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中国崛起势不可挡/Project Syndicate

中国经济仅用40年就变得强大起来,这是一个以大流动和大繁荣为特征的时代的成功。我们本以为这个时代会有未来,但如今未来正在变得陌生和极其不确定。

确定的事实是,美国和西方世界强劲的政治逆流,和一场席卷地球的病毒肆虐迅速将全球推向了后疫情的时代。可以确信,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将被不断强化的国家安全和边境管控所塑造。

对于崛起中的巨大经济体,时代的变化方向并非中国所愿,但中国要寻求确保国家持续提升其实力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说得通的。

除了致力于维护全球更自由和更公平的经贸规则,中国希望国家的力量能为其畅通未来发展道路提供有力的保障。这让内外“两个循环”被写入长期战略规划并为实现核心技术自给而设立攻坚战略变得可以理解。

但外界对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加强的国家控制深表疑虑。更多的猜测或许是,中国以其现有的实力将抑制市场经济发展,以换取强国目标至上。更有甚者认为,中国将回到邓小平之前的发展模式上去。

这样的评价言过其实。中国既无意用国家控制取代市场经济的地位,也无需关闭其经济与外部的联系。政府对互联网巨头和资本市场监管的加强,是出于对确保国家长远目标的意图,而非巧取豪夺。

中国已明确如何调整其未来发展战略的思路。未来的经济发展将更多依赖自己庞大的国内市场,并将致力于在核心和关键技术上享有优势,以把被少数国家钳制核心技术的风险降到最低——这部分解释了华为事件为何在中国受到举国关注。

中国经济将更内向

即使不考虑中美对峙和全球时代的改变这些因素——这被认为是中国着手实施新战略的原因,因人口规模巨大,中国经济将变得更加内向且在科技上取得领先地位,似乎也是迟早的事。

人口规模对中国的未来确实无比重要。实际上,人口规模对于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正在受到经济学家的关切。

考虑到长期经济的增长最终因持续的技术进步而延续,人口多的国家在相同条件下应该比人口较少的国家能积累更多的创新能力和机会,这不仅因为人口多意味着更多人才,也因为市场大能为开发新技术带来更高回报。

Klaus Desmet,Dávid Krisztián Nagy和Esteban Rossi-Hansberg在2018年一篇论文中,发展了一个将经济表现与人口规模联系起来的模型。

他们证明,假设其它条件不变,在跨国贸易和移民受限的世界里-这假设恐怕并不太离谱,人口众多的国家拥有更大的市场,并且通过内部专业化和自我贸易可提供相对更多的机会来提高经济产出。

人口仍是最大优势

有意思的是,世界政治格局并非总是按理想的方向改变。可以预料,世界正经历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变,似乎将最终放大人口规模的力量——这有助于让人口发挥更大优势。

即使从全球的历史看,过去600年人口的命运乏善可陈,但正像《经济学家》杂志在去年的一篇名为“Hitting the Big Time”文章中提到的那样,从长远来说,人口仍将是最大优势。

尽管生育率这些年经历最显著的下降,但这并不会改变未来30年中国拥有的规模优势。

站在今天的起点上,人口规模为我们看待中美关系和全球经济的长远未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预测中国的发展将更多依赖自己的规模优势,这意味着长期来说美国不可能成功遏制中国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

孤立中国适得其反

但美国的一些政治家并不明白以下事实:长远来说,美国优先的战略对美国维持在技术创新上的领先地位没有帮助。因为——这里显然是一个悖论——美国的优势长期是在移民和全球化中获得,而任何试图将全球化推向相反方向的做法,都只会强化人口大国的规模优势而削弱自己的优势。

所以,孤立中国或排斥一个超大规模的应用市场,不仅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技术崛起的路线,而且也会成为美国科技领域长期的伤痛。

加快科技自主创新

所以,也许这样的看法是对的,即中国实施更加内向的发展模式并致力于科技自立,并非完全由美国的战略转变并视中国为竞争对手而触发。

实际上,很早以前的美国也是如此,它更像是国家的规模优势的产物。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以中国目前的实力推测,如果美国坚持不变其对华孤立和敌对政策,后果之一将会是这样,即中国将不得不在假设脱钩情形之下,考虑新的国家安全与科技发展战略——至少在一定范围内如此,以期加快自己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极端的情形可能是,美国和中国未来各自主导其技术供应体系,包括在技术标准和规则上渐行渐远。

中美可共享利益

虽然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但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们必须意识到,从长远来说中美依然在全球有较大的共同利益,可以共享而不是相互排斥。美国从中国经济崛起中依然有巨大的获益机会,而中国从先行者那里依然可以学到很多,也是无可置疑。

无论如何,中国还是发展中的经济体,人均GDP仅为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即便人口规模成为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加深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依然是重要的。

那些能够放大人口规模力量的条件几乎都跟经济的开放和知识、思想更自由的传播状态密不可分。

另外,因为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出现具有持续迭代的特征——这是美国技术领先的根本原因。

因此,一个鼓励分散化的经济活动和开放性的体制对于提升技术迭代能力更是不可或缺。以此而论,正如中国领导人强调的那样,中国不可能改变市场经济主导的发展道路,更不可能回到封闭的经济模式。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反应

 

国际

习拜最后一会 拜登:中美竞争不应演变成冲突

(利马17日讯)美国总统拜登16日最后一次以美国总统身分,会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这两位中美元首的目标是在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就职前缓和紧张局势,但这一目标受到网络犯罪、贸易、台湾和俄罗斯等新冲突的挑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拜登、习近平两人16日那天在秘鲁首都利马出席亚太经合峰会期间,在习下榻的一家酒店进行了7个月来的首次会谈。两人握手后就座,并发表简短的开场白。

习近平表示:“中美双方要从两国人民福祉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出发,作出明智选择,继续探寻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实现中美两国的长期和平共存。”

他说,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的目标没有改变,承认两国关系存在“起落”,但中方愿与美国新政府保持对话,扩大合作,管控分歧。

拜登告诉习近平,中美元首并不总是意见一致,但两人的讨论“直率且坦诚”。他说:“美中两国不能让任何竞争演变成冲突。这是我们的责任,在过去4年里,我认为我们已经证明了建立这种关系的可能性。”

美国政府官员和总统竞选团成员的电话通讯,近期遭到与中国有关联的骇客攻击,这激怒了华府,美国也担心北京对台湾的施压,以及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不断增加。

早前有报道称,台湾总统赖清德计划在一次敏感访问中过境美国夏威夷州,也可能过境关岛,这肯定会在未来几周内激怒北京。在此同时,拜登在亚太经合峰会上会见了台湾代表、前经济部长林信义,对方邀请拜登在“不久的将来”访问台湾。

拜登也希望中国在朝鲜问题上提供协助。平壤政权与莫斯科日益加深的关系以及在俄罗斯部署军队,令华府感到担忧。

同时,中国的经济正受到拜登政府贸易措施的沉重打击,其中包括限制美国对中国人工智能、量子运算和半导体的投资,以及限制高阶电脑芯片出口的计划。美国官员表示,所有这些议题预计都会纳入会谈中。

中国经常否认美国的骇客指控、宣称台湾为内政事务,并抗议美国关于中俄贸易的声明。中国驻美使馆发言人拒绝置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