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睡眠剥夺
当心夺命

“3.21:世界睡眠日” 大失眠时代

“失眠”与“睡眠剥夺”是最主要的两大睡眠障碍,人们常将两者混淆为一,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情况,但所造成的健康影响和经济损失却大相庭径,全球各国深陷困扰,尤其工作时间长、超时严重的亚洲国家,睡眠剥夺及过劳死几率高居不下,急速飙升。



即将到来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且慎重看待我们长期忽略漠视的睡眠障碍之广泛深远影响,关注睡眠质量的重要性。

180318C04_C3605-0_noresize

失眠(Insomnia)是“有机会、有时间、想睡,却因身心及环境等各种因素而睡不着或睡不好”的睡眠障碍。

睡眠剥夺(Slepp Deprivation)则是“想睡、能睡,却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值夜班、超时工作)而被剥夺睡眠时间、没有机会睡个好觉,无法拥有足够睡眠”的睡眠问题。

凡少于所需睡眠时间2小时以上、睡觉不定时或不能熟睡,也属于睡眠剥夺。



失眠与睡眠剥夺的结果同样是“长期睡眠不足”而影响身心健康,继而造成各方面的影响,从个人生活、家庭、社交、工作、社会及至国家经济发展,存在许多人们长期忽略的影响。最严重者,因失眠而身心俱病,折腾煎熬,生不如死,试图自杀。

研究发现,在行为上,睡眠剥夺者对刺激的反应时间长,或无法于某时限范围内侦测到刺激。此外,无法即时对目标刺激产生正确反应,也是睡眠剥夺者的另一明显特征,随着被剥夺时间的增长,犯错或发生失误将更频繁。

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MRI)的研究也显示,睡眠剥夺长达35小时后与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相关区域的活动量也会降低。

更甚者,科学研究证明睡眠剥夺与阿尔茨海默症(老年失智症)有直接关系。睡眠能够清除β淀粉样蛋白(Aβ)——导致老年失智的标示物。睡眠不好,这种物质的清除率就会下降,导致记忆力受损。

睡眠剥夺的影响

脑部影响:间歇性失忆、出现幻觉、眼球充血、思维失调、判断错误、精神恍惚、注意力下降

情绪影响:情绪低落、心神不定、多动症(ADHD)、易怒、忧郁及躁狂

身体影响:血压升高、糖尿风险增加、荷尔蒙水平升高、肥胖、骨质疏松、肌肉疼痛

健康影响:患纤维肌肉风险增加、癌症及中风风险增加(睡眠只有6小时或更少者,中风风险增加4倍,心脏病风险增加1倍)

寿命影响:睡眠只有6小时或更少者,于14年内死亡的可能性较正常高达4倍

与过劳死紧密联系 

英国和日本研究人员在医学杂志发布的《职业与环境医药》报告指出: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长期睡眠不足,其心脏病发作的几率可能是普通人的两倍。

连续两晚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比正常状态高出一至两倍。

一个人经常加班、熬夜、休息不好,时间长了就会导致焦虑、失眠、记忆力衰退、精神抑郁,甚至引发精神疾病。近年常听到的“过劳死”,就是长期过度的劳累,引发心衰、肾衰、心肌梗、脑溢血等造成的猝死。

从睡眠障碍、慢性疲劳到过劳死,是恶性循环,症状显现为5大阶段——打不起精神、昏昏沉沉、浑身酸痛、开始得病、癌症潜伏。疲劳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最终演变成慢性疾病,甚至猝死或导致重大意外事故。

例如,去年连续发生几宗长期往返马新两地工作的“马劳”,因长期睡眠不足、压力和工作时间过长而在驾驶途中发生意外死或猝死事件,一度引起“睡眠剥夺”和“过劳死”的话题。

这类事故一直重复不断,始终未见改善,反而日趋严重。

马来西亚医药协会主席拉维德兰耐都医生Dr Ravindran Naidu

超时工作后
应加倍注意交通安全

马来西亚医药理事会(Malaysian Medical Association,MMA)主席拉维德兰医生(Dr Ravindran R. Naidu)就“睡眠剥夺”的问题发文告指出,该协会与非政府组织曾就此问题与陆路安全理事会、马来西亚道路安全研究机构(Malaysian Institute of Road Safety Research,MIROS)、卫生部属下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单位(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Unit, OSH)以及陆路交通局(Raod Transport Department, RTD)讨论及提出建议。

他说,我国需要有进一步的睡眠与职业安全研究,以收集有关因睡眠剥夺而导致意外、重伤甚至死亡的案例数据,并且需要即刻采取临时措施,以降低或解决这类可避免的伤亡事故,而马来西亚道路安全研究机构会在该协会、警方、卫生部属下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单位以及陆路交通局的共同合作下,负责进行这项调研计划,而后将提成结果报告给卫生部,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导致交通意外

卫生部总监于2017年发布的一份“健康群体中的陆路交通意外事件”报告指出,2014年至2016年间,共有554宗陆路交通意外是涉及卫生部属下不同类别的卫生健康领域雇员,其中69宗是在长时间工作后的返家途中发生意外。因此,他呼吁这类长时间工作的雇员,在长时间(超时)工作后,应加倍小心和注意安全,采取预防措施,比如在驾驶前拥有足够的休息,确保良好的驾驶状态。

马来西亚医药协会对此建议虽表示欢迎,不过却坦言“并未指出问题根源”。许多国际研究指出医疗人员工作时间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证实过长的工作时间表会影响医疗人员的表现,继而造成自身及家人的安全问题。

近期研究指出,实习医生的传统轮值工作时间为24小时,将带来以下的影响:

★工作时限16小时,针刺伤及其他尖物伤害的几率为36%,连续工作20个小时或以上,受伤率则将飙升至61%!

★严重诊断错误的几率比正常工作时限高出5倍!

★在职时间的注意力会在夜间下降2倍。

★24小时工作之后,在返家途中发生交通意外的几率为平常的2倍!

★行为表现相当于血液酒精浓度达0.05%至0.10%,精神状态严重下降,驾驶状态更处于“公共危险水平”(达0.05%)

长时间工作潜在危险

其他相关研究结果也显示,长时间工作的潜在危险,马来西亚医药协会认为,即使没有专门针对本地情况的研究和数据,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或解决因睡眠障碍剥夺所造成的广泛影响和危机,比起等待长时间的纸上研究更为迫切和重要,包括:

★检讨医生的工作时限,尤其是前线医护人员,比如医院的驻院人员和医药人员,必须格外关注高压专科人员的状况,比如麻醉专科和重症监护人员、急诊和创伤医药人员、妇产及儿科等等。

★主管级人员有必要检讨属下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表,确认哪些医护人员因反复被剥夺睡眠而患上慢性疲劳综合症,给予适当和充足的休息时间。

★设立及执行“安全”的医护人员工作时限。

★为医护人员提供充足及舒适的设施,在当班时的间中休息之用,以及下班后可好好“充电”才开车返家,这些设施也包括提供良好的营养和饮食。

★强制执行在医院里休息或提供替代交通,让那些连续工作超过16个小时的医护人员,免于长时间、长途驾驶或加倍耗神的夜间驾驶状态,累上加累。

拉维德兰指出,除了上述的短期措施,还需要逐步落实长期措施,比如增加医院和床位数量,以减少现有医院的庞大工作量负担,造成高压及长时间工作的疲劳。

对抗睡眠剥夺与肌肉有关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发表在《eLife》的科学报告指出,科学家首次发现大脑外的基因控制着从睡眠剥夺中恢复能力的证据,对于改善失眠疗法和其他睡眠疾病,有着非凡意义,最重要的是,这项新发现不涉及药物进入大脑,对于睡眠障碍治疗宛如一道新曙光。

这项首次证实“肌肉中的生物钟会与大脑通讯”的报告指出,骨骼肌中Bmall(一种调节睡眠模式的关键基因)水平的增加,能使试验鼠更要对抗睡眠剥夺。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分子基因,将小鼠大脑和身体中的Bmall关闭,就会削弱小鼠从睡眠剥夺中恢复的能力,而恢复骨骼肌中的这种基因,就能够使小鼠从睡眠缺乏中恢复过来,但恢复大脑中的这种基因却没有相同的效果,意味着骨骼肌直接与大脑通讯。

长久以来,治疗失眠与睡眠剥夺的治疗科研,皆集中在大脑上,时至今日才有新突破。

反应

 

大千

半夜醒来睡不着? 网传“1怪招”超催眠

(华盛顿24日讯)外国社交媒体近期流传一招“半夜醒来睡不着时,有助再次入眠”的方法。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名自认是“养身大师”的女网民提出,若半夜醒来并无法立即入睡,可试试“翻白眼”等眼球运动。尽管这招听起来有些古怪,却被医生证实有所帮助。

据报道,这名“养身大师”戈登(Heather Gordon)经常在TikTok平台讨论健康福祉话题,其中一部影片详细讲解“眼球运动”的助眠绝招:“要一直重复(翻白眼),直到再次入睡为止。我保证,照做之后肯定能再次入睡。”

根据戈登的教学,首先要闭起双眼,把目光移到下方、回归中心,转向左边、回到中心,转向右边、回到中心,转向上方、回到中心。接着,顺时针与逆时针各转一圈,最后盯着鼻梁,试图做出斗鸡眼的动作。

这部教学影片累积超过260万人次点阅,不少网民留言宣称真的有效,“做了3个循环(才睡着),但真的能感觉昏昏欲睡”、“边看边做,然后就睡着了。3个小时后醒来,影片还在循环播放”。有网民甚至宣称,眼球运动让自己“睡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觉”。

对此科学家也提出解释,丹麦心脏病学家吉伦撰文说明,转动眼球的动作与褪黑激素的分泌有关,褪黑激素能调节睡眠及苏醒的生理时钟,“因此透过刻意翻白眼的动作,能够触发这个自然过程,促使身体展开睡眠周期”。

也有大量研究指出,睡眠里的“快速动眼期”有助于触发褪黑激素分泌,进一步证明睡眠激素与眼球运动之间的关联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