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本土潮州菜
高级上桌

2017年9月,一家由雪兰莪大港人主理的“港潮私房菜”开张了,这绝对是本地潮州风味第一家“Fine Dining”的私房菜餐馆。

走入这家餐厅,你有两个选择:



一)从菜单中挑选你想要吃的潮州菜。(也有粤菜。但主角是潮州。)

二)3天前致电大厨谢善信(Chef Momo)订菜,想吃什么,你讲他做,所以有什么潮州私房菜是你怀念却又遍寻不获的,讲出来,让港潮的大厨给你上菜。

虾米干炒大生虾:用虾米伴大生虾,这就是增鲜的潮式手法。

在雪隆一带,潮州高级料理餐厅或算得上Fine Dining的,印象中只有一家——“百乐潮州Pak Loh Chiu Chow”。但它卖的是属于港式潮州菜肴。

真真实实在卖本土潮州菜,且打着高级料理的,也就只有开张才8个月的“港潮私房菜”。

“港潮”的市场经理Darren这样诠释店名:港潮的港,可以理解成:海港、大港及港菜。潮州人,大多靠海维生,因此做潮菜料理,海鲜最讲究鲜,不鲜不食。港潮的海产也是特地从大港运送过来的,厨房里还有鱼缸养着活鱼。



生煲叻沙鱼(龙虎斑):众人都说蒸,最能吃出鲜。但谢善信觉得“生煲”的煮法也能取鲜,因生煲是将鱼洗净后,摊成蝴蝶式,然后就在煲里生焗到它熟成,汤汁都保存得很好,最后再淋上酸辣酱。

追溯私房菜起源

在日本“主厨特定”(Omakase)是高尚料理,转回来东方,私房菜的醒觉随着东方意识的抬头,很多私房菜餐厅陆续冒起。可是,在大马人对于“私房菜”一般都理解成:“自家的祖传菜”。

这个理解不能说不对,只是如果追溯私房菜的起源——相传“私房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光绪年间的譚家菜。据说祖籍广东的世家子弟谭篆青,祖父辈皆为官,且好饮食,其父谭宗浚把家乡粤菜混合京菜成谭家菜名震北京。冷盆如白切鸡、蜜汁叉烧,大菜如黄焖鱼翅、蚝油鲍片,素菜如银耳素烩,点心如酥盒子,无不刻意求工,精妙绝伦。

“后来家道中落,谭篆青坐吃山空,便由家厨或妻妾做拿手的谭家私房菜帮补家计。宴设家中,每晚3席,须提前3天预订。当时的达官贵人都以吃过其私房菜为荣,最鼎盛的时候订位要等上一个月。”

港潮炒红鲷鱼:潮式炒鱼就是用姜、豆酱、辣椒的酱料,既炒出一道适合配衬白饭的浓菜,但是又不能掩盖了鱼鲜的功夫炒。

色香味美精料理

简而来说,私房菜,是在色香味美都追求“精”的极度料理。

当然,摆盘、刀工、雕刻、味道上的钻研应该要到金城武在《喜欢你》电影中,连一包即食面都严苛要求的水准。如果做到这个要求,当然,可以要求高收费。然而本地私房菜是否到了这一水准?就由食家们自己的裁定吧!

不过说真的,本地潮州菜向来走平价路线,记者我回适耕庄,叫了一桌鱼虾蟹,13个人享用,也不用400令吉。

当然,适耕庄店租便宜、餐厅也没有强调设计,人们来此,只求温饱,不求环境;而“港潮”是名家设计,新上海的时尚风潮,店里的家私都是店家搜括回来的展示品(看上眼,可以向服务人员查询,买回家)。

凉瓜有要求:凉瓜切得丝薄,吃起来滑嫩,中途还有一卷卷的猪油香伴着虾鲜,真是口口津甜。

湿软苦瓜如汤羹

特别一提,记者来自适耕庄,是因“港潮”大厨来自大港(Sg Besar),适耕庄人很少走到大港去觅食,皆因理所当然地以为,20分钟车程外另一个渔村的潮州人,他们的料理应该和适耕庄风味相差无几。结果来到“港潮”,只是一味“凉瓜有要求”就让我惊觉原来大港潮州菜是那么地不一样。

“凉瓜有要求”其实就是“苦瓜虾炒蛋”。可是因遵循古法,加了猪油渣,又考虑到让老人家舒服咬嚼,所以煮到比较湿和软,苦瓜又切到细薄、去苦,所以用汤匙吃,就像是一道汤羹。吃到猪油渣时,特别出位。

适耕庄的苦瓜炒蛋就是吃其甘香。“凉瓜有要求”端上桌,我扫过一眼,以为是胜瓜豆腐,那派头真的像极了。

专访港潮海参焖黑毛猪骨:谢善信说:“这是我们家每一个大日子才会见到的大菜,喜宴上也偶尔可见,潮菜重焖,这一道菜要用文心慢慢烧上4个小时,才能将它的精华都迫了出来。”

轻扯即脱 入口即溶

蒸和焖,是世人对于潮州菜的普遍印象。说到焖,最广为人知的一定是“卤”。潮州菜的基调是清淡,但它也有浓香的另一面。

潮州菜讲究求真,因此,它的浓香不是下重酱,而是在采用“香料”焖制出厚重的胶感肉汁后,依然不忘保留原食物的“真”。

“海参焖黑毛猪骨”算是一味依附着南洋魂的焖卤料理,就是在卤的基底下,加了南洋人爱的辣椒干,因此,炎炎热天吃起来,也比较开胃。

“海参焖黑毛猪骨”是以4小时的文火,堆砌出来的软糯鲜香。无论是海参与黑毛猪都一再教人回味,黑毛猪之好就在它的油。烧烤黑猪排吃得多,就没吃过焖的,黑毛猪在文火慢焖下,骨与肉,轻扯即脱,入口已到了即溶的地步。

黄金年华(海鲜粥):本来用蟹黄入粥的鲜美,都被重手的油给盖过了,失了鲜,真是可惜。

延续潮菜灵魂思想

很多菜,我都请店家安排。只有一道炒鱼,是我要求的。

这样说潮州菜吧,当我们看着中国香港等地的“潮州菜”文化,我们会发觉,大马的潮州菜好像与“高端料理”脱了节,本地潮州菜都比较偏向平民平价的,但,庆幸的是潮菜的灵魂思想如“善烹海鲜、重汤轻油、崇尚清淡、注重养生”等,都有被延续下来。

在本地,虽然潮州“打冷”文化是有在渔民中流行,但要将海鲜搁冷再沾酱吃,这种冷吃法,大马人还是不习惯,所以说到普遍人口接受的口味及潮式的印象,炒鱼更受落。甚至有人会用炒鱼来判断一个厨师的功力。因潮式炒鱼有自己的窍门,自己若不是有一定的功架,还真炒不出那特有的潮味。

若说,我对这家店,稍有微言的一道菜,肯定是海鲜粥。虽然,用蟹膏入粥真的很棒,但是,炒到油味盖过海鲜的鲜味,就可惜了。

港潮私房菜 1-G, Jalan Puteri 1/7, Bandar Puteri Puchong. 018-663 6868 / 12pm-3pm/6pm-10.30pm

Darren Teh(港潮市场经理)推荐菜单:

凉瓜有要求RM28

当归烧鸭RM53

酥炸秘制黄金豆腐RM18

干烧黄酒鸡RM28

港潮炒红鲷鱼RM60

港潮焗猪手RM48

优诗青瓜RM23

好芋头(2份)RM40

总数:RM298(未含10%服务税及6%GST)

好芋头:记忆中的芋泥都是一大碗,热腾腾,重甜、重猪油的,新式的装碟法一汤匙的装载,其实,还真搔不到庠。可是,现在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再出这一道甜品了,只能说:聊胜于无。

店家推荐顶级菜色:

港潮炒红鲷鱼RM60

海参焖黑毛猪骨RM380

海鲜粥RM98

凉瓜虾球RM28

好芋头RM20

虾米干炒大生虾(2只)RM90

普茸1壶RM5(加1个位RM2.50)RM7.50

消费:RM684.40+(RM68.44(服务税)+RM45.18(GST))

总数:RM798.02

报道·吴梅珍 摄影·陈成发

反应

 

美食

刘克襄吉隆坡寻美食 油条粿粽何者最爱?

报道|吴梅珍 
摄影|陈奕龙

《南洋商报》策划带着台湾著名自然文学作家“鸟人”刘克襄在吉隆坡老区探食,应该绘制一张怎样的美食地图呢?

刘克襄到吉隆坡诚品演讲,下榻吉隆坡万豪酒店,原想配合他爱徒步探食的习性设计探食路程,却想到文化人抵马,应该带他一探华人籍贯菜的发展。

记者就以他的住宿为中心划出最具特色的籍贯菜代表,福建菜肯定是茨厂街的福建面创始门店金莲记、粤菜代表则是一代粤菜宗师坐镇的百里鲜、潮州菜首推潮州老二……电邮往返与刘克襄讨论,最后决定3间都去。

 

热爱传统糕粿

端午节将至,老二潮州(简称老二)棒出应节“粽子”。可是一进入店内,刘克襄即被色彩斑斓、形形色色,标示着潮州名字的潮州粿给吸引了。尔后不管桌子陆续棒上一道道卤味、粿杂、甘望鱼鱼饭、豆爽、芋泥都堵不住、拉不回刘克襄专注于研究潮州粿的心思。

他弯着脖子想了一下,轻缓说道:“潮州菜馆在台湾虽然不多,在台北中山北路就有一家非常著名的,有卤味,但就没有在柜台摆卖粿点。”

带着刘克襄一路走来,他似采对大小炒有些冷淡,再回想他当日下午特意去找了一碗摩摩喳喳解馋,猜想此君就好传统糕点甜品。果不其然,不久后即见他在脸书上帖文:油條、油条、油炸鬼,宣示他爱油条。

关注食安问题

看过刘克襄的著作《男人的菜市场》,再看他在蕉赖11哩新村早市巴刹油条摊口技巧性的探问:“是否有用硼砂……”并解释他问的理由是:“硼砂属于某一膨胀剂,加入油炸脱水过程中,油条质感会变脆及硬。如果再用不好的油来高温油炸,就会产生不好的物质。”

老板的回应是:“他们几乎不用硼砂,也不用碱水。加上,多人购买食用,委实无必要用硼砂延长食用的时间。”

对比台马两地的油条,刘克襄的看法是:“早年,我们在台湾吃到的油条,往往偏于硬脆,明显跟硼砂有关。我吃当地(马来西亚)油条,几乎都是软的,口感柔和。乡下的巴刹,素来较脏乱,但油条显得不凡。”

不难推敲,刘克襄的“食经”是经由徒步探索自然生态、铁道旅行,延伸至食材研究,重点并不在食物的好吃与传承,偏重的反而是一般作者较少撰写关注的食安、环保、栽种方式、品种和环境的对接产生的因果,由微细之处探究,从一座菜市场观窥城市,勾勒出一个城镇核心的绿色地图。这才是刘克襄的饮食笔触。

潮州粽与粿

在老二看到粽子,刘克襄兴致勃勃掏出手机分享图片,那是他从酒店步行至富都巴刹的沿途发现的,他惊叹说:“吉隆坡的城市里居然能看到台湾原住民用来裹粽子用的粽叶——血桐。”

这棵树可长高至10米,有着莲叶庞大的叶子,印象中在富都汶莱西路“中华施诊所”邻近一带见过。只是刘克襄不说,一株株高耸入天的大树名字就“血桐”。

血桐名字由来是因为树干受伤后流出的树液,氧化后变成红褐色,娟娟滴落如血。而其树冠及叶子如伞,英文名就叫:“大象的耳朵”(Elephant’s Ear)。话说台湾原住民也会裹粽,在当地找不到竹叶,就近取血桐来包裹。

甜咸“双烹粽”

话题转回本地粽子,潮州人的“双烹粽”就得提一提!

“双烹”就是甜咸两种口味融于一粽的意思。不管在中国或者其它华人地区,粽子就分成甜粽和咸粽,偏偏潮州粽既要有咸也要有甜,就是在咸肉粽中加了甜腻的红豆沙!

想来是很违和感,但厉害的是潮州人为了让甜咸共鸣会用猪网油包实红豆沙,此工序除了让红豆沙聚集于一处之外,猪网油的油香在烹煮过程混入红豆沙中,成了“甜咸”对话的协调者。

潮州人坚持咸甜粽“两烹”的说法,有人推敲这可能和潮州在清代中期成为中国蔗糖生产的中心有关系。潮州人爱“甜”也可能与此有关。

薄皮粿的来源

刘克襄对于“潮州粿”的纠结也揪出一个本地人一直以为的薄皮潮州粿居然是客家粿伪装的。或者也可以说是潮州人来到南洋,接触到其它籍贯人制做的菜粿皮薄馅靓更受欢迎,发生的文化转变。

“老二潮州”第三代负责人蔡启贤说:“我们称这类皮薄的菜粿为无米粿,意即这些糕点中的成分是没有米的成分。无米不算是潮州粿,最多可以联想到客家粿。无米听起来也是薯(Ubi)马来文的读音,说明它是无米兼薯粉制品。怎么说现下很多薄皮菜粿没有潮州基因呢?潮州人吃东西,徒的不是享受,而是求饱。

“我们的潮州粿皮是用粘米搓揉出来的皮感,质感厚实,一个顶饱。”

夜敲老二门

忘了告诉刘克襄,老二潮州刚在2023年11月获《吉隆坡槟城米其林指南 2024》——米其林入选餐厅。因这家餐厅从老板到食物都自带个性,有没有奖项加持,它都自带发光。

周六的老二,一位难求,蔡启贤一夫当关,人前人后都要照应协调。蔡启贤一天有三又二分之一的时间都待在老二潮州,永远是第一个到餐厅,最后一个离开。刘克襄不愧是记者出身,甚至后来还当上中央通讯社董事长,他留意到晚上9时30分过后,员工纷纷离开了,独留蔡启贤!

蔡启贤的一人时光,这位威士忌爱好者就会为自己倒一杯威士忌,享受独处时光。当他知道刘克襄也爱品酒小酌,两人就此杯光斛影……今日夜晚是属于老二潮州的人情味。

传统不嫌工序多

老二在40年前从杂菜饭档蜕变成餐馆的经营模式,菜色多多少少受到南洋一带的文化影响,它的“南洋化”是独有的,应该被看见。

譬如老二潮州不只是收集了五湖四海的潮州手工菜,目前80多道菜肴中,有近20道是其它籍贯因为人们嫌工序太多,不愿意再推出的手工菜,譬如粤式老菜八宝鸭。

蔡启贤将八宝鸭带进潮州馆子就用潮州人的手法制做,粤式人用烩工,他就卤造,还将鸭的内脏如肝、砂囊变成“八宝”中的馅料之一,取代了糯米的存在。

此外,老二菜色也多元,譬如有少见的鱼皮、鱼鳞胶、粿,感觉就是一个潮州菜大汇菜。

【老二潮州餐厅】 

6, Jalan Brunei, Pudu, 55100 Kuala Lumpur 

012-214 1077 

11am-9.30pm(周三休) 

下期预告:福建面,让刘克襄很好奇!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