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铁枝木偶剧
转型成艺术

“铁枝木偶剧,或潮剧,就是我的根。

“以前常被视为‘街边技艺’,甚至是被瞧不起的铁枝木偶剧,我希望能够改变人们的看法,特别是年轻人,让他们走进剧院,从‘艺术’的角度欣赏它。



“我常说,不只传统艺术需要传承,传统的观众更需要传承。” —— 吴慧玲。

操偶师不一定要会唱,但定要能听懂,包括剧目对白和曲目,才能够把戏给演好。图中演出的曲目是《西游记之盘丝洞》,道具与布景非常细腻讲究。
出身潮剧世家的吴慧玲。

来自槟城的吴慧玲今年37岁,出身潮剧世家,从外曾祖父母开始,再到她,已是第4代传人。而她从事铁枝木偶和潮剧,也有30年了。

铁枝木偶和潮剧均属潮州戏曲艺术的一种,两者的表演方式,包括乐器和乐曲、剧目和唱腔等都一样,唯一不同就是潮剧是人演,铁枝木偶剧,则是人手操作的木偶演出的。

木偶的后背,有3根铁枝,所以叫“铁枝木偶”。而吴慧玲的外曾祖父母,从中国潮汕,过番到槟城时也把潮剧剧团给带过来了。

她说:“从外曾祖父母到外婆,再到我妈的兄弟姐妹,所做的都是潮剧。但我妈是跟师傅学木偶戏,甚至还继承了她师傅的木偶剧团,正因为是家族事业,很自然地,我从7岁就开始接触,跟着妈妈一起去唱戏,四兄弟姐妹也都是同行。



“若你问我如何学会唱戏,老实说,真的不知道,哈哈哈!也许是胎教吧,因为直到临盆的那一刻,我妈还在唱戏。从小就耳濡目染,多听、多看、多接触,拿起乐器就会敲,戏自然就会唱。当然,再仔细或深入的,还是得要有更资深或专业的人士来指导。基础学不难,难在‘如何演出当中的精髓’。”

现在,吴慧玲不仅是妈妈创办的剧团,即金玉楼春潮州木偶剧团的团长,她还自己创办了“潮艺馆”。

创办“潮艺馆”

铁枝木偶剧,是非常古老的民间艺术。 而且是先有它,才有的潮剧。

哪铁枝木偶剧,怎么来?

来自皮影戏。她解释:“皮影戏,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与马来皮影戏(Wayang Kulit)有点不同,虽说都是打灯投影在布幕的呈现方式,所采用的人偶都是牛皮做的,操作上,马来皮影戏的操作杆在下面,中国皮影戏的操作杆在后面。

“铁枝木偶剧就是中国皮影戏慢慢演变成的。保留了后背的操作模式,将前面的平面纸偶,换成立体人偶,有红泥做成的偶头,以及木雕做的身体,甚至是木偶穿戴的服饰,所牵涉的潮州木雕和潮州刺绣等,均是很有名的传统工艺。”

所以一台戏里,观众能欣赏到的元素,或说潮州的传统技艺,其实是还蛮多的。

综合艺术

实际上,在中国,有很多不同的偶剧。

除了潮州的铁枝木偶,福建有手套戏偶演的布袋偶剧,也有从上方操控的提线木偶剧,另外,还有由下方的木杖来操控的杖头偶剧,但不管是哪一种,均是融合各种地方色彩艺术,所做成的一台戏,简单来说就是“综合艺术”。

吴慧玲说:“你看,我们有潮州大锣鼓和潮州音乐等,它们都是能单独演奏和欣赏的,一旦都综合一起,就变成一台戏,就成所谓的综合艺术。

“所以以前的传统戏曲,为何能唱3或4小时?包括刚提到的传统工艺、中国的文学(诗词的部分)、乐器和乐曲,甚至是唱腔、动作到神情等,我们要呈现的,观众要欣赏的元素太多了,这就是为何‘一个很简单的动作’,必须要拉长来做的原因。”

她续说:“可惜在越来越求快的时代,人们会觉得太拖戏了。”

双手操控难度高

比较起来,人演的戏曲,不只是潮剧,还包括歌仔戏和京剧等,都较偶剧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熟知,毕竟演出者能够表达的,从眼神、表情到肢体动作等都的表达较人偶来得丰富。

“在我外婆的年代,他们就是戏班的明星,到哪里表演都有粉丝,但有好也有坏,也有人称他们为‘戏子’,被人们瞧不起。

“但你问我,铁枝木偶或潮剧,哪个更难?其实两个都难,但木偶更难,因在训练之下,我们就能轻易控制自己的眼神、表情和肢体。但人偶仅能靠双手去操控、他们‘做活’,这就是偶剧最挑战的难度。

在戏行里,操偶师傅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所以要投入做操偶师,我觉得,高度的热忱很重要,是让你能继续坚持到底的关键元素之一;试想想,一只木偶重1-2公斤,手臂要在没有支撑的情况之下,腾空操偶有多辛苦?这是基础工,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做到。”

最初的木偶仅8寸大,跟皮影一样。当观众越来越多时,8寸就变得有点显小,所以才延伸成12-16寸,最大是18寸的木偶。
传统戏曲就是“综合艺术”,所以乐曲的呈现也很重要。吴慧玲的剧团成员可谓十八般武艺——能唱,能操偶还能奏乐。
许多年轻一代都加入吴慧玲的剧团,甚至有非华裔族群;而她的侄女最近也加入了。

传统创新

人们对传统偶剧的印象,就是在街边酬神或与宗教有关的仪式。这是千古流传,且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很多年轻人接触传统偶剧,都是跟长辈到庙宇,而且长辈都会告知,那是给神明或鬼魂唱的戏,对吧?所以,吴慧玲希望能够给铁枝木偶剧“转型”,让他们出现在各种节庆和场合,甚至走入剧场,让人们把它当“艺术”来看待。

提供中英文字幕

 

她说:“走入剧场,目前已经办到了,就像早前在声活小剧场(The Play Haus),就有几场的公演,是融入了新元素的;譬如说舞台的布置,因要配合剧场的模式,就采全黑的布幕,这与传统较鲜艳华丽的布幕很不一样。

“虽然‘年轻化’很重要,但是创新也要保留传统的精髓,譬如说语言好了,很多人听不懂潮州话,但我们不可能换成其它语言,换掉了就不是潮州剧了啊!方言,就是地方剧的精髓之一。那要如何让人看得懂潮剧?就是提供中文和英文字幕。”

除此之外,她还把传统,仅有的3位操偶师变成8位,目的就是要让“每个角色”能更灵活灵现。

“即使那一幕戏,没有他的戏份,但他依然能有自己的动作,那整台戏就变得更丰富和完整;3位操偶师,因为要兼顾几个角色,就会把没有戏份的角色,无所事事地晾在一旁。”

融入川剧变脸戏份 

而在声活小剧场呈现的《西游记之盘丝洞》,她甚至还给铁枝木偶,融入川剧变脸的戏份,非常有趣。

她透露,今年将有一个计划,想演与我国有关的故事,好让铁枝木偶剧更贴近马来西亚观众,吸引更多观众来接触和瞭解,“最重要是让他们先来接触,才能让他们喜欢铁枝木偶剧。”

“为何我说,不只传统艺术需要传承,传统的观众更需要传承?因为我培育出一班很好的剧团,却没有懂得欣赏的观众也没用,对吧?所以说‘教育’很重要,这就是创办潮艺馆给大众开班授课的原因,因为要教育观众是当务之急。”

后继有人

对吴慧玲来说,目前传统戏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很少现代人要去瞭解和学习,导致“后继无人”;所以,传统戏很常是家族传承,就像吴慧玲一家,包括她最近加入的侄女,已经传了5代。

她说:“小时候唱戏,没什么兴趣可言,就是父母做,我们也自然地跟着一起;长大懂事之后,才觉得,应该要去传承。

“对以前的人来说,‘唱戏’只是一份能够供他们吃饭的职业,也就没有传承的概念。直到近代,人们开始要保护传统行业或手艺。这常被看成是‘街边技艺’,甚至会被瞧不起的‘传统’,才逐渐受到重视,被视为文化艺术,祖传下来的珍贵资产。

“看到这情况,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我们是蛮欣慰的!”

报道:洪诗迪 摄影:许鸣祥

反应

 

优生活

【艺术平台】《无时间日线上艺术节》治愈人心


超过20位的海内外艺术家,将于7月25日透过《无时间日线上艺术节》表演与分享自己的创作,历时13小时的节目,结合了音乐、诗歌、舞蹈与戏剧等等众多艺术形式,将免费借全世界观众观赏。除了希望透过艺术的力量治愈人心,也希望鼓舞在疫情中受困的艺术家们,谈论艺术仍是生而为人的关键。

《无时间日线上艺术节》启发自古玛雅历法和十三月亮历法中“无时间日”概念。每年的7月25日,玛雅人将这天列为“无时间日”。在这一天时间不是计算与度量成绩的单位,也不匆忙地驱赶人们追逐成果。对玛雅人来说,这一天时间就是艺术(Time Is Art)。人们在这一天会放假休息、清理家居,回顾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情。

受到启发的艺术家们,决定在这一天,跨越距离、物质、功利和恐惧,以舞蹈、戏剧、音乐与诗歌,来庆祝生命。

不一样的艺术表演

参与《无时间日线上艺术节》的大马艺术家,包括了音乐家余家和、画家谢薏颖、民俗作家李永球、潮剧艺术家吴慧玲等,此外还邀来金马影后杨雁雁与男高音陈颖豪举行演戏与歌唱工作坊,让学员可以透过线上Zoom的方式参与。

此外,来自泰国、台湾、荷兰、香港、瑞士等国及地区的艺术家,也会为大马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艺术表演。如荷兰“TAMTAM物件剧场”透过生活中随意取材让废弃的物件成为剧场中栩栩如生的主角;台湾导演姚立群则带来的无障碍舞蹈演出,让观众在没有语言的20分钟内,感受身障者的演出与力量。

《无时间日线上艺术节》演出详情:

·日期+时间:7月25日(日) 9.00am-10.00pm
·播放平台:Time is art 无时间日线上艺术节
·票价:免费
·查询:www.facebook.com/DAYOUTOFTIMEonlineartsfestival/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