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战乱中的苦命鸳鸯
莹姿与林芳声

在1937至1942的马华文艺行列中,莹姿是表现优异的女诗人,值得特别推荐。约于1939年,她是新加坡诗歌团体《吼社》的社员,其他重要负责人及发起人是白荻、刘思、冯蕉衣、呢喃、以多、林秋等,曾借《南洋商报》和《总汇报》版位出版多期的诗刊。由于莹姿常在〈狮声〉副刊发表作品,所以也是所谓“狮声派”的主要健将之一。

除了写诗和散文之外,她也写过独幕剧。她的作品清新可读。在“七七”事变后的马华文学运动中,通过文学创作的表达方式,参加当时抗敌救亡的工作;如刊在〈狮声〉版的诗作〈你们不要躲在后方〉,那激昂奔腾的诗句便正面的忠告那些吝啬的富翁觉醒过来,热心而踊跃地捐输。



上街唱歌跳舞募捐

其他重要的诗作,如:〈抗战歌〉(仿孟姜女哭长城调)、〈我们是青年〉、〈南洋儿女的回声〉、〈武汉〉、〈你这顶天立地的巨人〉……等,都值得一读。当时的《南洋周刊》,也是她发表作品的园地之一。

在方修编选的《马华新文学大系》第6、7集——诗集和散文集里,可读到莹姿的4首诗:〈窗〉、〈怀孕的女教师〉、〈雨中燕〉、〈播种者〉和3篇散文:〈我的芳邻〉、〈走路的故事〉、〈黑暗是可怕的〉。 

莹姿原名刘耘之,于1909年11月15日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一位商人的家庭里;是战前罕有的大学生。1931年,她在上海中国公学就读时,正值日寇发动“淞沪事变”,学校被焚,衣服书籍烧一空。她随寒假留校的三十多个同学逃到嘉兴县难民收容所住了半个月,又随同学林芳声到淮阳中学任课。1933年,她与林芳声结婚后,同到他家乡福建永春县中教课。由于土匪风起,绑票捉人,不能安居;1934年春,她随林芳声抵马来亚居住7年,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马六甲等地教中小学文史课。当她在新加坡福建会馆创办的崇福女校教华文课时,写了些抗日救国的新体诗歌登在《南洋商报》副刊〈狮声〉上。记得有首诗歌题目是〈虎口里的孩子们〉。除了写诗,她还与爱国人士师生上街唱歌跳舞,募捐救国。后来有人来她家警告,不准她外出搞抗日活动,只得枯坐家门,怅望东方,苦闷已极。

母病危离别丈夫



1941年8月,她长沙的父亲来信告“母病危,不归即难再见”。她离别丈夫和4岁幼子,独身返国省亲,年底,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从此与林家音信不通。1951年,林芳声携全家返华至北京后,方才恢复联系。

目前,莹姿与儿子林阿绵(林君在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从事创作编辑),住在一起,生活安适。莹姿离马回到长沙后,因日寇入侵,断绝海路,使她不能回马来亚与家人团聚,就只好在长沙中学教课,后又因战乱逃至贵州,也教中小学。之后仍一直教课,直到1967年始申请退休;适值儿子林阿绵成家立业,莹姿才来到北京与儿媳同居。

反应

 

雪隆

亚洲华文作家大会颁发 马仑获终身成就奖

(吉隆坡13日讯)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前副会长马仑荣获“亚洲华文作家终身成就奖”,可喜可贺。

亚洲华文作家代表大会由亚洲华文作家协会主催,马来西亚砂拉越美里笔会承办,今年已举办至第15届。

大会在2023年8月26至28 日在砂拉越海马之城美里的美乐酒店圆满举行,各国各区的作家报告,讨论许多文学、社会、创作的课题,包括诗电影趋势、戏曲传播、台湾笔会刊物《译之华》新姿以及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砂华作协、美里笔会的各项活动等,总结区域文学的新兴和前瞻发展,各有精彩,让参与者开拓视野,文坛天空原来天外有天。

今年大会主题是“地方·活动·文学”,由亚洲华文作家协会总会长兼汶莱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孙德安主持开幕仪式,他也是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现任总会长。

增进各族心心相通

他说华文作家要弘扬海纳百川的精神,倡导不同文学和平共处、和合共生,尊重各民族,深化人文交流,增进各民族心心相通。

砂旅游、创意产业和表演艺术部部长拿督斯里阿都卡林受邀出席开幕仪式,并担任主宾。

由于他不克出席,由砂旅游部副部长拿督陈超耀代表。他在致词时表示,亚洲华人作家代表大会是具有高尚意图的活动,在促进各种文学协会之间的和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他赞扬美里笔会的31名成员,成功在砂拉越的美里市举办第15届亚洲华人作家代表大会,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