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香港纪录片导演江琼珠莅马
今明两晚分享两部作品

难得因缘,香港纪录片导演江琼珠将莅马播映其两部纪录片,当中包括以香港“雨伞运动”为主题的纪录片。导演也将在现场与观众交流。1.《几乎,是革命》
香港“雨伞运动”几乎是香港史上最重要的政治运动——79天抗争,几乎是场革命。从商讨日到占领、从抵抗催泪弹到社运界路线之争,带着一部SonyAX2000摄录机和脚架,在近130天内,穿梭记录占领区的人与事、感受和反思,最后剪辑成了片长3小时的纪录片《几乎,是革命》。
追访7主轴人物
江琼珠和郭达俊由占中筹备阶段开始,紧贴事件拍摄,追访不同身分年龄的7个主轴人物:启导和平占中的戴耀庭、“保卫香港自由联盟成员”何芝君、黎则奋和韩连山、长毛梁国雄、本土行动的朱凯迪以及学民思潮的周庭。
该纪录片没有了主流传媒的框架与限制,基本上能畅所欲言,能在参与者的角度理解事物,绝对是为抗争者而拍的电影。全片没有旁述(贯彻江琼珠以往电影风格),以顺序方式,由占中发起人戴耀廷所写的文章讲起,过去两年关心政治的香港人所经历过的大小事情,包括商讨日,三个方案投票,以至622民间公投,七一超过50万人上街等,影片都有着墨。经过拍摄者的整理,观众大致可以理解/重温过去两年,以占中为号召,以雨伞运动为实践的香港民主运动的来龙去脉,是一部很好很完整的教材,值得国内关心社会运动的观众去观看与思考。



2.

我们总是读西西
由江琼珠导演的纪录片《我们总是读西西》,其实片子里没有作家西西的“出现”,而是导演请来多位作家及艺术家朗读西西作品,请他们谈谈自己和西西的交往或阅读西西的感想。香港作家西西博学多产,一部片子难以概括她的所有面向,故该片主线是以文字片段串连讲述西西的生平故事,从她在上海的童年谈起,继而展示她广泛的兴趣(读书、看电影、看画、旅行)、居住的土瓜湾、患病的经历以至近年的手作毛偶等。
历久弥新 毫不过时
片子另一重点是请来多位艺术家作图像设计,将西西的部分文字影像化。纪录片以香港当下的影像与朗读的文字互涉,令人惊叹即使像《我城》等写于三十年前的作品,仍然历久弥新,毫不过时。
这部纪录片或像西西的作品一样雅俗共赏:假如你全不认识西西,看完应会对这位香港非常重要的作家有个概括的认识;假如你已认识西西,重温她的多部著作也不失温故知新的惊喜;甚至作为研究者,里面也有一些珍贵的资料。

纪录片《几乎,是革命》
日期:8月2日(星期二)   晚上7点半至11点

地点:隆雪华堂二楼讲堂

询问:隆雪华堂秘书处



   03-2274 6645

纪录片《我们总是读西西》

日期:8月3日(星期三)

   晚上8点至10点

地点:吉隆坡月树咖啡馆

询问: 03-2031 0537

导演江琼珠将在两场电影会后与观众交流。

反应

 

娱乐

江汉不再来也

岁未,似乎是“送旧迎新”的时段,许多艺人在选在这时段离开,包括江汉。



有关江汉的去世,媒体的报道都以他是无线艺人的身分为主线。其实江汉真正辉煌与最亮丽的时刻是在长城与凤凰两家电影公司的时光。

当年年轻俊俏的他,是长城与凤凰的当家小生之一。他与太太王小燕合演的《海燕》,当中许多歌曲仍教人印象深刻。

《我来也》让江汉成名

让江汉成名的是电影《我来也》,他在片中饰演劫富济贫的侠盗,红极一时,其侠盗的英姿与主题曲传诵一时。由于电影叫好又叫座下,于是拍了续集《我又来也》,依旧大受欢迎。

岁月变动,左派电影在香港渐渐落后,江汉于1979年加入丽的电视演出,丽的电视后易名亚洲电视。1992年他转投无线电视至今,主要演父亲和成功人士角色。



这回,江汉真的走了,不会再来。“我来”侠盗或许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劫富济贫。

江汉——永远的我来也。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