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爱情的坟墓

知名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Oprah Winfrey)今年65岁。最近她在一次受访时说,她与固定男朋友在一起33年了,但一直没结婚。她说,如果这33 年来,他们两人有结婚的话,相信现在已经分手了。

她说,不结婚反而让关系得以维持的原因,是因为她的事业为生活重心,如果她嫁给了男友,成了一个妻子,身分一改变,两人的关系以及生活也一定出现变化。那时,假如丈夫希望她生孩子,在家做饭,扮演一个典型妻子,她既无法做到,也不愿顺从,这会构成两人对关系期望上的落差。而只在一起却不结婚,反而彼此有更多自由空间,不会因拴得太紧而矛盾太大,终于把相爱的两个人扭成了怨偶。



学院的外国老师中,一位年过40的澳洲女同事,对婚姻全无憧憬,与年轻她几岁的印度男友在一起3年,感情很好,最近却很苦恼,因为男方家长频频迫婚。本来在一起好好的,他们现在却面对两难抉择:男友父母说,婚纱他们都已买好了,就等她飞到印度完成指定动作。假如她不愿意,他们会迫儿子一个人回印度,另选一个女生成婚。苦苦相迫的原因是:父母年纪老了,催儿子结婚,是必然的事,没有商量余地。

单身者视30岁为期限

在中国,大多单身者视30岁为“期限”,必须赶紧找到结婚对象。这种“时间到了必须结婚”的想法,实际上只对女人生育孩子有生理上的意义,但绝大多数人可能未找到合适对象,就必须乖乖地在“适婚年龄”完成人生大事,婚后则力求尽快生个孩子。而今政策放宽,父母的要求也提高了,必须要生二胎。

我班上的女学生十九、二十岁,一些已想着最好能尽早脱单,而一些年轻女同事,几乎没几个是未婚的,已婚地也都会尽快生娃。看来一般人大都没什么婚恋生育自主权,不得不向压力低头,倒不如尽早“交差了事”。这样的社会里,想要独身或者不当母亲,需要更大的自主性和勇气。能像奥普拉那样大言不惭地说“我不结婚不生孩子从来都不后悔”,就更难想像了。

也因此,对学院里这些外国女老师,有些大龄不婚,有些已婚而无子女,不知道会不会被视为不受管束、太过自由的“社会公害”。



上述澳洲女同事被迫婚地例子虽有点极端,从中却可看到不少传统仍把婚姻看得过于重大的心态。看看身边男女交往,谈感情的同时更重要是找结婚对象,因为时间有限,如果谈到一两年发现跟此人没有结婚的可能,就要埋怨对方浪费时间了。

婚姻被人事物拖垮

只不过,另一边厢,不少已婚多年后婚姻触礁的夫妻,却领悟到一个道理:会把婚姻压扁的,有时未必是婚姻中的两个人不再相知相爱,反而是被婚姻旁边的人事物拖垮,比如生孩子后的压力,父母的过度介入,甚至只是因为戴上了“丈夫”“妻子”的身分滤镜以后,就开始将对方视为自己的“囊中物”,而增加了一堆“非分”的要求和期望,反而失去了本来最珍贵的相互尊重与珍惜,才让形式上的一纸婚姻把两颗相爱的心给活活埋葬了。

反应

 

商余

很治愈的事/高玉梅

公寓同楼层住了个三十来岁的女子,白晳圆润,独居,养了一只贵妇狗,似乎没工作。

她声音娇嗲,会跟陌生邻居热情搭讪,与本地人的拘谨冷淡不一样。一次在电梯里偶遇她要下楼蹓狗,她主动说,养宠物狗很好,每次小狗围着她转,跳上她的腿,就很开心,“感觉很治愈”。

我没养过宠物,并不真正明白她说的养宠物“很治愈”是什么。

近日浏览的网站给我推送了流浪狗被拯救的视频,看到那些可能受惊吓甚至曾被虐待的小狗,有些皮毛脏臭且染病,被好心人收养了,然后也得到悉心医治,被喂食有营养的食物,数月后,原来脏兮兮也很胆怯怕生的流浪狗竟然华丽转身,恢复了健康活泼,也再次相信人类,幸福洋溢。

痛楚藏内心深处

一连看了几个类似的视频,饶有兴趣之余,感觉的确也很治愈。

想起幼年时,雖然妈妈姐姐并非不爱护我,但是每次惹妈妈生气会被体罚,记忆都还鲜明。跟姐姐们玩,我的言行不时也会被嘲笑和打压。

跟那些欢乐在一起的记忆相比,这些受伤、受委屈的小事似乎印象更为深记得。雖然现在我并不会真的对家人怀恨,但相信当年那幼小的身心已经把那些模糊的创伤痛楚藏到了心的深处。

感觉遭同事欺凌

有趣的是,工作几十年了,也到了退休年龄,却发现,有些隐蔽许久的创伤,有时仍会通过工作上与一些女性主管的接触而突然被激活,似乎这副身心对这现在职场里与我没血缘关系的“妈妈”、“姐姐”们,会格外的敏感多疑,比如会觉得她们随时会找我麻烦,找机会对我实施或明或暗的欺凌打压。

实际上,我与她们可能真有矛盾,也可能大部分是我自己的想象。可确定的是,那些已结痂的伤口,那些平日感受不到的痛,此时非常的热辣滚烫,甚至快要开裂,沁出血丝。

一天早上梦醒,强烈的焦虑和压迫感又来袭,我感觉到心脏在收缩,胸腔有点颤抖;这时,脑海中却浮现起视频里看过的流浪狗。

多年前在伦敦工作时,曾经历更严重的焦虑,因而去做了多次心理咨询。

职业反映内心渴望

记得第一次与六十多岁的英国咨询医师见面,她先问了我的职业。当时我的工作是援助移民到英国后遭受家暴的华裔女性。

她对我说,我们所选择的职业,往往反映了我们内心渴望能获得的对待。我当年选择了助人的工作,可能表示自己潜意识里其实渴望被帮助。

后来,接触到了心理咨询里的“负伤疗愈者”(wounded healer)一词,有种恍然明白的感觉。投入去治愈别人的人,自己往往也在通过治愈这个行为,疗愈着自己的创伤。

我又想,有时我们看不惯一些人喜欢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若以此类推,这可能也意味着那人是在委婉表达了其实自己也渴望有人来对其人生给予一些温馨的提醒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