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鬼手佛心 看尽生死

杨敏升是法医,同时也是遗体修复师、大学教授、讲者……他站在第一线,从意外亡故的人生百态里,看见生命的不平凡。他协助检方调查各类有争议的刑事案件,甚至帮面目全非的遗体进行修复。很多人说他是佛心来者,但他认为自己就是个平凡的大叔。

在《拼图者的生命观察》书中,杨法医用一篇篇真实的案例故事,道出社会中的各种生离死别、悲欢离合……



书本:《拼图者的生命观察》

作者:杨敏升

出版:时报文化

新闻跑马灯上的社会案件,普罗大众记得多少?



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命案,在镁光灯熄灭之后,究竟发生什么事?

那些被大众所忽略的事件,是不是真的一点也不需要我们的关心?

台湾杨敏升不仅仅是一名见证各种死亡面貌、和尸体打交道的法医,也是一名遗体修复师、大学教授、殡葬与生死教育主讲人等多重专业身分。

直接面对死亡

很多人说他是佛心,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大叔,既不会通灵,也没被托梦,只是比普通人更直接地面对最真实的社会现场,更直接地面对和触摸真实的死亡。

那些意外亡故的人生百态,是他的日常工作;他协助检方调查各类有争议的安检;他帮面目全非的遗体进行修复。

法医会经历比医生更多的心理考验,虽然同样是面对死亡,但面对的死亡更震撼人心,有的是死状甚惨,有的是腐烂者,有的是本不该死亡的花季生命突然陨灭,即便是看惯了各种残忍的死亡方式,但还是会揪心、黯然、哀伤、感慨等复杂的情绪纠结。

从死亡得到启发

《拼图者的生命观察》说的并非时下流行、摆满书架的法医刑侦小说或刑侦实录。

“拼图”——拼的是支离破碎的身体和死亡真相,“生命观察”是在法医和遗体修复职涯里,从各种死亡的人生百态里所得到的启发。

道出各种生离死别

杨敏升用20篇真实的案例故事,道出社会中的各种生离死别、悲欢离合——

渴望有个家的青年,跑到户政事务所上吊;

爱女心切的父亲却是亲手闷死女儿的凶手;

失踪14年的妹妹,再见时已是白骨;

年幼女孩眼睁睁看着爸爸与哥哥被土石流淹没;

移工到台赚钱意外身亡,家人只能隔着6寸的手机荧幕瞻仰遗容……

对一般人而言,或许这些或那些意外死亡的人和事,是晃眼而过的社会新闻,但是对于家属来说,却是一辈子难以磨灭的伤痛。

杨敏升以第一线人员的视角,写出日复一日的意外亡故;用科学的态度、人文的思考,解释何为生命,何为死亡;期望在新闻跑马灯闪烁而过的每一天,提醒你我用不同角度体悟人生,珍惜所有。

为死者还原真相

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有一种工作是别人不愿意做,而你却乐在其中,那你一定是佛祖派来的,派来为服务。所以,人称法医是“鬼手佛心”,因为他们用一双触摸尸体的手,解读尸体说不出口的话语,为死者还原真相。

杨敏升原本是读医的,后来转向法医,一个是会呼吸的、活生生的人体,一个是没有呼吸、冷冰冰的尸体。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尸体,死者是被丈夫谋杀分尸的妇人及黑道仇杀的大哥,那是死状凄惨、令人当场腿软的尸首,解剖完之后,他就对着垃圾桶狂吐。

教导学生珍惜生命

20年后,不论什么样的死亡面貌,他都面不改色,反而将各种尸体状态教导学生珍惜生命;20年后,他不再是仅仅在解剖室里验尸的法医,也是到处教学讲课,传授和展示遗体修复专业技术的老师,推动殡葬改革。

很多人曾经不明白为何从学医转向法医,后来更纳闷为何解剖尸体的法医,同时又会从事遗体修复工作?

他的回答是:“我处理的是死人,面对的却是极度哀伤的活人,能让家属在凄苦中重获‘笑颜’,就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只是,遗体处理的展业人员,须有过人的胆识和理性,以及善体人意的耐心而已。”

反应

 

商余

怀旧的时代,人情咖啡店

特约·小小   小小的书房,小小的书海,享受小小的快乐,滋润小小的心灵。

怀旧风是一种流行,也是这世纪对上世纪的回忆,并且从文化景观转化为一种经济现象。以商业化手法售卖情怀,以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消费人则购买回忆,满足某种眷恋,找回现实世界中失落的归属感。在怀旧里,人们喝的或许不是咖啡和香味,而是怀念逝去的曾经,无法重来的岁月……人情滋味。

人间自是有情痴。怀旧早已不是年长者的专利,青年是新时代怀旧流行的促成群体。

在讲求快速消费的时代底下,大型连锁企业和整齐规划的商业建筑正逐渐改变市容,在怀旧流行下,新旧城区混合街道或巷弄,老店新装的咖啡馆纷纷进入视线聚焦,或是新店旧装召唤往来的人推门进驻。然而,历经苍苍岁月痕迹斑驳的老咖啡店,却在怀旧新风里黯然退出,成为镜头下珍贵的定格,才又重新唤起昙花一现的人潮,而后寂寥。

这些坚守在街头巷尾、没有随波逐流转型的老店,保留着原本的步伐,积累着温度和深度,为变化太快、太急的城市留住了记忆的醇厚,与岁月的质地。

创业故事初衷不同

老咖啡店和现代咖啡店的创业故事都有一段必然的过程,但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故事不同,最大的不同或许是初衷和目的。

上一代人开咖啡店往往是为了生活,这一代人开咖啡店,更多的是一种情怀、理想、风气、品味;上一代咖啡店主,手艺是自行摸索、长辈传承或是从学徒做起,日复一日积累出来的经验和功夫,这一代人有系统性的专业课程培训,还有不同级别的文凭证书、专业比赛和资格认证。

怀旧当风,现代咖啡店是装潢与摆设出来的风格,用旧物以美和流行的方式摆放在空间里,或是新店装老或是老店翻新,复制怀旧氛围,打磨成基于回忆、情感或者体验的产品。

老咖啡店却是用岁月积累沉淀出来的、自然而然的风情,且在新店林立、占据街头的新时代中,推举到巷弄之间,或是淹没在高楼环绕底下,让斑驳痕迹与怀旧氛围更添一股神秘感,而经年累月“喝”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熟稔和感情,是现代咖啡店无法取代或效仿的。不同时代的咖啡店,不同世代的故事,缅怀过去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常态,对于逝去的或即将逝去的,特别想要留住,怀念自己熟悉的过去,或是仰慕自己不曾经历的历史。

老咖啡店用旧时代的人情滋味,弥补了新时代的冰冷漠然,也隐隐泄露了人们想要回返并在此体验记忆中某段快乐时光的内心想望。或许,这是老店之所以存在的必要,也是老咖啡店总有着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吧,甚至怀着一种眷恋,一种念想。

商家售卖怀旧情怀

怀旧是一种情节,或许有淡淡的愁,亦有丝丝的甜,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复杂情绪,又是一种不易刻画的模糊怅惘,既有理性的思索,又充斥感性的情怀。

21世纪的今天,先前描绘的新乌托邦尚无踪可循,怀旧风反倒越演越烈,成为当代流行文化的一大重点,报章杂志、影视动漫、餐饮娱乐、观光旅游、社交媒体等等,竞相祭出以怀旧为主题的内容、商品和服务,用各种手法召唤历史记忆,塑造年代氛围。

怀旧早已从文化金骨干专户为一种经济现象,从电影、小说、游戏、歌曲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莫不如此。商家售卖情怀,以期引发情感共鸣,形成相互竞争又共鸣的时代图像与想象空间,体现当代社会记忆、历史与消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人情味为主轴

《人情咖啡店》是一本用“浓情蜜意”调制出来的著作,作者陈嵩岚(Hally Chen)是一位专业的唱片美术设计,同时也是热爱摄影、专注写作的图文创作者。他的作品将自身对于美学的间接,转化为记录各处人际互动的“在地风景”。

此前,他的纪实著作《遥远的冰果室》用心记录许多街角巷弄间的清凉景点,从中发掘许多触动人心的故事,《人情咖啡店》可说是并果蔬冰果室的延伸,只是主角换成了咖啡店。

作者将视角转移至已成现代“日常生活”的咖啡店,初衷只是单纯想把这个时代见到的风景连同照片一起留下的心意。

娓娓道述老店孵化

他耗时3年,探访那些走过数十载岁月的老字号咖啡店,侧写了台湾南北16间老咖啡店,娓娓道述老店孵化的点滴、创业者的理念、客人与店主的互动故事等等。

虽说走访拍摄咖啡店已是旅游主题书籍之一,但《人情咖啡店》却跳脱那些书写脉络,不是咖啡点的装潢、主题风格、氛围感觉、个人心情或是以摄影图集吸睛,而是以说故事的方式,以业者和人情味为主轴,保存了这些老咖啡店才有的记忆和温度,作者本身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听故事、转述故事的第三者角色。

“我记不住咖啡豆的庄园名称,也少问得奖记录,只知道认老板和店家。我相信人好,什么都好。

“我从这些老咖啡人口中得知,不少在上个实际经营得有声有色、赫赫有名的咖啡业者,最后消失的原因并非我们以为的市场低潮,反而是最光彩的时代转投资其他行业,进而失败拖垮了本业。

“老咖啡人不喜交际应酬,专心在自己的咖啡吧台,他们和客人之间始终保持一种似近非近的关系。他们一生倾听客人的故事,装满人情冷暖,却谨言慎行如一艘永不靠岸的货轮,静静地继续向前行驶。”

记录社会变迁

书中的咖啡店,横跨四十多年的历史,从战后初期的1956年到接近千禧年的1998年,每一间咖啡店的诞生成长到茁壮都是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缩影。如云林斗六的“吾爱吾家咖啡专门店”,老板在营业的最初几年,还使用真空管、电晶体的电子分音器播放音乐,但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播放器也不断汰换。
从卡带、音乐光碟、到现在的数码播放软体,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变化,其实也在无形之中记录了一个社会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都有钟爱的老店

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最钟爱的店或老板。年岁洗尽铅华之后,我们在心里留有一块最柔软的部分,我称它为人情。
几百年来,无论咖啡怎么演变,制作过程始终一样。从树上摘下酸甜的咖啡果实、除去果肉,经过日晒水洗、火烤热风、蜕去一层银皮、再用热水冲煮,变成一杯甘醇咖啡。想想你我的人生,不也是如此?

一间又一间历经岁月洗礼的人情味咖啡店,成就了一本充满人情味的书,你可以将之当作咖啡老店指南,也可以当做一本真人真事的历史文本。没有酒,但有故事,还有作者用镜头为店家留下最写实、美丽的形影。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