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解读
音乐的奥秘

数学是科学,音乐是艺术;科学由左脑负责,艺术由右脑掌控。数学和音乐,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原来,前者可解读后者,揭开人类数千年来,未开解之谜。
音乐创作靠的纯粹是感情吗?喜欢某种音乐也是感情作祟吗?
“做音乐,比如弹钢琴,其实不只是靠感觉。”
英国玛丽王后伦敦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数码音乐教授周瑜年(Professor Dr. Elaine Chew)指出,音乐演奏表演存有逻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套数学模式来分析一场音乐演奏表演,量化音乐的美。
周瑜年表示,音乐演奏表演的定义是解释曲子,即是表演者如何将一首曲子用自己的方式清楚展现给给听众,让听众听到音符里的故事。而一个最好的表演,则定义为最能够清楚解释曲子的表演。
解释曲子需要采用各种“工具”去将曲子的每个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串联成一个流畅的故事情节,带领观众走入故事当中。这些工具其实就是各种音乐表演技巧,如速度、音量、音调等。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正是这些关系间的连接,决定了每个表演的 “不同”。正因这些不同,决定了独一无二的表演 。换句话说,这些“不同”也是音乐演奏家对知识的贡献。但这些“不同”,微乎其微,经常,就连顶尖的音乐家在欣赏两个演奏后,也无法很好地辨认异同,这就是所谓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周瑜年也是钢琴演奏家。她坦言,很多时候在听演奏时,即使听出出分别,却实在难以用言语去形容演奏的特点,这使她无法与他人分享她从音乐中获得的快乐,让她甚为困扰。
很多人认为音乐是抽象的,只能凭感觉去感受,用心去体会就好了,何必在乎所以然呢?但周瑜年不这么认为。
“听音乐或创作音乐,对很多人来说是情绪抒发的方式,比如伤心的时候听伤感的音乐。其实音乐不只是抒发心情的工具,它是人类文明的智慧,这包括音乐演奏表演。”
逻辑是音乐创作基础
她说, 要真正理解音乐,音乐赏析应有深度,那么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可以更深入,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有认识才会进一步去喜爱,我经常在音乐中找到快乐,我希望能够与他人分享这种快乐,但很多时候用文字无法清楚解释我所听到的。”
正因为自古人无法准确地表达所听到的、所呈现的,音乐演奏表演的智慧和知识无法很好地与他人共享,更无法好好地传承下去。
周瑜年称,逻辑是音乐创作的基础。当把这些逻辑一个个串联起来,你便能更理解音乐。耳朵听见音乐的美妙,但却难听出逻辑来,除非你是行家,否则不可能。即便是行家,也并非人人办得到。
“音乐在人类初始便开始,是人类伟大的智慧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数学、化学、物理等高深的科学,而音乐知识早已存在,只是我们人类还未能完全理解。”
她表示,很多知识早已存在,只是人类还未能找到这些知识,这是因为人类的能力有限。但现代科技已经能够克服许多障碍,并辅助人类能力上的不足,音乐知识也一样。
“音乐创作是一门艺术,但我们却可以利用数学和现代电脑科技,去了解音乐如何被创作出来,从而深入了解音乐,达到真正的欣赏音乐。”
科技让古人的智慧得以传承给后代。就如纸和笔的发明,让伟大的作曲家得以将作品流传下来。但这种古老的传承方式不尽完美,因为不能量化音乐,以科学化地分析有用信息。
音乐飞舞在空中,但纸和笔却是躺在桌面上的死物,音乐知识虽然被传承下来了,却不完整。作曲家把脑海里的旋律化成音符写在纸上,但音符只是音乐的代号,作曲家的想法任由他人解读。这样有好也有坏。好的是,表演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乐谱的解读,结合自己的想法去呈现音乐;坏的是,没能准确无误地表达想法。
把旋律变成数据
相反地,量化音乐,让数字说话,精准也清晰,没有模糊地带,可以帮助更多人,包括有音乐背景及没有音乐的人们更好地去欣赏音乐,就像专家那样。
加上如今电脑科技大法,在电脑科技的帮助下,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软件程序在音乐演奏的当儿同步萃取信息,把旋律变成数据,得以更有系统地、深入地了解音乐,准确地获取当中的信息,也就是音乐当中的宝贵知识。
音乐,数学与电脑科技,由此衍生了当下热门的领域——音乐科技。
周瑜年透露,在音乐科技到来之前,已经有人在尝试用文字去解释每个音乐演奏之间的差异及其他信息。但除非你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听得出声音的变化,能理解文字解释音乐演奏,但文字解释音乐很难让门外汉明白音乐。
因此,对解释音乐信息来说,数字更胜于文字的是,数字能够更精准地计算差别,科学化地分析信息,还可以配合利用电脑程序把数据变成图像,一图胜千言。
音乐表演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 1930年代。当时的心理学研究人员采用拍打计算节拍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以科学化的方式解释。另外,也有关于音调认识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数属于心理学范畴。
不同的人演奏出不同的表现
每个音乐演奏者,比如两名钢琴家,即使弹奏同一首乐曲,但呈现出来的结果却不尽相同,观众接收到的听觉享受也截然不同 。
这“不同”到底是为什么?周瑜年解释道,这是因为作曲家在创作时所希望乐曲呈现的方式,以及后来每个演奏那首曲子的演奏者,每个人对同一首曲子都有不同的诠释,加上各人在表演时应用不同表演技巧,如此一来,即使弹奏相同的音符,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定有不同。
看见你所听见的
周瑜年多年来投身于研究数学模式解读音乐演奏表演。她表示,目的是找到一个方法解读蕴藏在音乐演奏里头的智慧与知识,从而与他人分享音乐中的愉快,并将人类文明智慧传承下去。
“我是音乐家,我深知音乐当中蕴含重要价值,我不想让音乐赏析行于表面,我也想让更多人能够理解音乐的复杂性,亲身去体验音乐的美感。”
她说,解读音乐不只可作为音乐家的工具帮助他们创作和表演,也并不只是作为教育的工具帮助人们认识音乐。解读音乐的目的是尝试解开藏在音乐里的知识,解答人类这么多年不知道的为什么。
系统化的方法解释音乐
“我要用数学解释音乐,我相信不是人们不懂得欣赏音乐,而是我们需要一个系统化的方法,用易懂的方式呈现音乐表演的知识,才能将人类文明重要的一环记录下来。”
比如音乐家把音乐用乐谱记录下来,作家把诗歌写下来,但音乐演奏家只能做现场或录制表演,却无法把表演化成可收藏及可分析的文件,因此她认为通过数学及电脑科技,可达到系统化记录及分析音乐演奏表演。她强调,其的目并非要复制表演,而是解释音乐,把人类的智慧记录下来。
为了揭开音乐演奏的奥秘,周瑜年结合自己在音乐和数学的知识,在博士班时研究解读音乐的数学模型,并成功在博士研究论文中就发表了“螺线阵列模型”(Spiral Array Model),一种可以解读音乐的数学模型。

三维螺线阵列模型
螺线阵列模型是一个三维(3D)的几何学模型,不但可以利用数学更精准地计算及分析音乐信息,也可以用眼睛看到你所听到的音乐。
“人类活在三维空间内,我们都对空间有很好的概念,所以这个模型能让引起人们共鸣,更容易了解音乐的律动,音乐的起承转合,你听到的都化成了视觉动作。”
周瑜年说,人类的视觉比听觉还要敏锐,这是与生俱来的特性,而螺线阵列模型正是把声音化成图像,把音乐的律动化成“舞步”,你可以看到音符在一个三维的螺线阵列中舞动。
“这个模型不只是帮助作曲家在作曲时更好地去创作音乐,也能够帮助演奏者了解自己的表演方式,当然这个模型也能够帮助没有音乐背景的人了解音乐。”
螺线阵列模型可以解释音乐演奏的变化、解答音乐演奏变化如何发生等等。随后,周瑜年把螺线阵列模型的概念作为基底,继续研发各种解读音乐程序和软件。
周瑜年透露,目前她与研究伙伴仍在努力开发新软件程序,包括可量化声音大小和速度的软件程序。她坦言,计划逐步在完成中,还有很多音乐知识还未获知,希望最终将建造一个可以完整解读音乐演奏表演的方法。
绘画里,听觉音乐和诗/健杰

文|图:健杰
艺术学院的时候,虽然学的是绘画,但不少同学都会玩点音乐,有者只为孤芳自赏,有者爱展示才华,也有的跑去搞歌曲创作。而像我这样的,是不汤不水,这个玩一点那个学一下,却以为曲高和寡、怀才不遇的,今天回想,比较是“坏才”不遇吧!
虽然最终对音乐不在行,但学音乐的经历对绘画还是有帮助的,也觉得音乐里头的一些因素,与绘画中的构图和色彩大有关系。
觉得乐谱上跳动的音符,和画布上的的色彩及色块,只是听觉与视觉的差异。尤其在看康定斯基那些点线面的抽象画作,脑海里总会出现交响乐的联想。
一个点,像一个敲击的音;一个明亮的点,是一个清晰响亮的音符。
一条线,像一道拉长的声音;一条锋利有力的线,是一道尖锐的乐器声。
大块的面,像大合奏里那铺天盖地、万马奔腾的震撼声。
许多的点在洒在画面上,是一首曲子里热闹的、跳动的音符;许多的线——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深或浅、或高或低——是许多合奏的乐器;尖锐的高音配搭沉厚的低音,是鲜艳和暗沉的彩色比对;小声到大声,是一条由浅调子画到深暗调子的线;颜色互相呼应,制衡,达到平衡一幅画作的视觉效果;乐器之间需要互相配搭,追求的是和谐的听觉效果。
《琵琶行》很有画面感
画面上很浅很淡的调子,曲子里需要静心倾听的微细声音,两者都可能不经意易就错过;热与冷的对比,是热情与冷酷的对唱;快的拍子,是快速挥笔的线;慢的节拍,是间距紧凑的点;由快到慢,是距离密集到疏远的连接点;雷霆万钧忽然一个戛然而止,那不是画面中大快的黑及大片的白之间的锋利交接吗?
行笔至此,脑海忽然浮现白居易的《琵琶行》。你看,大珠小珠落玉盘,不是画笔洒出去的大大小小的点呼?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多么的有画面感呀!
千多年前,诗人已经把音乐、诗歌和视觉画面给连贯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