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滥用安眠药
等同慢性自杀

临床心理学家刘美延。

长期失眠必须治疗,人们对于心理咨询依然抗拒,有者甚至滥用安眠药,毫不警觉此举是在“慢性谋杀”自己的健康,一步步发展至更严重的后果。 一个人究竟需要多少睡眠?年纪越长,睡眠时间越少,这并不同于失眠症。

临床心理学家刘美延(Low Mi Yen)说,长者睡眠时间减少和失眠症的差别其实很明显,最基本的睡眠准则是——年轻人一天至少需要7至9个小时的睡眠,并且是完整的睡眠循环;睡眠时间的改变因人而异,并没有一定的年龄标准,但整体上,年纪的增长确实会缩减睡眠时间。



尽管如此,年长者也会有失眠问题,但不是因为受到年龄增长的自然影响,而是因为服用药物或患有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哮喘药、抗抑郁药等等。

睡眠充足自动调整

她说,一般上,凌晨4时至6时,是身体机能和效率最低的时刻,也是最需要休息的时刻,所以在6时或之后起身是最好的时段,但是长期轮班的工作者,或是早睡早起的人,只要睡眠充足,并且睡眠循环完整(持续睡眠),人体会自动调整身体时钟。

“若是迟睡早起,或是作息紊乱,白天睡4个小时,晚上4个小时,并不算完整的睡眠循环,恶劣的睡眠品质将增加身体负担,长期如此同样会影响身心健康。”



治疗方案:

治疗失眠症主要有非药物、药物治疗及综合治疗。

非药物治疗,即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镇静安眠药;综合治疗则是两者兼用。

刘美延强调,中等程度的失眠可从良好睡眠着手改善,长期失眠则需要分阶段及个人情况而采用适合的治疗方案。

从生理健康检查开始

“长期失眠影响生活及各层面,情况复杂而严重,整个人每一天都很疲惫、困顿,已不是限量安眠药能够改善的状况。”

从医学层面治疗失眠症的第一阶段,是从生理健康检查开始,并非直接进入心理阶段,主要确认失眠症的导因是源自生理或是心理因素。

刘美延坦言,生理状况所引起的失眠,可通过检测诊断病因,并且有既定的正规疗程可依据,但心理因素则较为复杂,治疗时间也因人而异。

当一个人的失眠症成为心理问题,一般会通过心理教育和辅导,使患者了解失眠的问题,减少焦虑和压力,改善心理状态,改善睡眠。

拒绝改变的顽固心态

“若持续失眠,可能采用行为疗法(behavioral therapy),协助病患改变造成失眠或加剧失眠问题的习惯,培养新的习惯以改善睡眠。严重的失眠症患者,影响层面涵盖日常生活、家庭、学业/工作、严重疾病等等,通常需要药物和心理介入治疗,包括辅导和行为调整等等。”

但是,多数人常有拒绝改变的顽固心态,并且选择性聆听和理解医师的指示或辅导,另外就是心急摆脱失眠问题而采用极端方法——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医生说要多运动,就过量运动”,并没有真正的关注身体的极限和变化。

改善生活习惯  提升睡眠健康

●避免在睡前4个小时运动

●培养固定的睡眠和起身时间

●舒适的睡眠环境

●记住:床只是睡眠和性——拒绝电脑和手机

●对生命感恩或想美好的事,以及写下“要做的事”

●若15分钟还无法入眠,起身做些沉闷的事

●放松的运动/活动,比如静坐

●若是睡眠打鼾——建议咨询耳鼻喉专科,确诊是否有睡眠呼吸终止症而导致睡眠

●情绪问题——建议咨询精神及心理专科

从饮食习惯改善或治疗失眠症:

●避免摄取咖啡因和尼古丁

●避免垃圾食物、容易上瘾的食物、加工甜食

●不要在睡前进食/用餐后的几个小时才就寝

●避免摄取高糖、高盐食物(芝士、雪糕、酸乳酪)及辛辣食物

●可能有助睡眠的饮食——加蜜糖的温牛奶,牛奶含有左旋色氨酸(L-Tryptophan)及能够调节睡眠节律的褪黑素(减少睡眠荷尔蒙);钙质及铁质辅助品、杏仁、核桃

刘美延坦言,其实,只要改变生活和饮食习惯,就能改善失眠或降低失眠几率,但“维持良好的生活与习惯”知易行难,多数人其实都知道何谓健康生活健康饮食,但只要一天没有看到问题浮现,就会存有侥幸或放纵的心理。

滥用安眠药
引发反效果

许多人抗拒心理师、对安眠药的迷思和误解以及轻视失眠的危害,不少人选择服食安眠药作为失眠的处理方案,安眠药也成为失眠症的长期争议话题。

刘美延指出,若是短期失眠,服食安眠药一个星期之后就恢复正常,则问题不大,但多数人却是长时间、不正确服用安眠药,一些人在没有医师的咨询或遵照指示,自行购买安眠药,滥用药物,有着甚至变成依赖安眠药。

她坦言,病患本身不确定有关药物的品质以及可能引起的后果,结果因滥用安眠药而引起反效果,包括昏眩、瞌睡、意外等等。

催眠疗法可否治疗失眠? 

简单解释,催眠疗法就是应用一定的催眠技术,使人进入睡眠状态,暗示及引导病人的身心状态和行为,通过正性意念消除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意念。刘美延指出,催眠只是心理治疗的其中一个选项,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但催眠法长期被夸大和误导,事实上,个人情况决定治疗方案,包括行为疗法、催眠疗法或其他。

因创伤后遗症所造成的失眠,有何不同?

创伤后遗症所引起的失眠,不在一般的失眠症范畴里,而创伤的定义,也是属于严重的心理问题,因过去突然的、震撼的、无法接受的打击的重大经历,导致心理系统动摇或受损,不堪焦虑、伤痛、紧张、痛苦和抑郁而积累成失眠,问题症结并不在于失眠,而是心理创伤,因此治疗病患的心理创伤,失眠情况则能不药而愈。

迷思/误解:

关于睡眠和治疗,一直流传各种说法,总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姑且一试”,任由失眠情况持续,就是没人愿意亲自聆听心理师的专业解说。

迷思:睡不着就做大量运动让自己累到睡着!

事实相反,睡前4个小时不该做运动,但许多人总是极端地对待自己的身体,接收错误资讯,最后适得其反。

误解:失眠会造成肥胖或消瘦?

更多原因在于生活方式不健康不平衡,不是缺乏运动,就是过度运动,生活作息紊乱或日夜颠倒,并且用极端方式消除压力,比如暴饮暴食或厌食,或摄取大量导致失眠的物质以消除压力,加上个人体质等综合因素,导致肥胖或消瘦。不过,研究显示,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或睡眠时间太短,确实与体重增减有一定的关连。

现象:长期失眠会造成忧郁症,自杀案件越来越多。

一种疾病或一种现象,不会由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综合的复杂情况,却没有正视和妥善处理,继而形成恶性循环,长时间积累发展而成的结果。长期失眠是恶性循环,但不会直接造成一个人自杀,间中的发展过程,可能从初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开始,而后生活习惯的改变,身心健康的变化,继而影响个人表现、家庭关系、人际关系,长期积累成忧郁症,影响层面进一步扩大,恶性循环加剧所有的情况,最后导致自杀。

你知道吗?

一次失眠等于生命流失30分钟。

1.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

2.加速人体器官衰老,

3.影响大脑正常思维,

4.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最终猝死。

医生忠告:网络时代,资讯已不是问题,问题根源在于个人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务必常常自我审视,关心身体健康状况和身体的讯息,尤其身兼多种角色、责任与压力沉重的现代女性和职业妈妈,要兼顾工作、家庭和小孩,长期睡眠欠佳,更要尽量照顾自己,避免长期失眠的严重后果。一旦察觉不妥,及早咨询医生和诊治。

反应

 

大千

半夜醒来睡不着? 网传“1怪招”超催眠

(华盛顿24日讯)外国社交媒体近期流传一招“半夜醒来睡不着时,有助再次入眠”的方法。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名自认是“养身大师”的女网民提出,若半夜醒来并无法立即入睡,可试试“翻白眼”等眼球运动。尽管这招听起来有些古怪,却被医生证实有所帮助。

据报道,这名“养身大师”戈登(Heather Gordon)经常在TikTok平台讨论健康福祉话题,其中一部影片详细讲解“眼球运动”的助眠绝招:“要一直重复(翻白眼),直到再次入睡为止。我保证,照做之后肯定能再次入睡。”

根据戈登的教学,首先要闭起双眼,把目光移到下方、回归中心,转向左边、回到中心,转向右边、回到中心,转向上方、回到中心。接着,顺时针与逆时针各转一圈,最后盯着鼻梁,试图做出斗鸡眼的动作。

这部教学影片累积超过260万人次点阅,不少网民留言宣称真的有效,“做了3个循环(才睡着),但真的能感觉昏昏欲睡”、“边看边做,然后就睡着了。3个小时后醒来,影片还在循环播放”。有网民甚至宣称,眼球运动让自己“睡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觉”。

对此科学家也提出解释,丹麦心脏病学家吉伦撰文说明,转动眼球的动作与褪黑激素的分泌有关,褪黑激素能调节睡眠及苏醒的生理时钟,“因此透过刻意翻白眼的动作,能够触发这个自然过程,促使身体展开睡眠周期”。

也有大量研究指出,睡眠里的“快速动眼期”有助于触发褪黑激素分泌,进一步证明睡眠激素与眼球运动之间的关联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