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专栏

赵磊:大马零售改革路

一.新零售的样子:互联网 + 全民用户模式(新零售的核心)

互联网 +用户是互联网新零售发展的底层逻辑,在大互联网时代,依托互联网技术,极大拓展了整个社会沟通和活动空间,同时也对消费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1.消费品丰富,更好地满足了当前消费者需求。

依托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用户和商家之间构建了一个快捷而实用的互动平台,得益于互联网环境下商品展示无成本化,终端用户可以接受到大量所需要的消费品信息,同时在智能化推荐技术下,消费者不再是商品服务的被动接受者,更多时候是个性化的推荐和选择,个性化商品服务和私人定制成为可能。

2.消费范围得到扩展,突破时空以及虚拟和现实的局限性。

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成功消除了传统实体零售模式下的时空局限性,其更多是无边际的消费模式,并且随着全球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普及,用户面对的是全球商品和尽可能的消费服务,其消费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以至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商家,任何人也都会成为用户,任何可展现的事物都成了商品,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不管是物物交换还是等价交换,这一点都满足了经济学最破天荒的概念了。

3.消费行为及引导模式改变,行为全民化。

用户行为相对于传统实体零售模式,由于其信息不对称性降低,借助于互联网信息可以得到快速传播,消费者对于商品和服务质量及对比有了更多选择,并且在消费过程中可以实时分享消费感受和服务体验,相比传统实体模式下,其行为更容易受到外部信息影响,并且在消费过程中“货比三家”成本更低,这也推动了消费行为全民化。

不管是抖音也好还是面簿也罢,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做到终端-商家-平台三者任意切换。

二.新零售的核心影响因素:

1.消费渠道偏好:用户对于不同渠道的偏好,以及用户对于不同渠道购买的商品具有不同偏好:

新零售时代零售企业更多是迎合消费者,对自身企业决策进行分析来调整销售策略,许多零售企业会根据消费者当前特点进行自身的互联网零售转型和设计相关服务模式,以满足千奇百怪的用户需求,这中间商家还要考虑用户购买成本问题,如信息成本、交通成本、转换成本和心理成本等,零售企业设置商品品类和零售服务组合,其更多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调整自身战略和设置服务组合模式,最终让消费者可以快速地接受自己的商品和服务。

技术因素:
依托于新思维和新技术的互联网新零售,最重要的两个手段一方面是运营思维,另一方面是平台产品技术。

瑞辛咖啡也好苏宁易购也罢,这种互联网公司他们的运营人才和技术团队应该是目前全球顶尖级的,思维上可以做到想在用户之前,技术上也一定能做到用户欲望之上;未来的新零售技术一定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运用思维和技术引导用户,之后才能发展到用户可以自我做推荐和引导,这一点我归纳为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

三.回到马来西亚:

1.概念模糊,次序颠倒:马来西亚互联网起步晚发展慢,和全球新零售的进程不同,马来西亚零售商一定是先发展了很多年实体业,感知道互联网的冲击才开始做互联网;殊不知布局和转型的速度不会也不可能赶得上外来者的冲击速度;并不是所有的马来西亚公司都有Senheng这种资金实力和勇气,甚至连Senheng转型的一路都很蹩脚,显得有些像腾讯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意味,这就是之前我提过的追风者用着跑不过造风者。

2.思维落后,技术陈旧:受制于马来西亚人的低效率和慢思维,互联网运营和产品技术也是一塌糊涂,并且马来西亚一些企业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关键技术和岗位不信任中国人,反而更信任台湾人和日本人,难道台湾和日本互联网很好吗?我并不觉得。

3.作为总结,我个人觉得上面的1和2就完全可以限制死马来西亚的新零售。所谓新零售,并非改头换面;所谓改革,不改哪儿有革!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

 

反应

 

名人专栏

信息系统建设6步骤/赵磊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建设的需求管理/(下篇)

众所周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设是企业基础的需求,正常情况下信息系统建设有6个步骤:

1. 业务部门提出数字化项目建设需求;

2. 信息部门初步收集整理相关业务需求;

3. 论证业务需求实现的技术可行性、实现方式,然后决定到底是自行开发还是购买第三方软件来实现;

4. 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如信息部门自行开发,会有产品经理和业务部门详细了解需求;

5. 组织业务部门进行详细的业务调研,并出具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情况设计实施方案;

6. 系统实施上线测试并开始运营培训。

“需求”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需求又恰恰是大部分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面临的最艰难的、最典型的场景:数字化建设一旦以技术为核心,完全脱离业务,结果多半都是以烂尾结束。需求是什么?需中求解,而非需中就要!需求就是寻求方案、方法中的最优解。需求是系统性的,而非单一的满足。

需求3问题

但是在实际的数字化建设中,在需求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 业务部门需求不清、含糊、片段性; 

2. 需求不稳定、多变、朝令夕改; 

3. 内部需求意见不一致,反复推翻。

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信息部门明知需求有问题提出质疑却无法反对、错误的需求照常推进、明知路错了必须一直错下去……因为这是业务部门的需求!

以上就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乱象,一方面业务部门对自身的业务需求不明晰、混乱,另一方面作为专业技术部门的信息部门只能对需求被动接受,难以要业务部门接受专业、合理的建议,这就是企业内部缺乏协同、融合力的表现。

由此可见,需求二字虽简单,但要真正的做好需求管理却很难,尤其是对信息部门的要求更高,我认为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信息部门在需求管理上要做到:引、控、定。

引,即引导;控,即控制;定,即定标准、定流程、定制度。

需求3考虑

同时信息部门应学会制定需求管理策略,不能在需求管理上打乱仗,在任何数字化项目开工建设前一定要与业务部门达成共识,同时信息部门也要学会对业务需求进行清洗、筛选,具体可从如下方面进行考虑:

1. 需求实现的难易及复杂程度;

2. 需求实现的时间周期;

3. 需求实现的成本;

4. 需求的轻重缓急。

综上所述,资金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保障,而需求则是基础,是路径。需求清,则建设准;需求乱,则建设难。需求需要技术与业务共同来完成,需要的是融合思维,而非业务部门无限的发散。同时信息部门也要根据企业管理现状,合理的控制需求范围,分步推进,标准化、制度化、流程化建设要贯穿整个数字化过程,科学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很重要。

同时成本意识也非常重要,要知道数字化建设“时间即成本”、“反复即成本”、“延期即成本”、“质量即成本”;如果企业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既无成本意识,又舍不得投入,同时业务部门又没提出需求的能力,那信息部门只能干瞪眼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