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中国复苏仍面临挑战/安邦智库

自2022年初以来,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屡次提示当心中国经济失速,以及面临韧性断裂的考验。

面对去年的几次疫情爆发带来的经济冲击。

如何判断2023年以及今后中国经济的态势?疫情管控放开后,中国经济是否就会进入“反弹-复苏-稳定增长”的轨道?

对这些问题的基本判断,将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和发展判断。

安邦的看法是,虽然中国在政策上开始走上正轨,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自动进入稳定复苏的坦途,在今年以及未来几年,重振经济都将是中国最大的政治问题。

对于今年中国经济形势,安邦智库研究人员持谨慎的中性预期,具体来说,有几点看法:

第一,在2022年中国经济的低基数基础上,2023年统计数据肯定会有反弹,甚至是可观的反弹。

中国一些与消费相关的行业如餐饮、旅游、交通、酒店、影视娱乐等行业,将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反弹。

不过,对整体经济和部分行业的明显反弹,一是反弹建立在去年的低基数基础上,表面数据的恢复性增长,并不能客观反映正常情况下的经济增长力度以及健康程度。

二是由于低基数效应,仅仅关心2023年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多大意义。如果要消除短期波动,应该看更长时间的经济增长情况,比如结合2024年、2025年的经济一起来看。如果看三年,相信会有更加客观的观察和判断。

内伤很重

第二,当前中国经济虽然有所恢复,但经济体系的“内伤”很重。疫情之前,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处在下行轨道;加上三年疫情的冲击和影响,国内在产业以及企业层面的情况并不乐观。

今年旅游和消费虽然有积极的表现,但那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部分。中国是一个生产型社会,生产活动才是主要的。

在房地产业、部分制造业、对外贸易等行业来看,市场需求、未来景气、现实的债务风险等都不乐观。

第三,中国经济的内外环境都面临不小的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地缘政治环境不断恶化,全球供应链重构,产业转移带来中国企业的订单转移,西方推动与中国的科技脱钩愈演愈烈,中国从外部世界获得技术进步的渠道被堵等种种因素,都会对高度依赖世界市场的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尤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较大。

从内部环境看,虽然中国中央政府不断强调“国内大循环”、“统一大市场”,出台政策刺激消费,改善供给并拉动内需,但是,多种内部矛盾集中爆发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拖后腿因素。

例如,改革迟缓、市场信心弱化、金融及债务风险增加、消费市场低迷、老龄化与人口负增长交织、财政缺口增大……诸多不利经济的国内外问题正在集中爆发,这将影响中国经济恢复的稳定性和复苏程度。

中国从非正常的疫情中回归正常轨道,这是导致近期经济恢复的关键短期因素。

但由于政治与经济环境变得复杂,以及中国经济整体趋势趋于下行,复苏的可持续性仍然面临挑战。

安邦智库(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 [email protected]

反应

 

国际财经

中国鼓励大学毕业生当清洁工 网讽:抢大妈市场

(北京23日讯)中国青年失业率高企,北京要求各省增设家政专科,并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家政与清洁工作,这一政策引发了广泛争议。许多中国网友调侃这一举措,批评文凭贬值,并讽刺“大学生竟然要争抢大妈们的家政市场”。

还有网友嘲笑说,“清洁阿姨辛辛苦苦把女儿培养到大学毕业,现在却和女儿成了同事”。观察人士认为,这一现象暴露了中国青年面临的就业困境。

根据自由财经报道,中国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上周联合发布文件,要求各省增设家政专科,并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入家政行业。此举引发了大量讨论,许多人表示“文凭迅速贬值”。尽管职业不分贵贱,且家政行业正逐步向专业化发展,但许多职场新人和专家认为,2000后出生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家政行业,特别是清洁工作,凸显了中国青年就业的困难、职场竞争激烈以及教育资源错置等多重问题。

一名来自上海的抖音博主发布了一条短视频,调侃道:“笑死我了,明年1222万大学毕业生要抢进入家政产业。”他继续讽刺说,“读了19年的书,学了中英文能力,结果现在政策竟然要求他们去做家政工作,和大妈们争市场。”该视频迅速走红,大多数网友都不认同当局的新政策。

根据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意见》,政府要求每个省份至少设立一个高水平的现代家政专业群,并在全国建设超过两个国家级的家政教育高水平专业群。此外,政府还计划每年培训30万家政从业人员、3万家政培训师和1万家政职业经理人。

对此,一位25岁的职场新人表示,疫情后中国的工作机会确实大幅减少,但除非家境贫困,否则大学毕业生投入家政,尤其是清洁行业的意愿普遍较低。

非政府组织“中国劳工观察”的总执行长李强认为,中国经济下行,中产阶级的工作压力加大,消费水平下降,家政市场的需求可能会萎缩。他质疑政府此时推出吸引大学生进入家政行业的举措,可能是试图将超过17%的高失业率推给大学生。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