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理想诗人之路

一个理想的诗人是怎样的诗人?诗的理想状态我们知道,诗人的理想状态呢?阅读辛金顺的诗,这些问题自个浮起。可能因为看见诗人的诗,进入了一个理想的状态。是怎么开始的?或许可从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一个诗人所关注着的“技艺”公案谈起:格律。

辛金顺在他〈现代词八首〉的〈后记〉写道:“新诗在五四时期,曾经历了格律派的声韵锻炼,也就是以中文特有的节奏韵律,……展现诗的音乐性美感。这些诗人提倡诗的格律,主要是为了反拨胡适等自由派的‘话怎么说就怎么写’的白话诗,……(否则)会造成口水泛滥,以致诗魂散逸。”



今天重提格律,显然诗人认为,诗的音乐性还有努力空间。等于也在默认,胡适发动的白话新诗革命,大势底定,否则今天格律这件事,不致如此低度开发。轻格律而重意象,是为胡适当年主打论调,灵感借自美国意象诗派。

王润华在他《中西文学关系研究》一书,综合梁实秋、方志彤、周策纵、夏志清等人所见,指出胡适的新诗典范,尤其他1916年的“八不主义”,受到了意象派诗人庞德(Ezra Pound)1913年〈几种戒条〉(A Few Don’ts)和罗威尔(Amy Lowell)1915年的〈意像派宣言〉(Imagist Credo)等人的影响。这番理论周济,胡适始终没有承认,倒是他曾露出口风说:“凡是好诗,都能使我们脑子里发生一种——或许多种——明显逼人的影像。”王润华论道:“这不是意象派的精神是什么?”如果新诗血统可以这么认定,则一开始,中文新诗就是现代诗(modernist poetry)。后续发展,可视作美国现代诗在中文世界的开枝散叶。

虽此,胡适当年主张之激进,仍非比寻常。在他转借意象派说法之际,意象派才刚在英美诗坛冒出小头,未成主流意见。据王润华,一干留美中国学者如梅光迪与胡先骕,对英语诗稍有涉略者,均大力反对胡适,认为意象派的所谓“自由体”实为自由落体,是在自取灭亡,这种白话诗大大不可。但胡适放弃格律的心意非常坚定,并且另有根由。

王润华从《胡适日记》还原事证,指出1915年初,胡适在康乃尔就学时写过一首英文商籁体诗(sonnet),邀请农学院院长裴立批评。裴立读后,“劝胡适多试验自由诗,并指出商籁体的格律限制太多,不易自由发挥。裴立这三言两语似乎对胡适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王润华语)。

事后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了。中文新诗并非没作格律尝试,但1949年以后,传往台湾的新诗,除了少数诗人的音声努力,走的是英语现代诗的路径。惊奇的意象、大胆的譬喻(conceit),理念上与意象派的庞德、新批评传统的艾略特遥相呼应。中文新诗借着这番现代诗洗礼,终在冷战的年代里开出自创的格局。浪漫诗常见的叙事体,动辄上达千行万行之作,因饱受艾略特等人抨击,在英语诗里几近绝迹。中文诗亦步亦趋,走的亦是短小精悍路线,不再经营的还有格律。



回到商籁体的问题。西方现代诗就不经营了吗?几个反证。文学现代主义一般认为发端自波特莱尔,他1861年版的诗集《恶之华》,计有三成五以上诗作是格律严谨的商籁体,占的比率不小。最有名的一首〈应和〉(Les Correspondances),作为现代诗开山之作,就有戴望舒的中译作了精致的音声实验,细心保留了商籁体的格律,迄今未见有其他中译足以匹敌。

现代主义抵达颠峰的1922年,德语诗人里尔克写有《致奥菲斯之商籁体》(Sonette an Orpheus);1959年智利诗人聂鲁达出版了《一百首爱情商籁体》(Cien sonetos de amor)。回头细读叶慈、庞德、艾略特3家英语现代诗,同样发现他们对于音声的经营并不含糊,只是被他们的自由体诗藏得天衣无缝。3人还有一个共通源头:莎剧。莎翁写的商籁体自成一家;他的“话”剧虽不押韵(采无韵体诗写作),但格律与商籁体同(采抑扬五步格),人物对白偶尔还藏了一首两首格律工整的商籁体,演出时听不出来,如《罗密欧与茱丽叶》的开场,《李查三世》第3幕第6景。情形很像唐诗最上乘的绝句,最口语的又往往最符合格律。

同样地,波特莱尔、里尔克、聂鲁达的商籁体,若用原文朗读,听来就跟说话一样。令人启疑,如果不是格律,诗恐怕还无法呈现如此的自由。

中文新诗的发端既为美国意象派,亦步亦趋的结果,可能以为意象就是诗的全部。鉴于特殊的意象有赖奇巧的修辞完成,诗人可能也就以为,修辞不够惊人,就无“诗意”可言。这种写诗途径本无大错,但西方文学史上,并非人人如此经营。首先这样创作,求的是文字“经济效益”,用上又紧又密的譬喻,希望达到最大视觉震撼,体现乃是“少就是多”(Less is more)一类主张。

“少就是多”本属建筑现代主义口号,文学现代主义不尽适用,但与意象诗派,倒是若合符节。留意庞德〈几种戒条〉,告诫什么别作,讯息直指“少就是多”,胡适“八不主义”如法泡制。艾略特《荒原》原稿,当年交予庞德大笔一挥,除了意象鲜明部分,余者删成今天通行版本,奉行之修辞策略无非“少就是多”。艾略特的批评路径,谆谆告诫什么诗人别学(尤其浪漫诗人),可算“少就是多”思维在批评上的实践。格律属于“多”的部分,难免挤到边缘。

如果格律不见了,不见的只是冰山一角,但英语世界老神在在。究其原因,许是英语诗本身的传统树大根深,并不因为格律一时缺席而有所撼动。意象派以意象之名,在这座传统山林里修修剪剪,基本上伤不了森林本体。何况这些现代诗大诗人,告诫归告诫,他们写作一刻,不必然就恪守意象诗派的修辞策略:至少,从未认为写诗只在经营修辞策略。反之,他们以意象之名另辟蹊径,在诗的传统森林里作了另类散步。写的是现代诗,绕来绕去还是同座山林。

是以庞德虽号称意象派祖师,终其一生写作未完的《诗章》(Cantos),所架构者乃史诗格局。同属现代诗巨匠的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也写有未完成的史诗《派特森镇》。叶慈与艾略特相继投身长篇诗剧的创作,致力的除了格律,还有人物、情节与事件,宗法对象不无莎剧在内。

“抒怀诗歌”(lyrics,通译“抒情诗”)现代派并非没有经营,但若将艾略特《四个四重奏》这种意境深远的“冥想式抒怀诗”(meditative lyric)考虑在内,则“抒情”在现代诗的语境里,绝非只有低吟浅唱一种。所以如果认为现代诗只有传统认知的“抒情”,本质只是“抒情”,是小看了现代诗。实情是,现代诗有泰半时间是在继承古希腊罗马以降诗的“祖业”,如史诗,如剧场,不只钟爱跟西方文明一样古老,于浪漫时期抵达峰顶的“抒情”。从这角度审视,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断代,与其他断代(如浪漫主义)并无太大差异。差只差在彼此发生的年代,差在各有各的思潮,但各领风骚。

那么现代诗的出现,就全然没有意义了吗?不妨回到“少就是多”的口号思考。“少就是多”奉行的思维是“减法”(“戒条”或是“八不”都是),得以成立,出在文学大传统之在场压阵,提供丰沛的资源以供挥霍(“减法”是挥霍)。要召唤传统到场,就得同时奉行“加法”,让“减”在“加”的条件上成立。

现代诗出现之前,英语诗的传统山林早已神木林立。如此一座丰厚的巨肺,一方面取之不尽,一方面并也令人窒息。新世代诗人唯一出头机会,就在另辟蹊径。他们紧贴一战时局,敏锐捕捉都会的意象(庞德的地铁、艾略特的伦敦),并在当代口语急遽变化的吹波助澜下,颠覆诗的语调(变得更反讽更尖锐),从而翻新诗的语言。

继承传统是加,另辟蹊径是减。意象诗派的一些意见,是另辟蹊径的结果,是减。但能够成为有效意见之前,意象派懂的不只是减法。

中文新诗的渊源仅及于美国意象诗派,外加后来的象征派等从法国输入,“家世”并不如人。更久远一点的西方诗体,诸如史诗、剧场,还有寓言、传奇、田园诗,以及难以归类的长篇叙事,并未真正继承。连晚近一点的浪漫传统,同样不见深度移植。

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自成体系,新诗如何回头焊接,一如辛金顺〈现代词八首〉所作努力,实验还在进行,需要更多时间沉淀。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中文新诗跟英美现代诗走得太近,可能作了自我设限,认为好诗、坏诗之分,须以意象诗派的戒条作依归,以其“减法”为宗法。甚至新诗可能已把所有的诗,想成都是意象诗。试想,今天在中文世界写诗,多少人敢写华兹华斯那种分段的散文,而且一写就写上万行?没有隐喻,不用奇巧修辞,白如开水,在中文世界恐遭“非诗”之议。华兹华斯看似毫无技巧之作,召唤的是庞大的气场,中文读者很难想象。这点观察如果正确,则是中文新诗被意象派制约之一例。

格律被忽视是另一例。辛金顺会回头重视格律,应是看见中文诗“轻格律而重意象”此一现代诗传统的极限。我说“极限”而非“局限”,因为重视意象经营,毕竟成就了中文新诗不少佳构,包括金顺自己的诗作。看见“极限”是另有所解:这是诗人欲求突破的自觉,视野不只落在格律。若我认知无误,则辛金顺切中的是某种“加法”思维。他想要完成的,不只是格律。

(1,待续)

反应

 

商余

【南洋文艺】余三无诗作两首

诗:余三无

1:心之旅

今天你我来到这里
素心容颜  横眉冷对自己的过往
一遍又一遍的不停寻找自己
盈盈一小步小步地贴近自己
在这一刻
深处心扉渐渐地打开了
盼能多了解多珍惜这样的自己
一栋又一栋的心房
深晓终将迎来日光的照耀
庭院静静等待樱花的盛开
在那美丽的风景之下
能遇见彼此的自己

 

2:城市的孤独夜晚

走在熟悉的房间里面
零散的一切
那属于你我的曾经
甜蜜的心语
从相见到分离
你的容貌
逐渐的跟着模糊起来

在这城市
拥抱每一个孤独的夜晚
双眼被蒙蔽了起来
渐渐忘了真心在哪里

离别时
仿佛从此再也不见面了
都把眼泪留在了过去
心里却还盼能看见未来
我们舍不得告别

离别后
仿佛知道再也不见面了
要把故事留在这城市
会不会有那么一天
我们再一次遇见
我们舍不得告别

就让孤独驻守每一个夜晚
要把爱情留在这城市
会不会有那么一天
期待再一次偶遇
我们舍不得告别

城市  孤独  夜晚
继续走在街上
这不再有你的城市
现在终于能看见
依然是站在十字路口的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