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黑暗之心 的 现代启示录

1857 ——1924

去年年尾份容易令人联想到波兰裔英语作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出版于19世纪最后一年的《黑暗之心Heart of Dardness》。先是网购的李永平新书《朱鸰书》花了漫长的一个月时间送抵,再来《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上映,这些都或多或少令人联想到《黑暗之心》,又或许真正是大导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诠释原著《黑暗之心》的《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在作祟的关系!

砖块书《朱鸰书》是婆罗洲出生的李永平自称的《夜河三部曲》的第三部(见书跋),尽管该书说是为12岁溜达台北街头的女生朱鸰量身订造的婆罗洲雨林,“伊班人的母亲河——卡布雅斯河”冒险记,实际上可说是第二部《大河尽头》意犹未尽,入险境再冒险多一次。但对大河冒险小说癖好者确有着一定的吸引力。把阅读过的大河小说,如马克吐温的密西西河那些先放一边,让以19末殖民主义时期非洲大陆刚果河的“缭乱”和“道德破坏”为故事背景的《黑暗之心》,到同样为非洲大陆,但时间点换成白人撤退后的后殖民主义时期的奈波尔经典,李永平中译的版本《大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再来婆罗洲殖民时代背景《大河尽头上下卷》以至《朱鸰书》,如同阅读的是一脉相承的同一条河流,一条穿过人性心底的黑暗之河。



《黑暗之心》透过叙事者马罗(Marlow)带领读者进入丛林,马罗其实受委托去寻找英国贸易公司“失联”的职员库兹(Kurtz) 。据马罗所知,库兹是“第一流的代办”,“他是一位很有名的人”,可是库兹究竟在蛮荒的非洲原始丛林内遭遇了什么事,而马罗的寻找过程会有什么阻扰,结果会怎样?简单的故事主干最容易节外生枝了,相信这便是哥普拉早在《教父I和II》之前就决定将《黑暗之心》改编成的《现代启示录》剧本来拍的原因了。

康拉德中文译本的《黑暗之心》有多个不同的封面。

越战的反思

直到《教父I,II》的盛名后,哥普拉终得到电影公司的支持开拍《现代启示录》 ,但从《教父I和II》的成绩来看,哥普拉拍什么看来都是犯险了。作为文学读者,我们对哥普拉阅读康拉德的《黑暗之心》的感想相当在意,哥普拉一开始就将故事背景由原著的非洲大陆搬到越战场景,以更贴近读者/观众的角度以诠释此故事的精髓——黑暗之心,同时做为二战后最惨烈漫长的战事——越战的一种反思。

在《现代启示录》里,Willard上尉接到上头命令前往越南“收拾”已经不受控的库兹上校。库兹领着自己的部队在柬埔寨的丛林里“割据为王”,并在土著间建立神一般的威望,权力如日中天。Willard上尉知道他不是第一个被派去对付库兹的人,在他之前的那个据说是自杀了,Willard不知道的是,其实之前的那个是加入了库兹之列了(原著里有个疯狂崇拜库兹,奉之为超级偶像的俄国人)。在这进入丛林的过程里,Willard一方面目睹的战争的残酷,美军的做为和未开化的野蛮行径是没什么差别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本谈不上什么文明的意义,Willard的内心逐渐起了变化,最后他完成任务之余,在库兹被杀之后,他成了另一个库兹,新的军阀出现,在土著的崇拜声中,Willard上尉继承了库兹疯狂的权力游戏。

显然,哥普拉的改编强化了《黑暗之心》故事模式——原本是要去拯救或劝服某人改邪归正的,可是自己的定力不够,在过程中被黑暗的“原力”影响了,最后成了那股势力的替代,劝人的人自己变成了魔。相较原著在马罗的性格转变方面写得婉转且情节愈趋复杂,特别是到最后点题的库兹写的“国际蛮人关税抑制协会”(白人视角的观察报告)语出惊人,让《黑暗之心》议题多样化。



将文学和文明融于一炉

用英语写作的康拉德是个异数。出生文学世家,家中独子,父亲是波兰颇具声望的诗人,同时也是沙皇控制波兰时的异议分子,父母在政治流放中患病双亡,少年时代的康拉德已成了孤儿,由舅父领养,后归化英国。其时孤独之心早已养成,大量阅读波兰浪漫主义诗歌,雨果和莎世比亚的戏剧之余,亦醉心于航海(实际上一望无际的文学海洋)。

波兰浪漫主义

青年时代真的去了航海,直到30余岁后重返英国开始使用英语写作,那是情势所逼,那样的环境,他不太可能用回母语写作。但,故乡波兰,母语,诗人的父亲,读过的波兰浪漫主义诗歌对康拉德来说其实都在发酵中,这直接影响了我们阅读中的《黑暗之心》。

“波兰读者在读他的书时,经常听到一些熟悉的声音,因而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某些主题,某些小说中整段的节奏,会使读者忆起某些诗句,稍加思索,就会指出这段文字的来源。康拉德把两种文学和两个文明很完善的融于一炉了。”(见台湾印刻出版,陈苍多翻译的《黑暗之心》一书之〈前言〉)这话我是真的相信。

神秘字眼反复运用

这也许是《黑暗之心》最难读的原因了,诗一般的语言,魔力般的叙述,也许也因为这样,没有什么读者只读一次,读了好几次才看懂,终于发现有些段落的“神秘”之处,“神秘”这个康拉德在反复运用的字眼,成了读者的解套了。

2005年的《星战前传3:黑帝君临Star Wars: Revenge Of The Sith》,天行者安纳金被银河共和国议长白朴庭诱称唯有他才有能力拯救艾米达拉,间接致死绝地大师梅斯,安纳金的正义立场彻底崩溃,坠入了原力的黑暗面,投身黑暗势力,如此“黑暗之心”模式,让鲁卡斯看来像是《黑暗之心》的拥簇之一。

倪匡的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游戏》中的“权力令人疯狂”论,剧情也逼近《黑暗之心》,可见《黑暗之心》模式很有剧力,这不会是最后一遭!

反应

 

副刊

当一个知识的旅者

时间匆匆,转眼又到岁末。〈读书人〉今年最后一期,特访问专栏作者吴小保,分享他的阅读规划、阅读心得以及新一年的阅读展望。

吴小保

●个人是否有阅读规划?若有,去年的阅读规划还满意吗?你会特别偏爱哪些类型著作?



2013年大选结束后,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政治的理解匮乏,当时定了个长期阅读计划,希望能够从政治光谱右派著作开始读起、以左派为终点,好好充实自己。然而,起初对这领域并不熟悉,只能慢慢摸索;走过不少冤枉路(读到烂书),但一路读来,还是小有收获。

记得一开始不懂分左右,只好从书柜随意挑选。选了本金里卡(Will Kymlicka)《少数群体的权利》,讨论多元文化主义的课题。之后又读同一位作者的《当代政治哲学导论》,但忘了碰到些什么状况,当时并没有一气呵成地读完,只看了前两章;拖了几年,至2016年才把全书看毕。

也读了其他一些导论性质的书,但都忘了书名。

选读倾向左派著述

接下来几年选读的,都比较倾向左派著述,偏离了起初“由右读起”的规划。几年前,台湾心灵工坊一连出版几本日本左翼思想家的著作,我都不错过,先后读了《柄谷行人谈政治》、《世界史的结构》、《伦理21》、《哲学的起源》和《帝国的结构》。书柜上还收了好几本柄谷行人的书,如《迈向世界共和国》、《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和《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还未有机会好好研读。



那两三年,柄谷行人是我主要的学习对象,之所以,一方面与其简明的写作风格相关;另方面,则被其“解放世界”的理想所吸引,毕竟是年轻人,容易热血沸腾。

同时也接触其他左派论述,比如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新帝国主义》;罗拔沃尔夫(Robert Paul Wolff)《为无政府主义申辩》;埃里克奧林賴特(Erik Olin Wright)《真实乌托邦》等。

然而,也许阅读口味太过偏颇,虽成功形成了特定观点,却对自己的信念缺乏更深刻的批判与反思。自知长此下去,大概会被同温层所困死。

●阅读对你而言有何意义?

阅读跟自己立场不同的书,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一方面好好认识不同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则可以再三反思自己的立场。我相信,一个没有经过反复检验的信念,是不值得信仰的。

阅读的意义,对我来说大概就是如此:让自己成为一个旅者,离开故乡,去探索不同的世界。当你重返故乡,就会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它,对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去年有哪些著作或作家特让你印象深刻?其特点在哪?

大约从2016年(或2015?)开始,比较有意识地选了些右派著作来读,于是冥冥中又回到了当初的规划,虽然顺序是颠倒了。

读了几本右派的书,但还不算有深入了解。如《经济学人》出身的约翰米克斯威特(John Micklethwaite)、亚德里安伍尔得礼奇(Adrian Wooldridge)的《第四次国家革命》,该书认为政府职能过大、却又缺乏效率、并导致债台高筑,因此主张削减政府职能,把大部分责任交给私人界或市场承担。

从2016年起,比较集中地读美国学者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著作,先后看了《政治秩序的起源》(上下卷)、《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福山是当今有名的政治学者,曾在1989年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后于1992年扩充写成《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一书。“历史的终结”命题之提出适逢苏联瓦解之际,在国际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遭左派激烈批评。

逼迫重新思考一些想法

透过福山的书,逼迫我重新思考一些想法。过去受柄谷行人影响,对“国家”有着相当负面看法,认为它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然而,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却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缺乏健全且自主的政府,人民就无法享有优质民主。比如,美国由于有着很强的不信任政府的传统,因此设置了很多约限政府权力的繁文缛节,其结果是导致政府功能不彰,最终是人民买单。

我们固然不必照单全收福山的所有观点,但我想,公允地说,福山是我相当欣赏的作家——毕竟我年纪渐长,开始学会欣赏不同立场的人。

欣赏福山主要有两点,首先他懂得提出好问题。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福山提出:人类现有的伦理与政治制度与人性相关联,一旦不断取得突破的生物技术改变了人性,这对我们的伦理与政治制度带来怎样的影响?其次,跟柄谷行人一样,福山的著作平易近人,不会有太多吓死人的专业术语(现代知识人的魔咒、凡夫俗子无法掌握的语言),而且他是个旁征博引的学者;也是一个说故事者,能够把复杂历史用相对文学的方式说出来。

●明年有什么阅读规划?

2017年将尽,2018年又是个挑战的年份。从2013年至2018年,正好间隔着两次大选。

回顾这5年,所读的书不多,但小有收获。展望未来,除了继续研读政治、社会学类的书籍,也希望将来可以多读不同领域的书,尤其是科普类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