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日本贫困女子 无力发声!

特约:小小

可以说吧……所有的城市都一样,光鲜华丽的外表背后,始终存在不被看见的晦暗与不堪,而越先进的城市就有着越多不允许被看到、却又遮掩不掉的贫困与挣扎。

人们可以想象中国、美国、东南亚、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的贫穷问题,但有可能想象日本除了人口老化、缺乏劳动力、经济压力庞大、独居老人和自杀者等问题,竟然也是一个为了生活而偷偷想着或问着“哪里可以卖肾脏”的贫穷大国吗?

 

《最贫困女子:不敢开口求救的无缘地狱》

作者:铃木大介

译者:陈令娴

出版:光现出版

日本单身女性群体,每3个当中就有一个因贫困而沦为街友、网咖难民。

“穷”不足以构成“贫困”,还必须符合“家庭、地缘、制度”无缘、“精神、发展、智能”障碍等多重条件。

这些贫困女性不敢求救,因为她们是社会所谓的“人生失败者”。

此外,有一群最贫困女子——单亲妈妈,在更底层的泥沼中挣扎,没亲人可帮忙照顾小孩,找不了白天的工作;缺乏姿色、去应征酒店小姐会被轰出来,只能上网卖春。

她们不敢求救,因为担心小孩会被抢走。

渐渐地,贫困已袭击到未成年少女,她们从家暴、被弃养的家庭逃出来,不得不从事非法卖春。她们不敢求救,因为不想被送回破碎的原生家庭或育幼院。

政府拒绝面对

这,——是日本政府始终拒绝面对的女性危机,是日本记者铃木大介采访笔下的真实日本,世人眼中光鲜亮丽的亚洲先进国家,却跟发展中国家、跟打仗逃难的苦难时代没两样。

身在世界各地,当代社会防护网越来越脆弱的你我她,即使家境不差,但谁敢保证没有可能在一瞬间跌入地狱的深渊,不会成为下一个“最贫困女子”?

男尊女卑 备受欺凌

几个世纪以来,日本女性一出生仿佛只有成为“家庭主妇”这条路可走,她们从来就不需要、也没有被教育需要拥有专业能力。即使今天越来越多日本女性已能进入职场,但最终还是逃不掉被要求“为家庭放弃一切”、“回归家庭主妇角色”的结局。

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女性选择单身,加上经济衰退,在男尊女卑观念依然强烈的日本社会,也就越来越多女性成为“失败者”,即使有些进入家庭,勉强挤进“胜利组”,但也可能面对一家之主失业、家暴等问题的受害者。

陷入万劫不复深渊

有一句话这么形容——日本女人一旦从“正常人”轨道中跌下,就不会再被当“人”对待,而日本女性也从来就无法活得轻松,尤其是没法顺利接受良好教育,因而错过和同世代共同进入社会的时机,人生极有可能就此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有份工作和收入的单身女性和单亲妈妈都未必能负担自己和家庭,没有专业能力的女性就更加艰难,唯一能苟活的路就是“身为女人这件事”。

“不卖春的话,请告诉我要去哪里才能卖肝脏/肾脏?”

“我是不是一辈子都无法怀孕了?”

“如果不能卖春,我就会死……”

——多少人能想象这样的悲歌?更甚的是,面对这样的一群贫困女性,政府拒绝正视,社会则不以为然,毫无同理(不是同情)之心,反而当起道德魔人,对女性的歧视犹如看到垃圾、碎屑……

“很多人穷也可以过得很好,会落到这步田地,是自己有问题吧?”

“卖淫不是可以赚很多吗?/皮肉钱不是很容易赚的吗?”

“身为女人真好,还可以去卖!”

“单亲妈妈能申请的补助,比其他低收入用户要多,怎么还在喊苦?”

18世纪的日本无数贫困女性渴望成为艺妓,增加收入帮助家庭走出贫困。

贫困导致 沦落风尘

《最贫困女子》是铃木大介针对生活在贫困底层、以卖春谋生的女性们,作为采访内容并加以分析完整的写实专题,记录各种在深渊里痛苦挣扎的女性,揭开繁华日本底下的满目疮痍。

据统计,日本人平均年薪为425万日元(约1万6000令吉),三分之一的单身女性平均年薪不到114万日元(约4300令吉),而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并不仅仅是工作能力,还有颜值和背景——没有颜值的女性,即使工作能力再好也得不到赏识,进而减少求职机会,沦为廉价劳工。(注:数据引述自钟乙康医生2017年一则读书感想文章)

他将观察和采访的女性分为贫困女子、贫穷女子、最贫困女子集中。在他看来,贫穷有别于贫困,两者同是物质生活上有所缺乏,但是贫困却比贫穷更悲惨,精神层面比贫穷更空泛,缺乏安全感,以致对人事物有依赖倾向。

走上卖春道路

贫穷女子则是还有朋友互相扶持,压力稍低于贫困女子,比较不容易被社会排挤而走上卖春道路,而导致贫困那行容易沦落风尘的综合原因:

●本身就失去关系联系(家庭、地缘、制度的其中一种或是兼具)

●不信任政府机构所设的辅导组织(或有关制度无法满足她们想要独立自主打理生活的要求)

●缺乏工作和收入,往往就成为随机寻找潜在应召女郎的经纪人的目标,“引荐”进入性工作领域,并提供基本资源,比如住宿(必须工作付房租)、预付卡的手机、假身分证,让她们可以过着想要“自己工作赚钱”的生活。

三障碍 三无缘

书中所写案例多数是因为“三障碍”(精神、身体、智能)、“三无缘”(家庭、地缘、制度)等综合因素而失去支援,既没受过良好教育,甚至是身心有残缺的女孩们,单薄无助,很容易就沦为食物链的最底层,被黑道、酒店经纪人、变态男友或家暴老公摧残。

“住旅馆要多少钱?要去哪里打工?履历要写什么?怎么办,我们都不懂……”——于是,她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卖春、贩卖自己的自尊和肉体,而且是以非常廉价的方式。

在这数目越来越庞大的贫困女性当中,街头卖春是最可怜、收入最少的,因为多数是面对三大障碍或三大无缘(家庭、地缘、制度)、没人提供顾客和代为办理各项手续的人员,容易遇上讨价还价和特殊癖好的嫖客,甚至连拍A片也会被带去拍性虐待、肛交等比较容易伤身的内容,是被压榨得最惨烈的一群。

书的关键词

谁都有可能踩到贫困的地雷,沦为下流老人、下流中年、下流青年,什么状况都可能是自己的明日写照。

 

反应

 

商余

怀旧的时代,人情咖啡店

特约·小小   小小的书房,小小的书海,享受小小的快乐,滋润小小的心灵。

怀旧风是一种流行,也是这世纪对上世纪的回忆,并且从文化景观转化为一种经济现象。以商业化手法售卖情怀,以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消费人则购买回忆,满足某种眷恋,找回现实世界中失落的归属感。在怀旧里,人们喝的或许不是咖啡和香味,而是怀念逝去的曾经,无法重来的岁月……人情滋味。

人间自是有情痴。怀旧早已不是年长者的专利,青年是新时代怀旧流行的促成群体。

在讲求快速消费的时代底下,大型连锁企业和整齐规划的商业建筑正逐渐改变市容,在怀旧流行下,新旧城区混合街道或巷弄,老店新装的咖啡馆纷纷进入视线聚焦,或是新店旧装召唤往来的人推门进驻。然而,历经苍苍岁月痕迹斑驳的老咖啡店,却在怀旧新风里黯然退出,成为镜头下珍贵的定格,才又重新唤起昙花一现的人潮,而后寂寥。

这些坚守在街头巷尾、没有随波逐流转型的老店,保留着原本的步伐,积累着温度和深度,为变化太快、太急的城市留住了记忆的醇厚,与岁月的质地。

创业故事初衷不同

老咖啡店和现代咖啡店的创业故事都有一段必然的过程,但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故事不同,最大的不同或许是初衷和目的。

上一代人开咖啡店往往是为了生活,这一代人开咖啡店,更多的是一种情怀、理想、风气、品味;上一代咖啡店主,手艺是自行摸索、长辈传承或是从学徒做起,日复一日积累出来的经验和功夫,这一代人有系统性的专业课程培训,还有不同级别的文凭证书、专业比赛和资格认证。

怀旧当风,现代咖啡店是装潢与摆设出来的风格,用旧物以美和流行的方式摆放在空间里,或是新店装老或是老店翻新,复制怀旧氛围,打磨成基于回忆、情感或者体验的产品。

老咖啡店却是用岁月积累沉淀出来的、自然而然的风情,且在新店林立、占据街头的新时代中,推举到巷弄之间,或是淹没在高楼环绕底下,让斑驳痕迹与怀旧氛围更添一股神秘感,而经年累月“喝”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熟稔和感情,是现代咖啡店无法取代或效仿的。不同时代的咖啡店,不同世代的故事,缅怀过去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常态,对于逝去的或即将逝去的,特别想要留住,怀念自己熟悉的过去,或是仰慕自己不曾经历的历史。

老咖啡店用旧时代的人情滋味,弥补了新时代的冰冷漠然,也隐隐泄露了人们想要回返并在此体验记忆中某段快乐时光的内心想望。或许,这是老店之所以存在的必要,也是老咖啡店总有着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吧,甚至怀着一种眷恋,一种念想。

商家售卖怀旧情怀

怀旧是一种情节,或许有淡淡的愁,亦有丝丝的甜,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复杂情绪,又是一种不易刻画的模糊怅惘,既有理性的思索,又充斥感性的情怀。

21世纪的今天,先前描绘的新乌托邦尚无踪可循,怀旧风反倒越演越烈,成为当代流行文化的一大重点,报章杂志、影视动漫、餐饮娱乐、观光旅游、社交媒体等等,竞相祭出以怀旧为主题的内容、商品和服务,用各种手法召唤历史记忆,塑造年代氛围。

怀旧早已从文化金骨干专户为一种经济现象,从电影、小说、游戏、歌曲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莫不如此。商家售卖情怀,以期引发情感共鸣,形成相互竞争又共鸣的时代图像与想象空间,体现当代社会记忆、历史与消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人情味为主轴

《人情咖啡店》是一本用“浓情蜜意”调制出来的著作,作者陈嵩岚(Hally Chen)是一位专业的唱片美术设计,同时也是热爱摄影、专注写作的图文创作者。他的作品将自身对于美学的间接,转化为记录各处人际互动的“在地风景”。

此前,他的纪实著作《遥远的冰果室》用心记录许多街角巷弄间的清凉景点,从中发掘许多触动人心的故事,《人情咖啡店》可说是并果蔬冰果室的延伸,只是主角换成了咖啡店。

作者将视角转移至已成现代“日常生活”的咖啡店,初衷只是单纯想把这个时代见到的风景连同照片一起留下的心意。

娓娓道述老店孵化

他耗时3年,探访那些走过数十载岁月的老字号咖啡店,侧写了台湾南北16间老咖啡店,娓娓道述老店孵化的点滴、创业者的理念、客人与店主的互动故事等等。

虽说走访拍摄咖啡店已是旅游主题书籍之一,但《人情咖啡店》却跳脱那些书写脉络,不是咖啡点的装潢、主题风格、氛围感觉、个人心情或是以摄影图集吸睛,而是以说故事的方式,以业者和人情味为主轴,保存了这些老咖啡店才有的记忆和温度,作者本身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听故事、转述故事的第三者角色。

“我记不住咖啡豆的庄园名称,也少问得奖记录,只知道认老板和店家。我相信人好,什么都好。

“我从这些老咖啡人口中得知,不少在上个实际经营得有声有色、赫赫有名的咖啡业者,最后消失的原因并非我们以为的市场低潮,反而是最光彩的时代转投资其他行业,进而失败拖垮了本业。

“老咖啡人不喜交际应酬,专心在自己的咖啡吧台,他们和客人之间始终保持一种似近非近的关系。他们一生倾听客人的故事,装满人情冷暖,却谨言慎行如一艘永不靠岸的货轮,静静地继续向前行驶。”

记录社会变迁

书中的咖啡店,横跨四十多年的历史,从战后初期的1956年到接近千禧年的1998年,每一间咖啡店的诞生成长到茁壮都是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缩影。如云林斗六的“吾爱吾家咖啡专门店”,老板在营业的最初几年,还使用真空管、电晶体的电子分音器播放音乐,但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播放器也不断汰换。
从卡带、音乐光碟、到现在的数码播放软体,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变化,其实也在无形之中记录了一个社会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都有钟爱的老店

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最钟爱的店或老板。年岁洗尽铅华之后,我们在心里留有一块最柔软的部分,我称它为人情。
几百年来,无论咖啡怎么演变,制作过程始终一样。从树上摘下酸甜的咖啡果实、除去果肉,经过日晒水洗、火烤热风、蜕去一层银皮、再用热水冲煮,变成一杯甘醇咖啡。想想你我的人生,不也是如此?

一间又一间历经岁月洗礼的人情味咖啡店,成就了一本充满人情味的书,你可以将之当作咖啡老店指南,也可以当做一本真人真事的历史文本。没有酒,但有故事,还有作者用镜头为店家留下最写实、美丽的形影。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