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漫谈中医食疗/4(完)
进补的注意事项

一般进补,应注意依靠食补。食补之品一般性味较平和,补益力和缓,原料易得,易于坚持;药品之补,功效明确,补偏救弊,多用于具有明显的脏腑亏虚、阴阳、气血不足者。但食物与药物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不少食物本身就是中药。故食疗中,大多采用食药合补。如药膳,在食物中加入适量中药,既有药物功效,又保留食物的美味及营养,是一种药食合璧的特殊食品。

在食疗中,根据辨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补益方法。最常采用的手法是清补和温补两种。前者主要运用于阴虚火旺者及脾胃功能较差者;后者适用于阳虚不足者。以动物类食品进补时,脾胃功能应较好时方可进补。



属清补的常用食品有山药、莲子、百合、桑椹、藕、蜂蜜、赤豆、绿豆、鸭、水鱼、贝类、鱼类、鸭蛋、牛乳、薏苡仁、梗米、面筋;属温补的食品主要有羊肉、牛肉、鸡、鸽、鹌鹑、黄鳝、海参、淡菜、荔枝、桂圆、核桃、板栗、榴莲、红毛丹、红糖、胡萝卜、糯米等。

“虚不受补”存在吗?

常有人来投诉自己“虚不受补”,而在经过医生辨证后循序渐进地进补并无不适。说明并非“虚不受补”。而且从中医理论来讲,并不存在“虚不受补”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是辨证不准,补非所需,或不顾脾胃虚弱状况,盲目进补所致,只要遵循辨证结果对证进补,同时注重调理脾胃功能则不会发生上述现象。

特别提醒大马读者:1.不要盲目跟风

大马社会,人们进补或服用保健品,盲目跟风现象很严重。如前所述,食疗也需辨证,还要因人制宜,不要盲目听从亲友推荐,今天说姜粉好吃姜粉,明天说辣木籽好吃辣木籽,那样可能达不到保健强身作用,有时还损害身体健康。单一的食材或药材再好,如长期服用也不合适。



2.患病后忌口不宜过分

来大马后才发现,本地忌口之风堪称一流。有时是家中长者交待,有时是本地中医嘱咐,一旦患病这个不能,那个不能,几乎没什么好吃,差不多仅喝水吃白饭,这样对培补正气,抵抗疾病,促进康复极为不利。

实际上,患病忌口只要遵循食疗养生的一般原则,根据虚实寒热,选择相应的食材即可。

反应

 

副刊

修身养性 保护心脏

人们常可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位老者在情志异常激动如过分悲伤或愤怒时,突然捂住胸口,倒了下去,有的再也没有醒来。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面确实时有发生,其中多数发生在心脏病患者身上。

七情可致脏腑功能紊乱



中医自古重视情志对身体器官的影响。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7种情志活动,如果过度刺激或持续时间过长,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阻塞,从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经典的中医理论认为不同情志变化,对五脏有不同的影响,即所谓“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之说。但五脏五志之说,不应过于机械而论,应视具体病人和具体病情而定。

一般说来,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而尤以“心”首当其冲。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当然,古人所指的“心”除了包含现代的心血管系统功能外,还包含了部分大脑的功能。

情志因素对心脏病发作影响大

从现代医学角度,情志对心脏病发病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因为情志过分变化,尤其是喜、怒、惊、恐,可导致人体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从而出现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力衰竭、致死性的心律失常,若为后者,如果抢救不及时或不正确,则往往导致患者猝死。本文开头一幕即会不幸发生。



可能大家对悲、怒等因素对人体的伤害可以理解,但喜乐对心脏病也可造成影响会有疑虑,这里我想讲一个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故事。

我原先工作过的中国江苏省中医院的一位老中医患急性心肌梗塞,经过及时抢救治疗并采用西医吹波技术打通了已阻塞的血管,从理论上讲已脱离了危险期。因华人新年已临近,他要求出院回家过年,考虑到他的病情已相当稳定,经治医师也同意了他的要求,让他除夕出院与家人团聚。就在除夕那天清晨,他睡不着觉早起,约了一位同病房室友外出散步,言谈之中也较为兴奋,就在散步途中他突然倒地失去知觉,等室友叫来医生抢救已回天无力,最终死亡。

保持心态平衡

事后推测他发生猝死的原因,应当是对当天能出院回家过除夕和新年而感到有些兴奋,这样一个并非十分明显的刺激,却引起他的交感神经兴奋,让已经受伤实际上并未痊愈的心脏发生了致死性的电活动紊乱,导致猝死。

自这个特例发生后,我对已经发生过心肌梗塞的存活者,特别是大支血管阻塞过的患者,不管他们恢复如何好,不管是否已做过吹波打通血管或已搭桥,我均劝告他们修身养性,喜不过分,悲不过分,切戒发怒,凡事看开,保持心态平衡,这样才能减少心脏病发作,防患于未然。

(双周刊登)

(稿费捐南洋基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