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死刑存废,以谁之名?

死刑问题是刑法领域最沉重及敏感的问题,从有死刑以来的几千年,“以命抵命”一直被视为天经地义,直到17世纪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正式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以来,才陆续出现否定死刑的评价,近200多年人们更对死刑的利弊全面评析,越来越多人得出应当废除死刑的结论。然而,只要人类世界还有犯罪和杀戮,死刑存废的争议就不会停止。今年10月10日,是第15届世界反对死刑日,在一贯的反对死刑及废除死刑声浪里,中国检察官熊红文评析死刑存废的著作《死刑犯》让人们更具省思——死刑存废,以谁之名?



世界没有公平,法律也没有全然的正义,人类的世界一直是互相杀戮,以各种名目——没有必要否定,这是赤裸裸的现实。 

杀与不杀之间,被害与加害之间,从来没有找到平衡。人类是情绪的生物,始终在杀戮与宽恕之间拉锯,能不能实现“21世纪没有死刑的一席之地”愿景,恐怕问神也没有答案。 

死刑存废的争议,早在17世纪已开始成为公共议题,被喻为“人类史上第一位正式质疑死刑合法性”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兼法学家贝卡利亚(Cesare Beccaria),在《论罪犯与刑罚中》中指出:“体现公共意志的法律憎恶并惩罚谋杀行为,而自己却在做这种事情;它阻止公民去做杀人犯,却安排一个公共的杀人犯。”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司法》一文中开宗明义说道:“在有关人命的大案中,为法官者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内,以公平为念而毋忘慈悲;应当以严厉的眼光对事,而以悲悯的眼光对人。”

另一同样探讨死刑问题的《为什么要废除死刑?》法国律师、政治家兼作家罗贝尔巴丹德(Robert Badinter)认为:“在执行死刑的规矩里铭刻着‘以命抵命’的赎罪祭献,为的是平息上帝的怒火。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不可克服的痛苦情绪的折射。”



《侩子手世家》作者,法国文学博士伯纳勒歇尔博尼埃(Bernard Lecherbonnier)则提出反思:“死刑对死刑犯的打击,难道只是伤害他一个人吗?是否考虑不使他的父亲、母亲、孩子流血?没有,杀死他就是对他们全家处以极刑。在这里,我们又处罚了无辜的人。”

即使是最受到批判的中国,提倡儒学的古代教育经典《论语·子张第十九》里就有“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之说,意即法官若审出罪犯实情,应怀哀怜之心,切莫自鸣得意。

废死议题探讨越来越广泛

近年,台湾张娟芬《杀戮的艰难》是热议的废死代表著作,亚洲及至东南亚地区,有关废除死刑的议题探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激烈,但却因为恐怖主义和犯罪变态化的手法,让废除死刑的推展更加举步维艰。

《死刑犯》是更近期的废死著作,作者的专业身分和国籍,在废死问题的讨论上,从视角、立场到分析,更受关注。从事死刑诉讼10多年的熊红文,一直对死刑这一生命攸关的法律问题,保持着研究与思考的理性,却又和数十名死刑犯有过近距离接触、观察死刑犯内心世界的感性。

《死刑犯》就是以亲自负责的10个死刑犯的详细描述为依托,夹叙夹议,反应作者对死刑问题的研精覃思。通过10个死刑犯的最后遗言为视点,透过他们的内心世界看死刑,以独特的视角试图破解死刑的密码,引导世人死刑观念的潜移默化,从而加速推进废除死刑的历史进程。

10个故事主角,都是“普通的死刑犯”,却又是10个极不寻常的死刑犯,当他们走上断头台时,有人感到畅快的欢呼,也有沉重的叹息。

“上断头台,不是任何其他的玩意儿,而是将一个人拽住,将他活生生地切成两段。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地难以而难受。”

加害及被害家属面对伤害

几千年“杀人偿命”的报复观念,即使经过200多年的质疑和否定,依然根深蒂固,但在有关问题上,除了加害者及被害者,更大的问题其实来自于社会群众。

文明社会,面对涉及人命伤亡的犯罪行为,尤其凶残冷血的犯案手法,社会的反应和情绪,往往比被害人家属更大、更激动、更愤怒。法律代言人并没有被赋予绝对的审判和执行权,而是听命于社会大多数人,满足大多数的期许。

正义之名施予二度伤害 

没有人问过被害者家属的想法,没有实际的抚慰和协助,更加不想关心加害人家属的心情,反而以正义之名施予二度伤害,鄙视、嘲讽、谩骂……一人犯罪,全家受罪,“罪不及家人”的理性都被抛诸脑后,连说话的权利也没有。 

群情激愤,看似为受害人打抱不平、伸张正义,其实也没有认真关心或试着了解受害家属的真正心思,更多时候以“正义”之名的舆论,对受害家属形成了煽动和压迫,说不出内心的纠结,甚至剥夺了家属选择宽恕的权利。

甚具人望的台湾清华大学荣誉讲座教授李家同,既是亲身经历锥心之痛的受害家属,却也因发表“宽恕”而成为社会批判挞伐的对象。 

反应

 

副刊

碧澄推出3本新书

本地作家碧澄日前推出3本新书,《零七八碎》是杂文集。收录在书里的82篇广义的散文属于近作,写于2013年至2017年。根据作品内容分3辑:“文学心”32篇,“思绪网”42篇,“游踪处”4篇,并以发表日期的先后排列序。该书取名为“零七八碎”,有几个原因:主要原因是其中52篇是在《南洋商报》商余版的“零七八碎”栏发表的,所写的事物虽不致“七零八落”,毕竟是“零七八碎”,又觉得这词语较少人用,作为书名,会给人一点儿新鲜感。

另两本为小说,各别为《悠悠华乐情》和《郑和在满剌加》,后者很特别,将郑和下马来半岛的历史,以小说风格呈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