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珍藏框起来
欣赏一幅画,你的灵魂之窗里只有画作,还是连画框也留意到?
有句话说,牡丹虽好,终需绿叶扶持;一个配搭得宜的画框可以发挥画龙点睛之力,让主角更精彩、更有趣味、增添艺术气息、身价倍升、延年益寿……画框界的裱框专家卢咏申(Winson Loh)约你赴一趟“框之旅”。

光阴往前行,历史往后退,“框”在N年前泛指相框,无所不框;N年后的今天,“框”泛指画框。
画作固然才是主角,但如果没有配角“画框”的衬托,又岂能突显画作的光芒?
入行34年,提到卢咏申恐怕没几个人认识,换成Winson Loh,嘿,那就不同咯。他是Pink Guy(马来文“框”bingkai音译)画廊创办人、他同时也是国内有名的裱框专家,不断在裱框上推陈出新。
相框或画框,裱框的都是平面(即2D)物品,卢咏申当年率先推出3D立体相框让非平面物品入“框”,随之有可开关式3D相框兼具摆设与收藏功能、后来又推博物馆式鑲法来保存画作、移动式压克力盒、在画框镶水钻……他更是许多画家、画廊、收藏家指定的裱框师,作品经他手者可用“一箩筐”形容,包括已故安迪沃荷(Andy Warhol)、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拿督依布拉欣胡申(Ibrahim Hussein)、陈存义、陈文希、阿旺达密阿末(Awang Damit Ahmad)、尤索夫干尼(Yusof Ghani)、卡立依布拉欣(Khalil Ibrahim)、达祖丁依斯迈(Tajuddin Ismail)、邱瑞河、张耐冬和郑浩千等……有些是为新作品裱框,有些是为珍藏品换上新画框。

让作品身价增值
“你应该没有踏入过相框店吧?”呃……的确没有。“像你们这种年纪的人,几乎99%没进过相框店,因为没有必要,”卢咏申回答。现代人已经不“兴”把报生纸、护照、公司注册执照……等重要文件“框”起来,即使结婚照也有婚纱店包办相框,人的一生踏入相框店的机会微乎其微,但在这个领域——画坛——“框”盛宠不衰。
一幅画,有两个组成部份,一是画本身,二是画框。画绘成后便不能改变,做为配角的画框却能千变万化。
说到配角,最敏感的问题是钱。一个画框多少钱?名家的手笔又需多少钱?买个价格差不多的就好啦,何必要特别订制呢?画作才是最重要的嘛!这是很多人的疑问。
凸显画作特色
但是,画框的价值并不在于一个数字。有些画作予人一幅残旧感、有的雍容华贵、小清新、简约、典雅、平淡、明亮、俗气、复古……不同的感觉除了岁月在的痕迹,做为陪衬品的画框也“居功不小”,毕竟不同尺寸、颜色、材质、设计的画框可为画作塑造不同的形象和视觉观感,完美配搭可以发挥画龙点睛之效,令看似平庸的画作展现特色,甚至还可把画作的身价翻一翻!
一个画框除了能更好的展示和保存画作,还左右了画作的整体观感和气质,这恐怕是不少人始料未及的吧?



像化妆师也像配乐师
有些画作是先辈传承下来,珍贵却不符合现代潮流,换个新画框能赋予新面貌;生活中也不乏重要人物送了不符合你品味,但你势必要挂在显眼位置的作品,此时可考虑更换画框来让“它”变得顺眼。
“有的时候我是化妆师,有时又是配乐师,我们的画框和裱框方式就像戏剧演员,配合不同的情景演出。我的理念是让画框扮演最佳配角把主角衬托出来,但又要坚守配角岗位,真有点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一幅画可以保存多久?卢咏申指出,这与作品使用的媒体(纸质、颜料)、所处环境、画框品质有关。
“问题多数出在背面。”大马气候潮湿,画作长时间挂在墙壁除了蒙尘,更严重的是吸收水汽、引起颜色变化(例如白色变黄色)、颜料脱落甚至加速画作损坏,连带拖累画作的身价。
使用帆布亚麻布的画作被视为“永久地契”,使用纸则是“99年地契”,前者不需要保养,后者相对娇贵,大马潮湿的气候容易令后者被真菌侵害而发霉。
市面上有各等级和价格的画框,为何价格相距甚远?使用什么木材以及加工过程是关键?一般大量生产且价格较低的画框,是经过硫酸处理的三夹板,而硫酸会与画作产生化学作用。
采用博物馆式鑲法
“如果你的艺术品很贵,你要担心吗?”他从10年前发明兼采用博物馆式鑲法(Conservation Framing),使用无酸性的上好木材(一般称为1号木,轻盈且经过防虫处理)搭配纯棉纸板、无酸性裱褙板、可隔绝水汽的塑胶板等材料来取得最佳保存,其终极目标是让画作保存多年依然完好如新。
“我们的做法主要是依大马气候为标准,如果在欧美国家就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道理和欧洲、亚洲汽车引擎不同颇为相近。”
当然,使用上好材质也意味着价格不低,愿意防患于未然者只占少数,大多数人都是问题发生后才亡羊补牢,“未成名画家的作品都不做这种处理,往往是身价高的艺术品才会交给我们进行博物馆式鑲法,但接触的作品当中,有近半已需要重新修复才亡羊补牢,这是很可惜的。”
他指出,尽管帆布画无需特别保养,但若从长期持有和画作不变质的角度来看,采用博物馆式鑲法是有必要的,因为帆布也会吸收水汽令画作的颜生发生变化。

信任造诣和品味
裱框,许多因素要考量,包括画风、画框画作之间的色彩搭配、留白空间、距离调度、材质……或许,也有人也想是不是也要考量种族、文化、环境、地域、主人的性格……之类差异呢?接下来,想必又有人会问怎么配搭会有最好的效果?
要找他裱框,记者有两字相赠:信任。收到一幅作品,卢咏申会凭经验凭艺术造诣来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设计和配搭,他称之为Pink Guy品味和风格,换言之,顾客没得选,他话事。
掌握主动权维护品味
“也不是没得选啦,是他们不需要选,我会给他们艺术品等级的框,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他直言,不希望顶着Pink Guy名号的作品(实际却是顾客按自己喜好品味选择的结果)被人说成“Yerr,Pink Guy的出品很难看”,掌握主动权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当然,这也令他承受着压力,“在艺术的世界里无分对与错,只看你要什么样的感觉,你接受还是不接受,”众多回头客用行动证明,他的艺术造诣和品味——他们buy。
若客户墙壁颜色和裱框画作有冲突怎办?“换颜色。”哈?他开启Whatsapp的对话内容给记者看,某客户对他建议墙壁漆上宝石红(Ruby)感到迟疑但还是采纳他的意见,后来还附图传讯表达满意。



圆满危机处理
挽回客户信心
大多数人对于犯错,往往避而不谈或者轻描淡写。
卢咏申是个例外,他把自己的错误记录在入行30周年庆的著作里,引以为戒。
人非圣贤,岂能无错?卢咏申这34年职业生涯有两个失败。
第一错,接收顾客4张古典地图却4缺1,其中一张不翼而飞。他想尽办法补救,跨国网购第1次被诈骗,第2次买到的地图近似但颜色有出入,他自己手动上色。交货当天,顾客没察觉地图被掉包,但卢咏申主动认错,全额退费之馀也承诺免费为客户裱框遗失的地图。地图至今未寻回但顾客继续光顾,显见危机处理很成功。“犯错了,不能去怨天尤人地为何不见了,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错,一画两卖。A君当场刷信用卡,B君在画上贴标签,画要归谁?按画坛不成文规定,标签优于付款。
什么,先付款还被截胡!你能想像A的心情吧?!将心比心,卢咏申又夜不能寝了。有一天他带着一幅画作上门给A一个意外的惊喜。原来,他拜托画家创作同样格调但尺寸较小的画作赠送给对方做为补偿,“不管他们会不会回头,最起码我做了该做的事。”因为这个错误致使他改变Pink Guy画展的展出和购买方式,杜绝问题。
纪念本记载两大错误
2013年配合入行30周年,他推出自己艺术与裱框心路历程纪念本《Diamonds and Forever》,特地叮咛作者务必记录这两个错误,“我做了30年的画框,我一定有失误的。我要放在书里提醒自己也要让人知道,虽然镶画这么多年,我还是失败过,不应该隐藏。”
镶钻石的相框
2008年卢咏申入行25周年,他做了一个大胆决定:推出画框两旁各镶嵌一粒钻石(水钻)的框法,老顾客轻易就接受了,反对声浪来自新客户。某老外客户坚拒钻石上画框,卢咏申也立场坚定“不要钻石就改用B框法”,客户甚至掏出信用卡游说:不要镶钻石——马上付款——事情只有咱俩知道。
“一个Winson说不能接受不然以后就没有钻石,另一个Winson说做生意而已嘛,2万多令吉,你不要咩?”两个Winson在脑海里激战,Winson本尊拿着信用卡呆楞了几分钟,“那个追梦、老派的Winson胜了。”
嫌钱多的生意人毕竟不多见,临别前该客户说“你改变主意了通知我”,9年来双方都没有互拨电话,但画框镶嵌钻石已成为他的独特标记,只要看到设计就知道出自他之手,也代表着他的心意,“希望我的作品就像钻石那样永恒。”

没画框的画作
中学时期校园内的慈善画展左右了卢咏申的未来。在这个美术学会会员都必须参加的慈善画展当中,他是唯一一个作品没有画框的参展者,因为实在负担不起!那种难堪他终生难忘,谈起此事至今仍流下男儿泪。正因为那一次“刺激”,他决定投身相框业,因为他要“我自己设计、裱框我的每一幅画。”
就因为这样而入行?大多人不能理解。这么说吧,当时能上独中的学生家境一般都不错,卢咏申是靠半工读勉力维持。平时与同学相处,贫富悬殊不明显,一场画展让他瞬间认清他与同学/校友之间的巨差。
搭上泰迪熊热潮
完成初三教育后,他就辍学到吉隆坡当时著名的“梁兄弟”相框店当学徒,34年来,他框过无数个证件、文件、照片、画作、腕表、挂钟、手枪、爱马士丝巾、残旧书包、婚纱、地图……各有各的故事,但这个“贵人”——泰迪熊系列,非提不可。
90年代末麦当劳推出一系列泰迪熊娃娃,掀起抢购热潮。那年代没有面子书可以公告天下,但这名追“熊”者很想分享自己的战利品,也想着如何能搭上抢购热潮为自己的裱框店寻找商机。
脑筋一动,他把泰迪熊装进立体相框里,带着样本一边排队抢购泰迪熊一边派宣传单,这一役他接到泰迪熊裱框订单接到手软、上遍各语文报章电视,就连麦当劳都和他谈合作,最后虽然因为需求量太高而且时间太紧迫而放弃,但已令他和友人合资的裱框店从谷底反弹,更收获大批客户。


博物馆花数十万收到空画框 丹麦艺术家取名《卷款逃跑》

(哥本哈根30日讯)丹麦一名艺术家近日受到博物馆委托,重制2项自己的旧作,不料他却在收到款项后,交出2幅空白的画框,并将作品取名为《卷款逃跑》(Take the Money and Run),让馆方气炸并要求他将款项缴回。
不过他却认为,卷款逃跑的行为本身就是作品,不会还钱。同时他也鼓励其他和他一样在悲惨的条件下工作的人们,“拿了钱就跑吧。”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丹麦奥尔堡现代艺术博物馆(Kunsten Museum of Modern Art)日前委托观念艺术家哈宁(Jens Haaning)重新创作他早期的2件作品,分别是用2.5万欧元(约12.2万令吉)制作的《奥地利人年收入》以及用32.8万克朗(约21.4万令吉)制作的《丹麦人年收入》,2件作品都是用真钞完成。

报道指出,哈宁当时创作这2件作品时,使用的钞票是向银行借来的。对此,博物馆也借给他53.4万丹麦克朗(约34.9万令吉),另外支付2.5万克朗(约1.6万令吉)当做酬劳。
然而,哈宁非但没有创作新的艺术品,还寄给博物馆2个空画框,让馆方人员看傻了眼。
博物馆馆长安德森(Lasse Andersson)表示,在艺术展开幕前一天,哈宁将2件作品寄到博物馆,而当他们拆开包裹时,竟发现里头只有2个空画框,哈宁还特别用电子邮件告知,作品名为《卷款逃跑》。
安德森指出,哈宁虽然有权利这样创作他的新作品,但是他违反了当初达成的协议,希望他在明年1月16日合约到期前缴回款项,“否则不排除提告”。
哈宁接受丹麦广播节目访问时透露,他卷款逃跑的行为就是作品本身,而这也不算偷窃,只是违约,违约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他强调,这次的作品主要就是受到馆方开出的价码启发,抗议悲惨的工作条件与过低的酬劳,希望能让同样身在恶劣环境的人们群起效法,“我当然不会还钱,因为作品就是我拿走了他们的钱。”


哈宁被要求复制《丹麦人年收入》和《奥地利人年收入》真钞作品,但提交取名《卷款逃跑》的两个空画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