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每一个流浪的故事
重新认识街友

街友(人们所说“流浪汉”)一直是社会的晦暗面向,不论先进或落后,每个国家的城市和乡镇,都有街友这样的一个群体。世界发展越先进,城市化步履越急速,街友的人数就越多,隐藏在华丽的经济图表背后。



社会对于街友一直是唾弃、嫌恶、视而不见的态度,摄影镜头下衣着光鲜与污秽褴褛的强烈对比,永远是强烈而刺眼的题材。街友的存在,并不只是国家经济败退和管理失败的写照,社会其实更应该扪心自问,一个人为什么会无家可归?

关于街友,官方的研究调查将流浪汉和乞丐的成因归纳为七项——失业、贫穷、精神失常、患上重疾、无业外劳、无法自理的流浪汉、吸毒者、酗酒、前囚犯。

社会学家的研究则指出,社会普遍认为流浪汉好吃懒做或是“活该”,实际上许多流浪汉是现实社会的受害者,在急剧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尤其明显,社会竞争大和经济不景气,导致就业机会锐减,加上个人问题,比如年纪、心理、遭遇、复杂背景等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其他相关研究也指出,沦为流浪汉的人都有复杂的原因和背景,有贫穷者、事业失败者、也有一些是厌倦人世和社会者,这些人或靠救济或靠捡弃品和剩食,但不偷窃,也不向人乞讨。

鲜少思考无家可归成因



社会对于街友的印象,就是脏乱、懒惰、酗酒、吸毒、情绪无常等负面标签,不曾进一步思考“一个人为何会无家可归”?

“无家可归”其实是一个很讽刺的现象,当房产市场红红火火如日中天,却有数以万计的滞销或空置房子,与数以千计“无家可归”的人相对映照,严重失调的市场却造就空屋和流浪汉的极端现象。有人买房投资仍喊穷,有人无家可归睡街头,在在昭示差距越来越大的贫富悬殊;更为讽刺的是,滞销废弃的店屋和空置楼房处处见,却无处安顿浪迹街头的贫穷者。

《无家者》和《我的街头人生》,都是关于街友的故事,前者是旁观者、采访者,后者则是街友本身的撰述。读书前,抛开上述的所有印象、标签和所谓调查研究,从街友的视角,亲身经历和所见所知里,重新认识街友这一群体,看一看社会一直不愿正视、一味抗拒的真实面貌。

两位作者尚马利胡戈尔(左)与尚路易德布雷(右)分享认识与创作的因缘。

人生由自己承担

尚马利胡戈尔(Jean-Marie Roughol)大半生都是四处流浪的街友,但流浪并非与生俱来,就和许多人一样,他有过正当职业,组过家庭,有过孩子,不曾想过会有那么一天,必须睡在街道上、楼梯间、地铁里,更不曾向往成为边缘人、居无定所,但最后总是回到街头。

从公园长椅到破烂小旅馆,从非法击落到地铁出入口,窃占过空屋,待过收容所,住过“黑心房东”开的旅馆,见识过夜晚的巴黎,面对过暴力,为了保护地盘而拼斗,为了生存吃尽苦口,但他没有抵抗,或者无法抵抗。

他形容自己“像是掉进一个黑洞,再也挣脱不了,甚至不想挣脱”,但他也“有美好的回忆,许多好朋友,开心大笑过”的时光。

几年前,他帮忙购物中心的顾客看守脚踏车,机缘巧合下认识了法国前内政部长尚路易德布雷(Jean-Louis Debre),进而受到鼓励,撰写自己的街头人生。

书中述见证都是真人真事

《我的街头人生》是属于他的书,他栖身在故事里,回忆着、叙述着他的故事,书中所述见证都是真人真事,但最震撼或冲击读故事的人,却是一名街友用他的所见所知,告诉这个社会,街头世界有多大的转变,各个帮派又是如何经营,街头也早已不比从前。

生活在稳定中、安逸中的人们,总是不以为然地说“命运要靠自己改变,没有不能,只有要不要”,但一名街友却用亲身经历,颠覆了人们对街友的既定印象,打破了社会对街友长久以来的标签,他也想过另一种生活,他的人生由他自己承担,曾经试着摆脱街头和乞讨,最后却重返那个独特的世界,看尽社会的晦暗与光明,嫌恶与善良。

平视角度看街友

每一个流浪汉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

《无家者》记录了台湾街友的生命故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各有不同背景;他们曾是军人、商人、工人、保全、更生人、帮派分子、身心障碍者、家暴受害者,却都在时代流转、社会变迁与个人困境的交织下,成了流浪街头的人。

书中有10位街友,5位第一线资深社工,还有街友工作与各种其所的摄影照片。采访记录者李玟萱写道:“这本书是想将我们眼中模糊的、不接的,因此干脆以‘街友’名称打包并且比开的群体——还原为一个人。当我们注视的是真实的生命与遭遇,而非一个印象或标签,也许就能有一些理解开始隐隐流动了。”

不采取哗众取宠手法

不同于人们赋予流浪汉的悲情和负面角色,不同于媒体哗众取宠的煽情手法,《无家者》不试图控诉、不博取同情、也不采取励志的角度,并将运笔痕迹降到最低,站在对面,以平视角度,以平实的口吻,描述每个人从“有家”到“无家”的过程,呈现他们的过去与现在,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立体多面——在街头的挣扎、反省、自我怀疑,甚至想自我了断的心情。

透过这些故事,让读者看见街头社会中,既存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也有着贫困者相互扶持的集体力量。

我们必须改变社会对流浪街头的人的眼光。我们都是人,就跟每个人一样,也有故事和梦想。——尚马利胡戈尔人总是将自己真是的一面隐藏起来,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背后总有一段故事,一段生命旅程。我们经常遇上复制人,却很少碰到异人,对我而言,他就是异人。
——尚路易德布雷

反应

 

副刊

《亲亲》亲子生活手札

朋友问:《亲亲》这本书,谈的是“亲子教养”吗?呃……说得贴切一些,它更像是一册“生活手札”。原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静默的观察,都逐一被我化成颗颗文字,悄悄记下了。

大家可曾留意,身边的孩子最常被这么训了:“哎唷,怎么你那么不听话?” 当了妈妈后,我自己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竟然也是这样:“哎唷,怎么你那么不听话?” 所幸觉悟得早:“奇怪,为什么小孩一定要 ‘听话’ 呢?难道,不 ‘听话’ 的小孩一定是坏小孩吗?”而,如果大人愿意稍微放下身段,俯下身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进一步改变自己的态度与思维,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会不会发现更多的惊喜呢?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直接把上一辈所套牢在他们身上的教育系统,重新回装到孩子身上。他们或许忘了,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不是吗?亲子教育 —— 被教育的往往不是孩子,是大人本身吧?都说了:“要把孩子教好,先把自己教好”。 

如果,孩子们被释放的好奇心能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与距离,那身为父母的我们何不携手和他们在现实与幻想中一起翱翔呢?在教养这条路上,我乐于继续当个孜孜不倦的学生,继续和孩子寻幽探秘。从他们的观景窗看人看事,一切变得更迷人了呢!你,你也试试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