟他说我每天这样辛苦工作,你应该要还我什么……如果你没有名字在上面,你就很难要求分享生意上的成果。”

她指出,当客户找上门时通常已是最坏局面,她们已带着糟糕且复杂的情绪到来并希望在最快时间完成离婚手续,当律师告知对方无法如愿取得某些补偿或要求时,会令对方趋于崩溃,“当很多东西掺杂在一起,对她们的人生造成很大块的损伤。如果先做好预防,把这些东西简单化,当你要离婚时也会比较冷静,知道怎样处理。”

沟通、两性、婚姻是人生很重要的课题,甚至比高级数学还重要,但我们有学高级数学,却没有学过婚姻就步入婚姻模式。——梁耀文

2.财务联名,能免则免!

不管是从法律还是从心理的角度,两人都认为,若客观条件允许,不论是婚前到婚后,都应尽量避免有财务上的联名。

这岂不是对全职家庭主妇不公平?潘敬懿指出,正因为有这种想法,所以置业时会加入女方名字,“一旦婚姻破裂,女方就想要知道自己能分到多少,男方就担心女方要拿走多少,所以这是相对的。”

梁耀文解释,在爱情、婚姻里,许多人的价值观承袭自社会、道德、家庭,对于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并不了解。当双方相安无事时,就会用向来被灌输的价值观行事,一旦触碰到痛处就会失控。他就曾看过男女双方拍拖多年并联名置业,没想到最后双方却分手收场。

共同协调避免纠纷

“在一段感情里,大家在了解对方的同时,其实你知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他主张,在男女双方还未厘清自己“要的是什么”时,财务最好先分开。至于婚后,若女方是全职家庭主妇,只要双方有协调好自然不会有大问题。

他建议,应趁双方感情好时开始有技巧的谈论上述课题,“可以先从自身感受、对方对你的看法切入,比如询问对双方关系的看法?共同目标是什么?过程中必然会谈及孩子、将来的财务安排……等,”从中再委婉的切入谈到钱财的独立。

他也提醒,不论如何谈论钱财或其他课题,切记最终目标是让关系公平、平衡、良好的走下去,“而不是像买单保险,为了将来离婚后可以分多少钱,语气上的表现就会有不同。”

3.你有多种身分吗? 

潘敬懿指出,男女双方谈妥条件的离婚案最快可在1至2个月内完成;倘若双方要争夺(孩子、赡养费、财产),离婚手续可以费时半年至2年。

虽然大名一签从此脱离夫妻关系,但心理的创伤却不会那么快消失无终。

梁耀文指出,不同课题(被威胁、有第三者)引发不同伤害程度,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一个人若拥有多样化身分和价值,比较容易走出婚姻失败的伤痛,“例如孩子的母亲、妈妈的女儿、公司的主管、某某地方的义工……当我们有这么多身分,你少了一个身分,对你的影响力就不会那么大,比较容易走出来。”

反之,若此人一生愿望是当好妻子,一旦失去这个身分就比较难走出婚姻失败的伤痛。

4.为何你过得比我好? 

A离婚后获得探访孩子的权利,双方1年多来相安无事,但最近前妻以诸多借口阻止他探访孩子。一再追问下,A才披露曾携带女伴一同探访孩子,难道这是导火线?双方已结束关系数年,男欢女爱各不相干,为何女方会有如此举动?

梁耀文分析,若女方把自我价值和身分放在“好妻子”上,离婚后其价值与身分只剩下“好妈妈”。与此同时,她内心会认为双方在这段关系中应该同等受到伤害。当男方携带异性到访,这不等于意味着对方已经慢慢走出离婚的伤痛准备迎接新角色,或许就刺激到女方(或许还未走出伤害),“哦,现在你已经可以继续前进了,那我呢?你有一个女人,那我剩下的就是我孩子哦,唯有这样才能平衡。”

他指出,以上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其他可能性包括前夫及女伴曾对孩子说了某些话,令她担心孩子会抢走。

潘敬懿、梁耀文合著的《婚姻·心·法》采用双封面设计。

5.深情厚爱抵不过新欢? 

妻子去世了,丈夫悲痛不已,可是……没几年丈夫年又娶了新人,难道对亡妻的深情厚爱都是假的?!

梁耀文解释,男女表达情绪方式不同,男性倾向于压抑,女性则倾向表达;当女性遇到问题并告诉男性时,是希望对方聆听(而非发表意见),反之,男性说出问题却是要找解决方式而非抒发情感。

同理可推,当婚姻关系中出现痛苦时,女性花时间处理自己的情绪,而男性(较为目标主义导向)则是要快点逃离痛苦情绪,便会以各种方式来逃避通苦,“现在男人丧偶了感到痛苦,那么怎样让生活继续下去?娶多一个咯。”

6.拒付赡养费

根据法律规定,男方需在离婚后付赡养费(直至女方再婚为止),但是……真实际情况是:(1)男方完全不理会,或者(2)一旦男方要另组家庭(或其他因素)就毫无愧疚的拒付赡养费。

在这种情况下,女方只能委托律师上庭提告。潘敬懿指出,单独抚养孩子本来就不容易,女方得不到赡养费还得花钱提告,这正是令女方感到愤愤不平之处。

“她们说,‘我已经浪费我的时间在你身上,现在婚姻被破坏了你又没有赔偿我’,这种种对她们心理造成伤害,觉得法律没有弥补到她们心理的东西。”

反应

 

优生活

离婚人数逐年涨 放弃婚姻,为什么?

【华人,你为什么不结婚?】下篇

报道|陈艾薇

对于一些人来说,离婚可能带来的情感创伤、经济负担以及社会评价的压力,使他们更加不愿轻易步入婚姻的殿堂。

在这种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放弃婚姻,转而追求更加自由和独立的生活方式,认为单身与不婚不仅可以避免婚姻的种种风险,还能保护自己免受情感上的伤害。

与晚婚和不婚所面临的社会压力相比,社会中日益频繁的离婚案例似乎更加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婚姻的看法。

目睹亲友、同事乃至公众人物在婚姻中遭遇的困境与痛苦,许多人不禁对婚姻的稳定性和长期幸福产生了深深的疑虑。离婚的频繁发生,让婚姻这一曾被视为神圣和永久的社会契约,变得更加脆弱和不确定。

在整体结婚率逐年下滑的同时,国内离婚率却持续走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共有5万7835对夫妻选择了离婚,尽管这一数字相比于2022年(6万3338对)下降8.7%,但与2016年同期的5万1570对相比,离婚数量却增长了12%。

据统计,2023年离婚率最高的年龄段集中在30至34岁之间,而结婚率最高的年龄段则出现在25至29岁之间,两者的年龄差距仅为5年;男性离婚率最高年龄群是35至39岁,女性则是30至34岁。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整体离婚率曾于2022年按年大涨44%。

现代婚姻观改变

离婚率高企的现象凸显了现代婚姻观念和家庭结构的显著变化,婚姻关系的稳定性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许多年轻人在步入婚姻殿堂的初期,虽然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沟通问题和个人成长的差异等因素,往往导致在结婚后的短期内,夫妻关系逐渐走向解体。

与此同时,眼下社交媒体普及化,许多人都晒自己的生活和感情状态,当然人们也更容易获知别人离婚的消息。加上媒体大幅渲染明星、众人眼中金童玉女离婚的消息,也使得更多单身人士或未婚者对婚姻的信念动摇。

这一趋势不仅引发了人们对家庭结构变化的广泛关注,也使得婚姻与家庭的社会功能和意义重新被审视。

易接触离婚讯息

现代人倾向于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和感情动态。这不仅让个体的私人生活变得更加透明,也让人们更加容易接触到他人的婚姻变动和离婚信息。

再者,媒体对明星离婚事件的广泛报道和深入渲染,让许多曾被视为“金童玉女”的情侣在离婚后的故事常常成为焦点,引发公众的讨论和思考,使得许多人,尤其是单身人士或尚未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轻人,开始对婚姻的稳定性产生怀疑。

这一系列变化促使社会重新审视婚姻和家庭的传统观念,也让更多人开始质疑婚姻的社会功能与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婚姻不再被简单地视为生活的必经阶段,而是逐渐成为一种个人选择,婚姻的价值、责任和承诺被更加理性地考量与衡量。

陈嘉荣:需克服挑战与变数

正如“八度空间”华语新闻主播陈嘉荣的观察,他认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婚,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目睹了周围许多婚姻关系的破裂与失败,尤其是那些曾被视为完美无瑕的婚姻。

“很多人在目睹别人婚姻失败后,产生深刻的疑虑与恐惧,从而开始反思究竟婚姻是不是通向幸福的必经之路。我也看到很多人因为‘必须’结婚而结婚,但结婚并不代表生活从此幸福美满,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挑战与变数需要一一克服。”

所谓外国的月亮比较圆、邻家的草地格外绿,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就婚姻而言,就如钱钟书那句耳熟能详的话:“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找到对的人就幸福

今年40岁的金融从业者李伟伦年轻时也曾认为婚姻是人生自然规律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并经历了人生的不同阶段,他逐渐认识到婚姻只是人生的其中一种生活方式。

“我对婚姻的看法很简单。与对的人在一起,婚姻是幸福的,反之就是折磨。结婚有结婚的好处,有人与你分享成就、为你打气,可以共组家庭、共同成长、相互完善。”

至于缺点,最主要的就是一个人自由独处的时间相对减少了。

“一些已婚有孩子的朋友告诉我,如果他们在我这个年纪还是单身,也会选择像我这样的生活方式。但因为孩子,他们不能像我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李伟伦:择偶条件不匹配

其中一个导致现代人迟迟不结婚的重要原因,便是男女双方在择偶时对另一半的条件要求不匹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人在选择伴侣时更加注重个人的需求与期待,特别是在事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性格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匹配。

难找到合适伴侣

然而,这种高度个性化的择偶标准往往使得两性在寻找合适的伴侣时面临重重困难。

比如说,近年来不少男性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在感情中遭遇的困惑和心酸。比如说,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满足对方对高档餐厅、奢侈品的追求而惨遭嫌弃、因没有开豪车接送另一半而被打上“不体面”的标签,或被另一半拿来与“闺蜜的男朋友”比较,话题常引起热烈讨论。

物质需求=感情关系?

李伟伦在谈到自己的婚姻观时,分享了他在社交圈中的观察。他表示,自己周围不乏一些爱花钱、追逐名牌的女性,并举了一个朋友的例子,说明当物质需求不匹配时,感情关系往往难以长久。

“我有个朋友最近刚和他交往两年的女朋友分手了,因为他在物质方面跟不上女方的‘节奏’。尽管这位朋友的经济状况稳定,且希望通过买房、买车等方式为家庭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然而女方却更专注于奢侈品的追求,当男方无法再满足这些物质方面的需求时,他们就分手了。”

李伟伦坦言,这也是让他至今依然选择单身的原因之一。

“更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与自己经济状况相当的人,或者至少对方的经济水平能够与自己持平,甚至更高。”

因为他深知,若两个人在物质层面无法达成共识,终究会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和压力,最终导致感情的破裂。

他认为,只有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有相互匹配的基础上,双方的关系才能够更为稳固与和谐,否则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婚姻的责任面前,都会感到无比的痛苦和疲惫。

现实大于梦想

李伟伦认为,男性比女性更难找到另一半,他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假设将条件相当的普通男女置于一个陌生的社交环境中。如果这位女性率先表达好感,男性通常会欣然接受。然而,如果男性主动示好,女性却往往会持保留态度,甚至直接拒绝,因为他不符合她的择偶标准。”

他说,大多数男性普遍偏好年轻貌美的女性,而男性则以具备高、富、帅3种特制的最受欢迎。

“40岁还依旧单身的男性依旧希望能够在未来的伴侣中找到一些理想化的特质,比如年轻、漂亮、外向等。然而,现实的问题在于,具备这些理想特质的女性(尤其是在吉隆坡这样的大都市)往往不会选择与在三大特质中少于两项的男性约会。”

“而在高、富、帅中,常以富为优先级。也就是说,男人常常会倾心于他们‘负担不起’的女性。”

不结婚,老了没人顾?

对于家中晚辈选择不结婚,长辈们最大的担忧往往是晚辈在年老时缺乏陪伴和照顾。

对于许多传统家庭来说,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家庭成员之间责任与关爱的延续。长辈们常常担心,随着晚辈年纪的增长,若没有伴侣在身边,生活中将缺乏支持和温暖,尤其是在身体逐渐衰弱、需要他人帮助时,孤独感和无助感会愈发加剧。

然而,陈嘉荣并没有因此感到困扰或焦虑,反而已经为自己未来的老年生活做出独特而周全的规划。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未婚朋友们达成共识,计划在未来共同购买一块土地,建造一个既能共享又具独立性的生活空间。

朋友同居一起养老

陈嘉荣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没有伴侣相依,但仍然可以通过与朋友们的相互陪伴与照顾,建立一种温暖且充实的生活方式。

“大家可以住在一起,互相照应,分享日常的点滴,但也会有各自独立的私人空间。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在需要安静的时候独处,而不必担心打扰到别人。”

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和婚姻,但陈嘉荣相信,通过这种创新的生活方式,自己也能够拥有一个不孤单、不缺乏关爱,又充满自由和满足的晚年生活。

陈嘉荣的的养老概念与在海外盛行多时的“退休村”(Retirement Village)相似。这种养老模式强调的是通过社区化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一个独立而充实的生活环境,从而消除了传统上对老年生活孤独和被忽视的担忧。

放眼全球,“退休村”在海外盛行多时,在欧美国家已经存在并发展了数十年之久,尤其在澳洲甚至可以追溯到超过150年前。退休村作为一种社会化养老形式,注重营造宜居、友好且充满活力的环境,让老年人可以在一个互助的社区中度过晚年,无论是生活护理、健康管理还是社交活动,都得到了系统化的安排和保障。

在我国,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少退休房产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以不结婚到老了也不怕没人照顾!

【结语】选择最合适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个人观念的转变,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

对于现代人来说,结婚不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内心契合与生活的平衡。

在这个充满选择与可能性的时代,婚姻只是其中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幸福的定义,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框架之内。

每个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生活理念和人生阶段,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婚姻还是单身,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这条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满足。

相关报道:

不因“压力”妥协结婚? 华裔女性不婚创新高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