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镜中/温绮雯

温绮雯摄影。

夜晚的梦境是不是白天生活的镜子呢,倘若如此,我便可以取梦境反省白天之作为,或是借夜晚的梦境来学习如何于白天生活了。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涩。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张枣《镜中》

常常会对镜中的自己感到陌生, 仿佛一觉醒来,样貌总是改变了一些。而这一些,是时而使自己变得老练,也是时而使自己含糊的一些。说不上什么具体的原因因素,是昨日所经历的人事之故吗?让这些经历更变了自己某些内在的想法,因而转变了样貌?抑或因为时光岁月的流逝,一眠醒来,我们都无可避免地老了一日。

或许更饶有趣的是望着镜中每一天细微变化的自己,总要找出差异:到底是哪里看起来使自己认不得了?哪里不同了?多像小时候爱玩的游戏,由两张图找出微细的差别之处,再将之圈起来。圈够了6处、8处、10处,游戏便圆满了。这样,在镜中圈起来的是几处差异呢?是前一日的历练与糊涂的成果,彻底由内心转变了外相。成果则无所谓多少好坏,主要是经历经验而已。

主体意识更显著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其《镜像阶段》理论中谈到人类如何获取自我的主客体感。婴儿在照镜子时是认不出“我”来的,在婴儿的想象中,他与“整个世界合为一体,无法区分物我,还不是一个主体,当然也不是一个客体。”“自我就是他者,是一個想像的、 期望的、异化的、扭曲的與被誤認了的對象。”

再后来透过拉康所识别的“镜像阶段”,在“婴儿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他通过看到镜中自己的形象,发现了自己的存在与意识的确立”,这是人类所经历第一次同化的经验。随着第二次语言的同化与融入社会性与文化性之后,一个人的主体意识便更显著的产生了。

至于这个年岁的我随着经历与时日促使每天经验所谓的照镜阶段,因此更相信人是善变的主体性,那是由各种以及时刻变动的因缘条件所产生出来的瞬间所造就的,我们皆在这些瞬间中成长与变老。

梦中之借镜

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影象/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胡适之〈梦与诗〉

夜晚的梦境是不是白天生活的镜子呢,倘若如此,我便可以取梦境反省白天之作为,或是借夜晚的梦境来学习如何于白天生活了。通常夜里不爱发梦,发梦的话便可以成为一种启示吧。那些白天压制或忽略的事件或感觉,再在按捺不住便在梦中相继绽放,一朵一朵梦与镜的云彩,映照白日逃避的辉光,亮开内在的黑暗,让我面对一面无法选择的镜子,细看镜中的陌生人。

我在夜晚梦中的意识仅仅足够使我当一位梦境的观看者,那些飞腾与疼痛,那些天马行空,色彩、声音甚至气味都是观看者无法选择或避开的对象。我无法操控梦境,正如无法操控镜中细微变化的自己。

然而斯坦福大学的史蒂芬·拉伯格(The Lucidity Institute的创办人)以及当今其他梦研究者进行的清醒梦境“现实验证”提到操控梦境的可能性。“做梦者一旦觉知自己正在做梦,就会进入到清醒梦境的状态,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引导梦的发展。”

但倘若可能,我更愿意让偶有的梦境如一面澄清的镜子,自然自在的映照白日之平常。倘若可能,我更更愿意让自己成为一面澄清之镜,坦然淡然地反映万事万物,还原众物核心与实像,我便超越镜中之人。

反应

 

副刊

结束与开始

      

图片提供/温绮雯

12月份对于一些人是算计收成的月份,相对于一些人是检验失败的月份。



每次战争过后/总得有人处理善后。/毕竟事物是不会/自己收拾自己的。//

总得有人把瓦砾/铲到路边,/好让满载尸体的货车/顺利通过。/总得有人跋涉过/泥沼和灰烬,穿过沙发的弹簧,/玻璃碎片,/血迹斑斑的破布。总得有人拖动柱子/去撑住围墙,/总得有人将窗户装上玻璃,/将大门嵌入门框内。

并不上镜头,/这得花上好几年。/所有的相机都到/别的战场去了。

桥梁需要重建,/火车站也是一样。/衬衣袖子一卷再卷,/都卷碎了。有人,手持扫帚,/还记得怎么一回事,/另外有人倾耳聆听,点点/他那未被击碎的头。/但另一些人一定匆匆走过,/觉得那一切/有点令人厌烦。 

——辛波斯卡《结束与开始》 陈黎、张芬龄译



才12月初始,面子书上纷纷出现了朋友们对2016年的回顾以及对新的一年的展望,热闹哄哄的,仿佛12月这短短的一个月份,生活还来不及成就一些什么,一年便要结束了。

一次的年是一次周而复始的时间运转,12月份对于一些人是算计收成的月份,相对于一些人是检验失败的月份。而于我,既是大大小小的收成亦是检验性的月份:书屋经营进入第二个年头、〈商余〉专栏散淡学写了一年、独自完成一趟欧旅、一些际遇探索了更深入的内在、体验了一次微刺青、养了一只小宠物、多了许多朋友等等,不可不说是令自己趋向于想实践的以及愈加成熟独立的一个年头。

寻找快乐

人啊总是不断在寻求快乐以及自我完善的吧?但智者说:快乐是无法靠寻找获得的,只有当你觉悟到不可能找到快乐时才算找到了。那是因为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快乐,接触到的人事物所产生的喜悦的感觉都是短暂的,并且向外追求快乐其实是在兜圈子,意即我们既不可能从别人身上得到真正的满足,就如别人也无法从我们身上得到真正的满足一样。只有意识到执着快乐的想法并且真正停止追求时,喜悦便能自内心产生。

有时候仍得有人/自树丛底下/挖出生锈的议题/然后将之拖到垃圾场。

了解/历史真相的人/得让路给/不甚了解的人。/以及所知更少的人。/最后是那些简直一无所知的人。

总得有人躺在那里——/那掩盖过/因和果的草堆里——/嘴巴含着草叶,/望着云朵发愣

——辛波斯卡《结束与开始》 陈黎、张芬龄译

      12月份,是时候结束一些事情,重新开始一些事情的时机。譬如写了一年的专栏散淡学,是时候结束了。承蒙主编大哥诚心邀约以及耐心催稿等稿,当中也得到了许多人鼓励(感恩非常),除了脱了两期稿,连这篇在内也算完成了17篇有多。这些是要计算在收成里头的,诚然很多时候自己对写作的态度与用心程度需要检视与反省,却更希望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检验能力

书屋要负责的事物依然太过凌杂,却已较得心应手。与人的交流接触永远是一门学不尽的学问,但也已经懂得如何避重就轻。书屋所提供的学习是现实与实际的: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客人,有理无理的需要,能够让大家称赏一声好,或许就是检验能力的标准。在这散散淡淡的乡下经营一家民宿经营自己,不仅仅是希望活出更理想的自己与生命吗?  

智者 Sir Sir Ravi Shankar 这么说:“一个穷苦的人一年庆祝一次新年,而一个有钱人每天在庆祝新年,但是啊最最富有的人却在每一个当下庆祝”。我确实是希望当这种最最富有的人, 用心并且尽心活在每个当下。

(完结篇)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