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经济开拓不忘文学

5月中旬,我随彭亨黎氏联宗会一行人前往广西各地拜访黎氏宗祠、黎氏宗亲会、黎氏联谊会等,主要目的是寻根,同时收集有关资料,准备为庆祝该会成立65周年暨黎氏总坟100周年纪念,出版内容较为丰富的一本特刊。

广东和广西两省是黎姓华人最多的地方,前者约80万,后者约60万。广西的黎姓宗亲相当集中,加上近年来广西黎氏宗亲在“黎城项目”当中敢于挑起发展的大纛,扮演积极的角色,以广西一隅作为访问的首站,谁曰不宜?



黎侯国所在地

黎城,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县。根据历史记载,约在公元前11世纪 的西周时期,黎城为黎侯国所在地。

2006年因盗墓事件而引发位于西关塔坡水库黎侯古墓的发掘,出土文物已经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证实为黎侯遗物,换言之,黎城为中华黎氏的故土。2013年,中国国务院公布黎城西周黎侯墓群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7月和2015年9月两次中华黎氏黎城寻根研讨会,7省代表通过发起筹资进行古墓保护与发展工程,以广西为对接机构。

我们的行程包括南宁、横县、玉林、兴业、北流、容县、苍梧、藤县、大安镇、桂平等地。这些地方都有许多黎氏宗亲,黎村更是黎姓后裔的聚居地,全村数万人,几乎找不到几个外姓人氏。他们也不鼓励同性通婚,寻找配偶必须向外发展。



以往,各地的黎氏宗祠是黎氏凝聚力的泉源。这几年来,宗亲会纷纷在各处成立,以配合新的需求。不过,以联谊会形式出现的黎氏组织则更能名正言顺地在经济、社会、教育等领域造福黎姓宗亲。

从“黎”的古字来推测,它包含“禾”(小米或狗尾黍)、“犂”、“人”和“水”,象征当时他们基本上属于农民一族。可是今日无论在中国或是海外的黎氏子孙,早已从事各行各业,不再停留在农耕的工作了。广西的黎氏兄弟在各方面大展拳脚,都有令人惊叹的表现、有目共睹。饮食业、酒店业、化学工业、制造业、医药服务等等,都有黎氏的人在领航。这两三年的广西首富也是姓黎的。

广西人,尤其是黎姓广西人,一般上性格豪迈、直率、热情、好客。每遇外来亲友,必然殷勤招待,因招呼不周而耿耿于怀。他们团结一致,尽力设法推动搞好黎城项目,积极使黎城那块黎氏的故土变作既具历史性,又具现代意义的胜地。对内,他们在事业上互相扶持,发扬友爱精神,以实际行动敬老爱幼,并协助政府当局改善居住环境。他们也注意到文化的传承,对宗祠的修建和族谱的修编十分注重。较为欠缺的是文学这一环。

文学应与经济开拓建设并行,国家社会才能较为均衡地向前发展,其理至明。文学是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可忽视。希望广西以致全球黎氏后裔都能正视这个课题。

反应

 

副刊

疤痕

我有好几道疤痕,大都是因为儿时顽皮所造成。那时的许多伤口都已愈合,不留疤的终究是少数,我身上最显而易见的疤痕是额头那道疤痕,十多年仍在。

其他疤痕的由来已记不得了,唯独这道疤痕印象最深刻。有一次,与邻居在庙口玩耍,玩着玩着,不知道为什么去撞到庙口天公炉上的神兽塑像,把头撞了个大洞,正当我血流满面时,邻居赶紧到我家找大人来,我当时脑袋一片空白,依稀记得父亲用手帕将我的头按住止血,拦了一台计程车就往医院赶去,接下来我只记得躺在床上,眼睛看着医院的灯光,不知过了多久,我的额头就包扎好了。



我一直觉得我是那时候变笨的,因为小学四年级前我几乎科科都拿满分,是班上的好学生,自从那次受伤之后,成绩每况愈下,还考出了不及格的分数。长大后才发现,是五年级后的科目开始变难,跟我额头上的伤一点关系也没有。

长时间不能洗头

只是那时候受伤真的很辛苦,因为额头不能碰到水,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洗头,几天来头奇痒无比,只能忍耐,复诊一次又一次,等到绷带取下为止。

等到完全好了之后,额头上的疤痕相当明显,铁定是要跟我一辈子了。

起初很不习惯与疤痕共处,在学校遮遮掩掩,以为那样就不会被发现,但照镜子仍是抹灭不了它存在的事实,慢慢长大后,渐渐习惯它的存在,也觉得那是个童年的纪念,但它却渐渐变的不明显,但每当我用手摸额头,还是感觉的到那道疤痕的存在,当年撞那一下,余悸犹存,我才知道那不只是记念,还是个梦靥。



我才知道,尽管外观的那道疤痕已经愈合,但我心里那道疤痕仍未痊愈,我便做了一件事,加速它的痊愈。

我到了当年受伤的庙口天公炉前,鼓起勇气摸当年撞到的地方,那是种微妙的感觉,可能我心里那道疤痕抹了特效药,正在慢慢的痊愈中。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