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福建
文化·寻根之旅

土楼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建筑物之一,一座土楼可以住上好几百人,是客家人的智慧结晶。

福建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拥有多元宗教和平相融;还有各种各样的中原文化,如朱子文化、闽都文化、海丝文化、客家文化等,当年也勇敢走出自己家园下南洋,成了许多南洋华人如今的寻根之处。

福建土楼——



客家精神永存

客家文化在福建也有一席之地,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楼”,就是客家文化的得意之作。

土楼其实是个统称,在龙岩永定、漳州南靖、华安等地都可见,有些是方形有些是圆楼,是客家人将古代中国传统的生土建筑发扬光大的极致杰作,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

在龙岩市永定区,有高达2万3000座土楼;在漳州市南靖也有众多数量,是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在美丽的水乡之间伫立着。鸟瞰而看,就好像地上的蘑菇,或是天上掉下的飞碟。

较为大型的土楼,可以住上百人,楼内是一户挨着一户,有些中间是大大的院子,大家都在中间晒衣、小孩们在嬉闹,还可以是几户人家一起吃饭的地方,大家都住在同一屋檐下,非常热闹,感觉非常亲切!



排列得整整齐齐的三坊七巷,就隐藏在现代化的城市内。

三坊七巷——文人聚集之地

在福州待的时间不长,但还是没错过充满浓厚文人气息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边到南边,排列成十条坊巷的概称,被誉为是明清建筑博物馆,“出产”了将近400位名人,包括林则徐、林觉民、林徽因、冰心、郭沫若等人。

有趣的是,导游将我们带到水榭戏台之前,先解释了这些名人们“错综复杂”的关系,有叔侄、有爷孙、有远亲,难道说是“基因”关系,才让三坊七巷出产了那么多可贵的名人吗?哈!

主要是居民们还是有“门当户对”的想法,就好像船政之父沈葆桢的岳父和叔叔就是林则徐,林徽因被许配给世交梁思成,所以绕来绕去,大家还是一家人。

或许你对中国历史不了解,但走在三坊七巷,你会顿时觉得自己穿越过去,这里的古代气息保存得相当好,尤其是水榭戏台,看着表演者在台上表演,感受着男人在一楼品茶会谈、女人在二楼谈笑风生,也是一番乐趣,但同时也感叹着古代的男尊女卑思想。

日光岩是最好鸟瞰鼓浪屿的地方,没有来过日光岩,莫说来过鼓浪屿!

鼓浪屿——万国建筑博览馆

岛屿,总是让人向往的旅游之地,在厦门,鼓浪屿就是当地人民的休闲之地。

原名为“圆沙洲”的它,因在西南方有个礁石,每当涨潮浪水击上礁石就会声如擂鼓,于是被当地人称为“鼓浪石”,所以在明朝时就干脆改名为鼓浪屿。

岛上主要以步行为主,不能有排放燃气的汽车出现,最多就是可载送游客的电动游览车。坐在没有门的游览车上,我们欣赏着这“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的小岛,有属于中华传统的庙宇,又有福建风格的院子,还有19世纪欧陆风格的西方领事馆,所以鼓浪屿也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馆”。

走进中国唯一专门展示世界各国古钢琴的“钢琴博物馆”,为保护这些钢琴而被禁止拿出相机,那就好好地用心观赏一番。

小小的博物馆确实让人大开眼界,摆放了许多造型怪异的钢琴,绝对颠覆个人对钢琴的既有印象。尤其是旧时钢琴是富人地位的象征,也因此衍生出许多装饰用的钢琴,还包括特别“塞”在墙角的小钢琴,没看过吗?那就来鼓浪屿看吧!

也切莫错过最高峰日光岩,被称为是厦门的象征,还有“未上日光岩等于没到厦门”的说法呢!

嘉庚公园中,陈老先生一身热爱祖国,在逝世后也长眠在他的家园,继续让后人膜拜。

闽南人下南洋

但是,“根”似乎还是得寻啊!常听到很多人说回中国探亲,其中,福建就是个热门地点。

这一次到厦门,也去了陈嘉庚纪念馆,看了看他的生平、他的大志,甚至是到他的墓前给予尊敬的鞠躬,感谢他当年和我们的祖先们勇敢下南洋开创一片天地,也感受到了福建人对他是多么的敬仰。

对于陈嘉庚,或许你过往已经了解他太多太多的生平记事,这次就不谈他了。对于在厦门最深刻的印象,是看了一场室内的大型实景秀——讲述我们祖先下南洋的华夏演出。

表演是在厦门老院子观看的,随行工作人员温馨提醒,虽然演出时座位越近越好,但这场表演太靠近可能就会不自觉浇了一场水,让我们大惊:武夷山室外适逢下雨就算了,为什么来到室内剧场也会湿身?!

演员们演出当年闽南人离开家园下南洋的奇景,一幕幕看见我们离乡背井的祖先。

丝丝紧扣观众的心

从一开始的小恐龙幽默表演显示世界的沧桑巨变,来到郑成功的浴血奋战,再到闽南人忍着离开亲人的悲恸,接着还有海盗洗劫、海啸狂风的劫难(还表演了9层楼高的高空跳水呢!),再到闽南渔村的民宿风情,丝丝紧扣观众的心。

当然,让人称奇的地方是一个剧场,竟然突然有2000吨的水从天而降,然后17米高的巨型金龙从水雾中腾空而起(前面的观众都被水喷湿了);还没完呢,观众席一转,又有18米高的妈祖像从水下安详升腾,表示国泰民安,在一片感叹声中将表演带到最高潮。

结束的时候,很多人从舞台旁的出口离开前,还不忘与隔开的舞台上表演者合照一番,我却只想冲上前看看,到底舞台下是怎么藏18米的巨像!

主题路线 感受福建之美

福建之大,难以用短短几天就经历一遍,但也值得在数年的时间,在繁忙的工作中抽个时间,划定一些特别的主题旅行,以感受感受福建之美。

在这次的旅途中,也顺手拿了一些宣传单,福建旅游局很贴心地规划数项旅行主题路线,可善用飞机和高铁来缩短时间,个人觉得还算不错,若是没有头绪,不妨参考:

双遗之旅(5天)

D1:厦门游览南普陀寺、环岛路、观音山海滨

D2:武夷山九曲溪、印象大红袍

D3:武夷山天游峰、御茶园、大红袍母树等,返厦门

D4:永定县洪坑村土楼群

D5:厦门鼓浪屿、闽南功夫茶表演

丝路茶香之旅(6天)

D1:厦门游览南普陀寺、环岛路、观音山海滨

D2:泉州唐朝开元寺、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清净寺、中国唯一航海交通专题博物馆海交馆

D3:乌龙茶之乡安溪、体验斗茶文化和制茶功夫

D4:武夷山天游峰、大红袍母树、武夷山茶博园

D5:武夷山下梅村

D6:厦门鼓浪屿

 

ADVERTISEMENT

 
 

 

反应

 

美食

封肉讲究“绵烂” 肥油四溢才香喷

仁嘉隆福建菜 系列一

报道|吴梅珍 

摄影|叶添益

若要在雪隆一探“地道福建菜”,不二想,首选去仁嘉隆(Jenjarom)邂逅。第一期的“仁嘉隆福建菜”探食系列说的是福建菜中的大菜——封肉(Hong-Bak)。

说来奇怪,马来西亚名列全球首50个拥有最多福建籍贯的国家之一,而福建人也是大马华人总人口比率最高的籍贯,可是相比起广东、潮州和客家菜系的蓬勃发展,福建菜系就显得低调许多,这可能和福建人沉稳朴实的性格有关。

在雪隆一带,大家都知道“巴生”是一座福建人聚集的地区,照理要认识“福建菜”,巴生应该是标杆,可是就因巴生的城市化冲淡了它的“福建味”。相比起来离开巴生14英里的仁嘉隆反而像是“福建菜”的守护者。

仁嘉隆老厝馆主洪顺明是一位致力于推广“仁嘉隆社区文化”的工作者,其中包括了饮食文化这一区块。在他的带领下,《南洋商报》将以3期的系列报道撰写福建菜系的——封肉、福建经济菜档、刹肉汤、肉羹汤、榜舍龟、福建面、五香、慢煎糕,第一期上阵的是封肉。

封与卤的不同

封肉——先说一说在永春家庭长大的我,从小吃的“封肉”或者家里妈妈煮的封肉取材一定是猪脚或者猪腿肉以大量的葱头爆炒到它充满葱油芬芳,以酱油和黑酱油上色,再丢入一整颗完好的蒜头数粒,封煮到它绵烂,最后再下洋酒增香。妈妈不爱五香,我家的封肉提味的调味就在蒜头、葱油和烈酒的香味。

大日子煮的封肉一定会加上海参,就叫海参封肉。昔日在一些福建人喜庆上也是无封肉不成宴。酒宴上的“海参封肉”有些是以大碗公装载,有些会用锡箔纸成一包包,则可能是预先煮成,上桌前只要蒸热即可。

《灶边煮语/台湾闽客料理的对话》一书,闽南语中:

●“封”注解为“特别针对肉类。不过鸡鸭要取整只,猪肉取蹄膀或切大块,加调味料封锅,盖锅慢慢煮到软的手法。”

●卤的闽南语中是指“加酱油等调味料焖煮入味的料理手法。”

若用福建家庭对于“封”和“卤”的理解,封肉比较甘香,卤味会有香料,譬如:桂皮、八角和一些药材做调味。

封肉相对简单,比较重肉和蒜香。封也等同“烘”的读音,因此,封肉应该是汁稠味浓的。

战乱中受封为闽王

关于封肉为什么成为福建人餐桌上的一道大菜,其中一个关于封肉的传说可追溯至西元910年,五代后梁开平四年,来自河南光州的王审知,在战乱中崛起,受封为闽王。

当时的盛宴上,以黄巾包裹这道几呈方形的焖猪腿肉,形似闽王授印,是驻扎同安的军民给予当时人在福州的王审知最大的庆贺,从此同安一带的宴席少不了这道菜。

大印敕封,黄布封包,烹煮时以面糊封盖,总总封的联想,让封肉之名,不胫而传。当然更巧的是,几呈四方形的肉,方的闽南语发音Hong与封(Hong)相同。

Q弹口感 入口即化

光是一个仁嘉隆有卖“封肉”的食档就有4家,分别是名古屋、新名古屋及有口福和明福肉骨茶。4家店中,有3家与廖文来有一些渊源。

洪顺明带记者探寻“封肉”时就问廖文来要在哪里碰面?他推荐“有口福”,理由大概就是,近年自认年事已高(近70岁)的他,已转战幕后,充当“封肉顾问”,有口福就是今年3月在他的指导下,新开的小食摊。

廖文来祖籍福建安溪,他的封肉传承自他的哥哥廖文国,廖文国二十多年前在巴生班达马兰新村巴士站旁开设的“呂芒芭封肉”是一代人的味蕾记忆,遗憾的是随着廖文国的离逝,“吕芒芭封肉”也成了当地人茶余饭后的思念。

两种口味选择

庆幸的是,廖文来和廖文国的继承人后来将“吕芒芭封肉”迁移到仁嘉隆发扬光大。

只是针对自己和哥哥廖文国的版本,廖文来说:“哥哥的版本是收汁收到很干,肉也是熟烂;仁嘉隆新村的客人却有两种口味,一种要吃Q弹口感的,一种要软烂到肥油入口即化的境界。”

他强调:“真正的封肉讲究的‘绵烂’,就是要煮到肥肉化成白色的油花、瘦肉松散,可是居于仁嘉隆有部分居民觉得太烂吃起来恶心。”所以,客人要自强,适好哪一种口感要对店家说明。

廖文来这一系的封肉在酱油、黑酱油之外还会下少许的香料药材调味。

“八角、桂皮、胡椒、五香、当归少许。我们还会下鸡脚和猪皮一起下去煮,不然它不会黏稠。住家自己煮汤汁要黏稠一定要下鸡脚和芋头才会显黏。

“我教大家如果在家里煮封肉,买一只猪脚、芋头和鸡脚下去,芋头稍炸一下,封肉煮到差不多要好了才下芋头,切记一定要用槟榔芋。福建人吃芋头是有典故的,原因是芋子芋孙,多子多福的意思。”

“不浪费”油花焖梅菜

饮食文化是人类生活智慧上的延伸,尤其是一些厨艺高手常在“不浪费”的思维下用“厨余”创造出一些超乎想象的美味。

封肉上桌后,锅底留下的浓浓汤汁被一些厨师利用来煮蔬菜类,譬如在台湾美浓地区,会以盛产的包菜或者冬瓜一起煮,包菜沾了油花变得异常香甜,于是渐渐在餐桌上出现的不只有封肉,还有封包菜和封冬瓜。

廖文来是觉得封肉剩下来的油花焖煮梅菜,比率是七成咸、三成甜,梅菜被满满的猪油香滋润了,油香逼出菜色,封得够软,配软腴的封肉吃,还有解腻的功效。

封梅菜和中国福建地区的封咸菜是一样的概念,消腻。

福建人爱黑有理

在研究大马福建饮食文化的过程中,洪顺明将这籍贯食物的特色归纳为5大特色:偏咸、偏油、偏黑、偏重和偏干。

仁嘉隆的福建人主要是来自泉州、安溪、永春和南安人。基本上这里的饮食文化和中国当地都很相似,唯一中国找不到的特色就是,中国福建菜,它不是偏黑的。

为什么本地福建菜偏黑呢?

洪顺明观察到,福建菜来马变黑的理由有二:

1. 入乡随俗

福建人好咸,迁移到南洋时却发现当地人的饮食偏甜,甜和咸是两种不同的味蕾,可是福建人又不喜欢在菜肴中直接加糖,然后发现到加了黑酱油,它会产生焦糖的香味,焦香中隐隐透露一点不明显的“甜”。

2. 务农人的务实心理

昔日福建人大都是务农,昔日交通不方便,他们一早出去农里也顺便准备好午餐带去芭里吃,田里沙尘多,黑色料理就不会让沾在食物上的“沙尘”显得那么的脏,以前的人物质有限,若不小心掉落泥地,也会扫掉泥继续食用。黑色藏“污”会让他们吃得安心。

【仁嘉隆有口福古早味封肉】

203,Lorong 6ampung Jenjarom,42600,Kuala Langat,Selangor.

电话:012-399 5416

营业时间:5am-1pm/5pm-8pm(不定时周休常落在周二或周三,建议前往时致电咨询)

下期预告:介绍“榜舍龟”,80岁老人家坚持手作手磨!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