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无现金交易

现在各国推广无现金交易来势汹汹,好像现金很快就要被淘汰了那样。媒体访问老年人对无现金社会的看法,可以感觉到银发族的焦虑,害怕被时代抛在后头。此间官方和商务机构也频频为银发族办IT讲座,让老人家熟悉手机付款程序。电子付款是金融界大趋势,排山倒海无法阻挡,我可以不喜欢但是不反对。很多事情你就是反对也没用,时代不会同意。况且,老人家趁机学习新的技能未尝不是好事。

不过先别急,现金是不可能消失的啦!



话说某日回校园医务所复诊,看完医生刚好是午餐时间,心血来潮晃到久违的食堂吃面。面做好了正准备掏钱付款,卖面的安娣说:对不起我们不收现金只能电子支付,你有支付宝吗?我说没有。她念口诀那样念了一大串电子钱包的名称,我说都没有。她建议我到自助机买一张食堂专用电子付费卡。我说只是路过来吃一碗怀旧面,不想办卡。眼看那碗面马上就要泡汤,安娣突然说,那么你有NETS吗?我几乎是尖叫了,当然有!此地拥有银行户口的人,哪能没有NETS?早不说,什么电子支付扰乱视听。不过就是吃一碗面未免教俺太沉重了!

用电子钱包是新时代人类

其实二十多年前在校园里的银行开户口时,银行就提供了NETS电子转账卡(即Network for Electronic Transfers),也是自动提款卡。上超市用NETS卡付账多年,不就是无现金交易吗?从功能上说NETS与如今流行的电子支付完全一样,只是名称不同,少了那什么什么“呸”(Pay)的音响效果罢了。近年来突然冒出这个呸那个呸的,听起来很潮很酷,其实机制都一样,就是用户口里的存款付账。不过如今购物用NETS付账似乎已经过时,有些商场甚至不接受NETS,只接受电子钱包。以前付账时你掏出钞票或一张卡,现在你掏出手机。启动付款应用程式在那二维图码前面晃一下,发出“滴”一声,你才算是新时代人类。

老实说,除了NETS,凡是必须与银行户口链接的自动付款我都有戒心。近年来也常常上网购物,然而以信用卡付账时,得经过双因子验证(2 Factor Authentication,简称2FAV)方可通过付款。若没记错,新国政府网站和银行早在2016年开始采用双重认证机制。用户除了输入自己设置的密码,还需输入从手机短讯或密码生成器(One Key Token) 上取得的一次性密码(简称OTP/One-Time Password )。两道密码的作用是防止他人盗用密码登录户口盗取存款或窃取个人资料,较为稳靠。

像与现金有深仇大恨



电子支付在某些国家已经深入民间,你买一根葱也能刷电子钱包好像很先进。但是完全不收现金也一样会造成问题啊,比如说我那碗面就差点泡汤了。我们的社会突然间好像与现金有深仇大恨,急欲除之而后快。为什么就不能让人有所选择呢?小弟带妈妈出外吃饭,妈妈总要在口袋里揣上一把钞票。虽然从来轮不到她付账,但老人家口袋里有钱心里踏实啊。无现金社会如果成为事实,以后文学描写也要改了,再不能说口袋里有钱,要说户头有款。

突然想到80、90年代在美国生活的时候,也过了一段另类的无现金生活。那时的美国社会基本上是支票当道,买块肥皂都可以开支票。人们身边通常不带太多现钱,一本支票走天涯。大至付学费房租买家具,小至买牙膏纸巾都能开支票。当时订购支票本子极方便,从报章广告剪下一张订货表格,填好并选定喜欢的图案附上款项寄至印刷公司;很快就会收到设计漂亮的支票本子,支票上印好个人名字地址与户口号码。

那段签支票的日子把签名式锻炼得龙飞凤舞,没用完的支票本子如今当古玩收藏。支票就像纸本书有质感,钞票也是。我喜欢有质感的东西。

反应

 

商余

《生活在此城》后记/文戈

本书主题是“生活”。在考虑书名的时候,我最先想到的是《生活在他乡》。可是,这是米兰昆德拉一部小说的题目,我不敢冒用。

昆德拉用了一个最能阐释现代生活的书名,后来者都只能望洋兴叹了。想想,如今谁在人生某个阶段不是生活在他乡?多少书写不是人在他乡心在家乡的折射?

进入新世纪,人们移动频繁,常常在某一个地方生活,却时时想着另一个地方的人与事。本书收录了2007年至今横跨十六年的作品,虽然都是写生活,但是情境、时间点和背景不同,如何把这些文章串起来?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书名:《生活在此城》。

2007年,新加坡青年书局为我出版了散文集《在云南园的日子》,记录我在校园寄居十年的生活点滴。这本书早已绝版,而青年书局的实体书店也已于2014年休业,改为网上书店了。

时代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在眼前掠过,我的书有幸攀著书局的彩带末端,落实一个凄美而偶然的休止符。

融入邻里生活轨迹

搬出校园后,我们开始在邻里小区生活。本书第一辑<日常烟火>就收录了我们在裕廊西的生活点滴和蛰居民间的心情。我非常珍惜这些作品,每一个情境都是我用心融入邻里的生活轨迹。我们细心感受新生活所带来的惊喜,我心安处就是我的福地,余生不必再寻觅了。

第二辑<流光掠影>收录了职场上一些刻骨铭心的片段。其中有我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对某些具体事件的描述与感触。人在江湖,个人心情上的变化时时随着环境转换,用心融入工作之际,也对工作的形态与内容诸多思索与设问。

本辑也有些文章是往事的回望,在书写记忆之时也同时梳理过往。早已遗忘的事突然以新的情貌重现,似乎记忆突然有了自己的生命继续抽芽茁长。我想,重构记忆也是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与他人和解,然后释放自己。

第三辑<终极叩问>主要是关于人生与社会现象的思虑。这个部分很多文章写于冠病疫情封锁期间,当时万事受阻,人处于困境之中,对生死及个体自由的思索特别敏锐。几年的纷纷扰扰也让我看清楚了很多事。

我在编选此书的时候重看旧作,回望经历过的烦恼与困惑,对自己又有多些了解。

我觉得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虚实交错的社会,每个人都需要认识自己所生存的世界,也更需要了解自己的心性,更需要敏锐的思觉。在最迷惑的日子里,依旧要寻求生活的况味,继续感受生活的乐趣。

离开职场后,我的生活本质改变了,生活节奏缓慢了,但是我并没有闲着。我没有停止书写,对周遭的变化甚至更敏锐。本书收录的作品,皆是我在狮城的生活观察与心情。

不管是好日子或坏日子,都有我们俩细密的心思和努力。我们的日常凝成文字,也算是生活的沉淀。此刻出版新书,有一种回望的心情,也有某种圆满的感觉。生命中或有无奈和缺憾,到最后原来都是完美结局的铺垫。

本书由城市书房出版,对我来说意味深长。2018年我曾经在城市书房发布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游走与淹留》。当时城市书房还在桥北路,发布会的美好的感受历久弥新。当时心里就希望能请城市书房出版一本书。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谢谢婉菁。

这本书献给另一半

我也要感谢三十多年来一直陪在身边的老伴。我俩还在职场那些年,他几乎包办了所有的家务。我离开职场后投入疯狂的书写作息,他也从未有微词,放任我自由写作。近年来他开始阅读我的书,以他念过三年中文并受过严格古文语法的训练,竟把我近年出版的书都看了。

这是他首次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现在我的文字中,有时他会说:哇,我都差点忘记那件事了!看到一个古怪的句子时,他会说,这个句子翻成英文可不容易。他会细细问我,某一句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这个意思还是那个意思。知道我将出版这一部很可能是我最后一本散文集的时候,他非常雀跃,等不及要读。我想,不管此书能抵达多少读者手中,我已经有了一个最贴心也最细心的读者了。

这本书献给他,我的另一半。

作者简介:郭淑云(笔名文戈)

1986至1996年游学美国,获爱荷华大学东亚系文学士、亚洲文化研究硕士和夏威夷大学东亚系语言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敦煌学、中国讲唱文学传统和口头诗学理论。

1996至2018年就职于南洋理工大学,今为人文学院中文系退休副教授。

作者于七十年代初开始写作,早年嗜写长篇连载小说,并长期为报章书写专栏。教余笔耕不辍,着有长篇小说《豪门》;散文集《童言童心》、《轨迹》、《异乡心情》、《在云南园的日子》、《日子河流》、《家乡叙事》、《游走与淹留》和《却顾所来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