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陈再藩:我对节令鼓的未来,
充满期待与想象。

二十四节令鼓是已故陈徽崇与陈再潘两人在1988年的共同创作,由一项《九鼓雷鸣》的庆典开幕表演,渐渐演变为结合二十四气节、书法与广东狮鼓的二十四节令鼓。

时隔28年后的今天,节令鼓的成长已从庆典上热场的配角,跃上剧场舞台成为吸睛的主角,其中发展出来的艺术创作,集合视与听的演出,已超越了隆隆鼓声带给观众的震撼。



“当初,我没有想过二十四节令鼓能发展出这样的成绩,但是以今天的条件作基础,我对节令鼓的未来,充满期待与想象。”陈再藩如是说。

陈再藩为了撰写节令鼓题材的著作,还报读了中文系硕士班,精神可嘉。

新山宽柔中学在1988年成立了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28年后的今天全马已累积了约300支节令鼓队,海内外共超过3万名鼓手,对于一项相对民族古老传统鼓艺较新的鼓乐艺术,如此成绩就连创办人之一的陈再藩都无法想象。

“当初创办二十四节令鼓的初衷,只为有个鼓队在节庆典礼上表演,让大家喜欢,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节令鼓已变成了一种文化、精神与使命。”

2010年开始,随着在发源地新山举办首届两年一度的国际二十四节令鼓节,直接让节令鼓的形象与表演价值大大提升,原本在庆典或开幕礼上当配角的节令鼓,在国际节令鼓的剧场舞台,成为万众瞩目的主角。

具说服力的文化品牌



节令鼓“生父”之一的陈再藩,多年来为擦亮节令鼓品牌不遗余力,办一场需要花费庞大财力与人力的国际节令鼓,并非易事,而说服各个支持单位来协力成就一场盛会,更是需要费劲唇舌。

作为国内第二大都市的新山,整个社会的意识与认知,还是偏向较为保守与局限的心态,殊不知这座城市经过岁月的累积,一些独有的文化面貌,已有足够的条件成为国际上的焦点,二十四节令鼓就是最具说服力的文化品牌。

“把节令鼓放到专场舞台上,是一种形象的改变,配合灯光与舞台背景,呈现出更具冲击力的效果,在这之前,许多赞助单位都不明白,为什么国际鼓节的舞台背景需要用6000令吉来做,而且还是全黑色的,还不能用来放赞助商标志呢!”

冀与政府创造共识

陈再藩透露,每一届的国际节令鼓节,至少需要花费20万令吉来筹办,然而钱从哪里来呢?当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主办单位得自己想办法。然而,顶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环的节令鼓,政府单位的支持程度有多少?

据悉,之前向文化部要求拨款,当局给了1万5000令吉,让新山的醒狮队、柔佛古庙游神庆典与二十四节令鼓“分享”,只分到5000令吉拨款的节令鼓,还不够订制国际节令鼓节舞台背景那块黑布。

“慢慢来吧,我们与政府之间还需要创造更大的共识,2016年的国际节令鼓节算是有突破,因为被马来西亚依斯干达特区发展局列为10周年庆的活动之一,来自官方的肯定,也是一种认同的力量。”

从不同艺术工作者的眼中,可找到看待节令鼓的新视角。

观众不只是观众,寻找契机推动发展。

有时候,创作的灵感可以来自于看过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聆听过一场喂饱心灵的讲座会,一场集合视与听享受的二十四节令鼓专场演出,何尝不能?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创作,都期待邂逅知音,而知音能带给创作什么回馈,充满千万种的可能。

心态开放产生效果

在文创项目的推广工作上,陈再藩一直在寻找知音人,节令鼓28年来的茁壮成长,不仅仅有知音,也有许多贵人,他认为,文化工作者切勿孤芳自赏,说得白一点,就是不要“自己做,自己爽”,始终要抱着开放的心态,面向群众。

“就好比柔佛古庙每一年的游神庆典,都必须去思考要做些对游神项目发展产生作用的工作,我用6年的时间去请到了中国凤凰卫视的主持人王鲁湘来看游神、做采访,让国际看见我们;节令鼓也一样,必须主动邀请不一样的观众,让我们的文化项目与这些嘉宾产生化学效果。”

陈再藩认为,国际节令鼓节的观众不要太“存粹”,不一样身分、背景、职业的观众,都可能为节令鼓带来新的契机,就好比透过艺术家、作家、舞蹈家、音乐人等文化工作者的眼中,或许会撞击出不一样的火花。

他透露,刚落幕的国际节令鼓节中,几位来自中国的企业领导都受邀出席观赛,首次接触这项中华文化再创造的艺术,每个鼓队精湛的演出,让他们刮目相看。

“一家企业的领导观赏节令鼓演出后,有意成立他们自家企业的鼓队,这就是不同的观众带来的力量,推动二十四节令鼓的发展,也可以是不会打鼓的圈外人。”

轮流承办观摩会

陈再藩认为,节令鼓从创立至今已走过了28年的成长期,目前已迈入成熟期的阶段,对于节令鼓的未来发展,在他脑海中已勾勒出具体架构。

“首先,我们要把两年一度的国际节令鼓节与全国精英赛加以强化,无论在赛制、系统、评审方面都需要精益求精,将这场盛会办得更精彩与有价值。”

基于目前国内的节令鼓队伍,大部分都是在中学,陈再藩希望在大学校园内的节令鼓队,也得以发展开来,因此他将推动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观摩会,让国内拥有节令鼓的大学来轮流承办。

他认为,由中学时期学习节令鼓的鼓手们,在升上大学之后依然能够继续打鼓,因为这些经过中学6年磨练的鼓手,都已是有能力创作、写鼓谱的成熟型鼓手,应继续发展。

“接下来,我也希望协助中国华侨大学主办中国的节令鼓节,他们是中国第一支节令鼓队,成立已经有20年的时间,华侨大学的厦门与泉州两个校区加起来,超过300名鼓手,是世界最大的节令鼓队,最有资格成为主办单位。”

节令鼓集合视与听的演出,超越了隆隆鼓声的震撼力。

结语:
声声不息的目标

二十四节令鼓回首28年来时路,从单纯的鼓乐发展出承载着文化、精神与使命的马来西亚原创艺术,这一段故事既美丽动人,也教人百感交集。

对于节令鼓的未来发展,即使已预见可想而知的困难与考验,节令鼓创办人之一的陈再藩始终抱着信心与希望,一如他所言:这并不是文化沙漠中开出的花朵,我们的条件,可以发展得更好。

我们的条件是什么?来自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鼓手,来自极力支持与保护节令鼓的华社、默默推动节令鼓发展前进的有志者,以及一个个有待挖掘与开发的支持力量。

任何文化艺术结晶的孕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必须经过时间的淬炼与考验,无论是荣耀、赞美与骄傲,还是批评、指教或无感,节令鼓者惯于用谦卑低调的态度默默领受。

而寻觅更好的点子与发展模式,以达到永续经营与“声声不息”的目标,才是二十四节令鼓推动者需要共同去寻找的答案。

反应

 

雪隆

巴生中总支持文化教育 赠节令鼓予美以美女中

(巴生6日讯)巴生中华总商会(KCCCI)捐赠24面二十四节令鼓予巴生美以美女子中学。

巴生中华总商会于本月4日,在巴生美以美女子中学(SMK Perempuan Methodist Klang)举行捐赠仪式,向该校捐赠了24面二十四节令鼓,以支持学校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此次捐赠活动由巴生中华总商会会长拿督陈杰辉主持,他在捐赠仪式上表示,巴生中华总商会始终致力于促进地方文化艺术的传承,并希望通过此项捐赠,激发学生对节令鼓文化的兴趣,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积极参与和传承传统艺术。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