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流沙中年的隐忧

“年纪介于40至60岁之间的中年人扛起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照顾父母和子女,然而他们却是最后一代奉养父母的人,下一代并不会奉养他们!”

乍听以上说法,你或会觉得怎么可能?!亚洲人可是孝字当头咧!



听听台湾咨商心理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博士赵祥和的见解,了解这种“可能性”为什么存在。

赵祥和:这一代提供给下一代的是同乐、同甘,而不是共苦的体验。

人到中年就变成一块三明治,上下受压。除了面临工作问题,也同时要面对父母渐渐衰老,子女逐渐成长的局面,如果经济状况不稳定,又要拨出时间和金钱照顾家人,无疑是雪上加霜。

问题是,这些人有房有车,在政府眼中算不上是低收入或中低收入成户,即使生活贫穷,也只能想办法自力救济,是社会上被掩盖的一群真正贫穷人士。日本和台湾,为这群人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叫“流沙中年”。

在大马,许多中产阶级不正是渐渐沦落至“流沙中年”的境界?更悲哀的是,这些“流沙中年”的下一代不会照顾他们。

“对上他们回报养育之恩,对下他们则付出养育之情。这群人同时照顾两代但等到他们年老,下一代却不会照顾他们,”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因为社会发展。



价值实践已经变化

“上一代的价值到中年这一代已经难于为继,下一代在富裕和全球化的流动过程中,已经很难保持上一代那种价值实践。没有对错,只是一种时代的流动,人在改变,文化在改变,价值在改变。”

赵祥和指出,这一代人即使再怎么洋化说英语、都市化、现代化,骨子里仍保留着一些传统价值观,都还会觉得那是自己的父母,于心不忍要照顾他们,然而,这一代提供给下一代的却是同乐、同甘的体验,而不是共苦的体验。

指了指在大堂玩乐的小朋友,赵祥和表示,现代父母亲给子女最好的一切,从小出国游玩、吃好住好,这种感情自然都是很好,但这些是同乐的感情,“哪一天苦了,谁照顾你?你以为你住酒店吗?你以为照顾一个生病的人像住酒店那样吗,你觉得他们会照顾吗?”

“出去玩、一起吃饭,每个同事都是好人,一起办活动,每个同事都是恶人,这不是已经很明显了吗?”

他表示,真正感情的建立是在共苦上,就是常说的革命情感。要有同苦的感情基础才是真感情,同乐的感情怎么会是感情?养育子女亦是如此。

未来的孝顺需要协商

虽然说,这一代人可能已不期待养儿防老,但下一代人不会奉养父母,听起来太令人震惊。难道这一代奉养上一代的精神/传统就没有办法让下一代耳濡目染吗?下一代不再奉献父母会不会是言过其实呢?

赵祥和指出,教育是有用的,但孝顺是一种情感的回应,它是要在培育孩子过程中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孝顺不是一个指令,更不能成为一种教条。“未来的孝顺,将会有更多的协商沟通,照顾上一代的事,对少子化的下一代而言,是更沉重负担。因此,各国相继有老人村、老人共食共住各种型态的协助方案,用老年退休金或子女支付的方式照顾上一代,就是一种协商之后的孝顺。”

他表示,每个时代都会有那个时代的方法,现代政府的各种福利也在反映国家是否进步?是否更文明?家庭照顾的问题不是一个家庭的私人问题,它是家庭,也是社会,更是国家的问题。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是要有国家的家庭和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民间的非政府组织一起合作改善社会和时代问题。要不然,悲剧就会一直延续。个人和家庭是社会和国家的基本单位,人存在于这个巨大网络,公民社会的产生,福利政府的生成,就是以这个为基础。

父母应该如何拿捏疼爱VS溺爱的平衡点,才不会娇纵溺爱的孩子?

赵祥和指出,养育孩子是一种价值观的建立,需要有情感,也要有学习。“没有人天生就会养育孩子,宠和溺,养成孩子不知节制和不负责任,这个需要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小心平衡物质和心灵,疼爱和付出。”

培养规矩负起责任

他认为,为人父母者应该要有共住共食共负责任的想法,在一个家庭里,当孩子还没有能力赚钱,就要学会家务工作,那不是在“替”父母做,是孩子住在这个房子里就要有贡献。

“最怕的是父母舍不得小孩子做家事。”他指出,学龄前到小学就要训练好,到了中学才会负起更多责任。”小学之前的孩子需要较多依赖大人,比较好训练,到了中学的孩子,需要有关系才能训练,所以最好在小学时就培养好规矩,然后建立好关系,这样孩子到了中学才能训练负起更多的责任。”

1.想离职却又欲走还留……

赵祥和认为,萌生离职念头者应思考离职原因是为了逃避问题还是已经到了瓶颈无法突破,此外还得考虑经济情况、年龄。一个50岁的人与一个25的人,离职时要考虑的因素大不相同。

如果每一年都换工作,或许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自己的问题,例如比较不能够忍耐、克服、对职场有误解、对工作有错误的看法,所以一直想找理想的工作,例如,钱多事少离家近老板又好的工作,在现实生活中是微乎其乎。

当然,也不能排险某些上班族运气不好,老是遇到不好的工作,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2.好运气与坏运气?

赵祥和指出,很多上班族抱怨自己运气不好,但运气好的定义何在?打个比方,是指坐轻快铁很快就到达目的地?间中没有坐错过下错站走错方向?有没有想过,一站到底却会错过中间所有的站,结果一直下错站,反而经历了很多站?

“长远来看,人生是顺比较好还是逆比较好?这是职场人生里,现在很多很辛苦的上班族要去思考的事。你的顺不见得是顺,你的逆不见得不好,你可能要重新去调整自己,才有办法去面对压力、竞争如此大的都会区生活。”

3.战胜逆境自我学习

他指出,换个角度来说,职场上的逆境是为了完美自己,若以此角度来学习就比较有方向,但却是不容易的事。

在他看来,凡是遇上不幸的事或与运气有关的事,都应该回到灵性(基督徒好好祷告,佛教徒做善事,回教徒遵循阿拉的旨意)去学习而非抱怨,抱怨之后运气会更差。

4.工作很累,好想早点退休…… 

工作很累,好想不用工作、早点退休……是上班族的心声,赵祥和却说,别抱怨工作很累,因为没有工作会更累。

他指出,工作并不是只带来经济收入,工作的存在其实帮助人类保持健康,不会发疯,“没有工作肯定会发疯 ,很有钱没工作也会发疯,为什么?因为你的心需要透过工作来展现它健康的一面。没有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和成就感,心是很乱的,会乱想、翻旧帐……你看退休的人是不是这样?”

工作虽然让人有机会保持健康,但也有人工作后变得更不健康,学会贪心、仇恨、欺压别人……这是浪费了工作。

理财专家黄凯顺

同场加映:

子女的金钱教育

当2岁的孩子对你说“我要卡通贴纸”时,身为家长的你应该会二话不说就掏腰包买,反正才几令吉也不是很贵,对吧?理财专家黄凯顺会叫儿子自己掏钱买!

他指出,当孩子对金钱有意识时便可开始培养理财观念。以上述情况为例,虽然叫儿子给钱,但实际上是黄凯顺把购买卡通贴纸的钱分数个星期交给儿子,过程中教导小朋友学习看价格并了解到要得到一样物品,必需付出金钱和等待,“理财不是知识,是一种生活习惯,他的思考模式、金钱观和对金钱的管理方式决定他以后的财务状况。”

钱财规划3部分

随着孩子逐渐成长,夫妻俩也把钱财划分为3部分——上学的每日开销、财务目标(按个人的娱乐、购物目标则分为短期+长期财务目标)以及捐献——逐渐把责任转移给孩子。

“他自己要去做记录和目标设定。想要买的东西很多,他就会学习到哪些是在他能力范围内,哪些不需要买,哪些真的很想要的就一样样排队去实现,过程中学会取舍,如果全部都买给他,他根本不需要取舍。”

他建议为人父母者要为子女设立目标(例如想购买)并朝目标前进,如果目标是科技产品如智能电话,更应和子女针对使用方式和时间一起约法三章。

反应

 

副刊

家庭和职场关系 
磁铁效应藏智慧

父母生病了。照顾父母是义无反顾的事,手足之中应该有人离职来照顾父母吗?那么,该谁呢? 本期〈商·职〉有台湾咨商心理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博士赵祥和分享上班族面对的家庭与职场上的困恼。

赵祥和:“他照顾父母10年,当父母死了,他可能才40岁,剩下40年谁给他工作?谁给他钱?兄弟姐妹一轰而散,他要孤独过一生。这怎么会是对的呢?所以一个家庭有人生病,要大家好好协商和分担!”

许多人以为赵祥和是台湾人,事实上他是马来西亚人,到台湾升学后顺理成章留在当地工作,时值他应邀返马开课,我们请他分享上班族在家庭和职场面对的问题。



【当父母老了,谁负责照顾?】

谁家父母不生病?尤其当年岁渐长,家中父母偶有小病痛或者重症如癌症、中风瘫痪、失智症、心脏病可说是人生必经之事。

倘若家中有兄弟姐妹数人,“照顾”的责任如何分配?手足之中是否有人应辞去工作,全力照顾父母?

听闻这种建议,赵祥和直言他不同意兄弟姐妹其中一人辞职照顾病人,以他在台湾所见所闻,一般上家庭成员会挑两类手足下手:(1)单身;(2)收入最少。

“大多数人不会挑在国外的、赚最多钱的,一定去挑最弱势的。家庭压力的出口永远找最弱势的地方去,就像癌症细胞找弱势的地方攻击一样。”



应协商和平均分担

赵祥和指出,家庭里有人生病,需要全体共同协商和平均分担,家庭里,越有钱事业越大的手足应该付出更多,而不是叫赚的钱较少事业也不大的人付出更多。

也许有人会说,自己人要这样计较吗?他表示,此事无关计较,而是涉及全职照顾者日后的生存问题。5年或10年后,病人或许康复或许病逝,此时这名全职照顾者或许步入中年但未到退休年龄,不仅重返职场很有难度,终身单身的机会更高,谁来养活他?

期待兄弟姐妹施以援手?他直言,家有父母生重病尤其是失智症,家庭瓦解(手足变仇人)的机率极高,因为照顾失智症患者是漫长且艰幸的过程。而且,扛起主要照顾责任的人到最后会成为病人最讨厌的人,反之,所有偶尔来探望的,永远是家里最好的孩子,“这是人性。”

单身并非全责的理由

再者,有家庭的兄弟姐妹固然要照顾子女,单身者同样需要照顾自己和有个人生活,单身并不能成为要求扛起照顾病人全责的理由。或许,单身人士可以照顾比较多,但其他有家庭的手足需要调整并跟上来。

“不是说谁比较有空谁去做。你没空,你得想办法有空。那是你的妈妈,我陪她1个小时,你也要陪她1个小时,很多人认为自己付出的钱是双倍,就不需要付出时间,不是这样子算的,你这样子是欺负那个单身的。”

照顾生病的长者,是人口老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赵祥和指出,这不是一个家庭就能负担得起,需要的是整个社会和国家制度来撑起(包括非政府组织的整合、政府拟定政策),才能帮助人类以有尊严的方式活到老死,然而在现阶段,大马社会仍未有思考此事。

对于病患的照顾者,他建议,学习新事物(例如快速恢复身心平静)的能力极为重要。

—————————————————

【职场上的人际关系 何以错综复杂?】

职场的人际关系受到心理状态、角色、位阶、职场文化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影响,不像与家人、同学和朋友相处般,是以亲情、感情来交往基础。

互补内在稳定性

赵祥和指出,一个成年人的人际交往方式与他在幼年时期和主要照顾者如父母、祖父母的互动方式有关。例如当婴儿出现情绪时,母亲是用情绪?或安抚?或其他方式来回应他?经由互动方式,这些会内化成为心理状态的一部分,长大成人后以同样的方式与人互动。由于每个人被照顾的方式不同,所以每一个人都不好相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软肋存在,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可以慢慢学习。

“人际的相处,是为了互补内在的稳定性,所以你会期待他,他也会期待你,期待到最后就是互相吵架,因为存有期待落差。你期待老板像妈妈一样理解你,但是你的老板不理解你,如果你的妈妈也是这样对待你,你就可以接受这种老板,如果你的妈妈不是这样,你就非常不能接受这种老板。”

不同角色不同期待

其次,职场上的人际相处是用角色、效率、分工、合作来考量,一些职场新鲜人适应不良,正是因为他错把大学时期的人际关系套用在职场上,进而感到巨大落差并觉得同事上司难相处的原因之一。

“你在大学时,是感情交往,在职场上谁跟你感情交往?你的同事跟你感情交往吗?没有啊,看谁做得比较好,可以竞争胜过你。”

再者,不同的角色和位置也会带来不同的期待,例如,老板会期待员工比他自己或他配偶更了解他的想法并执行,若员工搞不清楚状况,应用不恰当的方式来回应,就会产生挫败感。

此外,上班地点、企业类型各有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亦会产生不同的人际文化和价值观,例如在吉隆坡与外坡、在银行与学校工作的人际关系就不相同。

他指出,除了制度与福利之外,人际的经营和管理如果经营得当便是企业的重要资产。管理者若了解每名下属的位置、种族、教育背景、发展阶段,才能够正确理解应以什么方式进行人际互动(也就是如何“带人像带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降低员工流动性、培养忠诚度和荣誉)。

职场上的人际关系会不会发展出良好的情感关系?当然是有,但这并不是职场的主要功能。

赵祥和:“他照顾父母10年,当父母死了,他可能才40岁,剩下40年谁给他工作?谁给他钱?兄弟姐妹一轰而散,他要孤独过一生。这怎么会是对的呢?所以一个家庭有人生病,要大家好好协商和分担!”

>>>>>职场人际关系的误解:

赵祥和指出,职场如战场,心理健康程度够好才有本钱打战,而如今职场的人际关系的最大问题是上班族对于讯息无法精准了解并做沟通,例如不同教育背景、种族、宗教、文化的老板的思维和价值观就完全不同,因此做多元文化沟通的训练相当重要,可用来判定所有的行为和状况是什么意思。

“不能误会老板一定要对你好。做这种假设是不对的。你要学习了解老板、以老板听得懂的方式与他沟通,同时学习以精准的方式和不同的人沟通,这么多的沟通,所以你会觉得上班会累,那你回家休息,谁来弥补你的匮乏和心理健康?是你的亲情、爱情、友情。”

>>>>>应该继续忍气吞声? 

面对老板的责骂、客户的无理取闹、同事的踩过界,上班族经常会收到同事、好友甚至家人的金句“你就忍一忍吧。”

忍,真是好办法吗?赵祥和指出,如果有更好的方法,忍或许已经被淘汰,由此可见“忍”的确有其功用。

然而所谓的“忍一下”并非真的只是靠着“忍”就能捱下去,事实上,“忍”还搭配了“出口”发挥平衡作用,让情绪得到抒发和疗愈,才能继续忍下去。例如,在公司里受了气,回到家抱一抱孩子就消气了;被老板骂后和同事一起骂老板、帮他取个难听的绰号,“取一个绰号,大家就比较可以忍,为什么?因为取一个绰号里面有一个情绪攻击出去,就不用放在心理了。”

忍一忍,回家比较不那么气时可以想清楚发生什么事,这个能力培养越多,可能就可以看到这个人为什么要“张牙舞爪”。

>>>>>过度正能量 犹如诈骗? 

遇到挫败、负面的事时,就用正能量来思考和激励自己,或许大家已对这种鼓励方式习以为常也十分认同。

不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赵祥和认为,遇上坏事还要正能量思考,不仅不对也不正常。他形容,过度的正向思考是企业界用来“诈骗”员工,以为此举能让员工克服挫败感,帮公司增加利益。

“你被人打两巴掌,还要很正向的看待自己被人打两巴掌?你应该有一种羞辱感,回家好好难过啊。你要叫他正能量,这是不对的。这是两度、三度的伤害。”

再来,看到A在欺负B,还要诠释为A对B是一番好意?这不仅是一厢情愿的看法而且也是因为事不关已,才会“站着说话不腰疼”。

勿过于刻意正能量

遇到不好的事,他认为不必刻意伪装成为好事,否则当事人无法从中学习到如何面对不好的事?!

“因为有正能量,突然间跳过所有东西,变成一切都好了?这种是人类的幻想,我们幻想有一个东西突然可以拯救我们,我们不用付任何代价,这叫正能量。没有这种东西的存在。”

赵祥和指出,就如罗马不是一天造成,所有东西和知识都是经由日积月累学习而得,并不存在一步登天的美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