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3块碑刻,1种理念

在本校校园内,食堂边上的小公园,静静地矗立着一块刻碑,上面镌刻着短短的篇章:

华族生命,系于文化;



文化传承,端在教育。

教育兴废,责在师资;

师资贞贤,天地良心。

这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任宇农先生题字的墨宝。每一位经过石头刻碑的老师、学生,以及访客都会看见它。只要来访者愿意停下来,静默深思,当会有深刻的领悟。

是的,教育,就是我们倾注毕生精神之所在。



石头上的碑文,时常警惕我们,作为老师的责任是何其重大。只有老师尽忠职守,学生始能专注学习,传承文化。任宇农老师绝对有资格对老师们作出这样的呼吁。当年局势动荡不安,为了坚持华文教育的立场,他与书法家孔翔泰,以及一群热血青年被英殖民地政府驱逐离开校园,可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事,如今已经埋葬在历史的烟云间。

除了32字的心得,我们在杨柳树丛间,另外矗立一块石碑,上面刻的是“有容迺大”,也是与老师的墨宝。这是一句时常提醒师生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一定要保持宽广的胸襟。所谓虚怀若谷,谦受益满招损是不可忽略的修养。

当然,最叫很多初来乍到的拜访者留下深刻印象的碑刻,还是一踏入校门,高高挂在石墙上的《汉乐府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以阅读为终身志业

这一首著名的诗篇,是本地书法家王山野的墨宝,概括了人的一生所肩负的责任。王山野一生从事碑刻,自学成家,实在难得。年轻的学童刚踏入我们的校园,我们就很认真的教导他们人生一定要有所追求。善用时间,勤于阅读,让它改变人的一生。

我们校园内的3块石碑,虽然镌刻的是简单平凡的理念,却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向善向上的人生指标。在静默中潜移默化,成人成才。如此安排,用心立意,皆在敦促学生以阅读为终身志业。读书是重要的,高尔基说,阅读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值得我们深思。我多年前曾经受安排上云顶半山的行政培训中心参加课程。学院出口的排楼上只写一句标语:“阅读吧!”言简意赅,记忆犹新。

反应

 

副刊

槟城阅书报社110岁

槟城阅书报社刚刚在12月22日庆祝成立110周年。

很多朋友,即便是上了年纪,也一样不明白坐落在槟城中路65号的槟城阅书报社的历史背景。这是一座历史性的洋楼,目前由拿督庄耿康领导。楼内开辟有孙中山纪念馆、南洋机工献身滇缅山路的纪念馆以及新马抗日图片展览馆,3个和我们的历史息息相关的历史文物馆。



历史的因缘际会,槟榔屿和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孙中山1905年初次抵达槟榔屿,被介绍认识吴世荣、黄金庆及陈新政,就是在当时的小兰亭见的面,也就是后来的槟城阅书报社。

5次莅临槟城

当时成立阅书报社的主要目的是掩人耳目,作为革命的地下联络站。孙中山认识革命三壮士后,前后莅临槟城5次,每次都在阅书报社发表演说,鼓吹革命,同时筹募革命基金。为了革命,不少爱国人士都慷慨捐献巨额基金。吴世荣甚至将他太太名下的洋楼捐献。

110周年当晚,灯火辉煌,除了筵开60桌,尚有文娱演出。表演嘉宾及团体主要以慧音社合唱团及数位演唱家演唱30年代抗日主题曲为主,让上了年纪的观众刹那间跌入80年前的回忆之中。

虽然在场的许多朋友已经没有当年的抗日情绪,但是音乐的感染力是无远弗届的。尤其是抗日歌曲的感染力,难以抗拒。其中尤以《松花江上》、《告别南洋》等赚人热泪歌曲,令人不胜唏嘘。



《松花江上》是叙述1931年,日本军阀侵略东北导致平民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告别南洋》是田汉特别为南洋技工远赴滇缅边界开山辟地的壮烈牺牲而写。为了祖国,年轻的技工将命都牺牲了。那时候,在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南洋一共有三千多名年轻人投笔从戎,勇敢的奔赴战争的前线。

在1900年到1911年是腐败的满清帝制治国,也是中国被外国八强瓜分的年代。幸好有孙中山及无数的烈士的辅助,推翻了祸国殃民的封建制度。可惜,战火刚平息,内乱的烽火又再燃起。各地军阀争相瓜分土地,日本军阀趁机入侵,人民一直在战火的威胁之中。

华侨爱国强烈

还好,海外的华侨爱国的心是那么强烈,祖国有难,总是跑在救国的最前线。孙中山先生来了,我们极力捐助他,一直到推翻满清帝制为止。日本军阀侵略祖国,我们的青年第一个给予响应,荒山峻岭也不能阻止前进。为了祖国,父母也忍痛告别。

当晚,和我一起观赏演出的中国友人说:我们竟然不知道你们伟大的牺牲。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