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中国经济改革下个赛道/黄锦荣

中国经济的改革之路,历年来都偏重供应侧。

改革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头阵,以便“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那是私有化及以市场机制为资源做有效引向的雏形。

当农耕的潜力得到解放,农产量增加,食品供应匮乏的问题就得以解决。联产承包改制的成功,不仅释放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乡镇企业提供大量廉价劳力,也成为乡镇企业产出的主要需求来源,滋养了紧随着的城市工业改革。

后来,经济体制需要从中央指导,过渡到市场价格机制,那么恢复价格作为有效调节市场供需波动的机制就变得重要。

双轨制与价格改革

但价格机制需时成型,无法一步到位,于是乎,“计划内”的价格管制及“计划外”的市场价格并存,所谓的价格双轨制,就成了过渡模式,成为中国价格改革的基本政策。

“计划外”价格带来了利润动机,催化民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工业生产及贸易的迅速发展。

随后,经济改革从80年代的双轨制,延伸至90年代的企业拥有制,其道理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出一辙,就是通过拥有权达至盈亏自负,为管理层和劳动群提供了巨大的激励诱因。

企业私有化奏效

企业私有化的改制,不仅让经济绩效得到飞跃式改善,也促使公有制企业作出相对应的内部经营及激励机制改革,并让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从计划经济驱动的资本密集式重工业,转为更能发挥劳力及民间创造力优势的轻工业发展,成就工业消费品生产的比较优势,为中国入世贸垫下基础,并迅速成为全球生产价值链的核心地位。

即使中国在千禧年以后,已然跃升为全球经济大国,在国际政经事务上的影响力,俨然已能和美国分庭抗礼,供应侧依然是改革主轴。

中国在2006年推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意图透过财政投入来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催化本土技术。

改革离不开三板斧

2015年,《中国制造2025》把制造强国定调为战略目标,焦点放在信息化及工业化的融合;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更视军事及民用融合的创新体系为战略任务,推动另一波的供给面改革。

如今,中国经济动力放缓,从地方债务到人口老化及区域发展不均、外资骤减到信心缺缺,挑战重重,但改革似乎也离不开那“三道板斧”,就是持续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透过巨额财政津贴来推动战略行业的创新,扩大“新三样”产能及全球市占率,稳住经济增长。

需求侧牵制发展

这一回的供应侧改革,成效必然不如前,毕竟牵制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早已不再是供应面局限,而是需求侧。

中国政策菁英之所以偏好供给侧改革,那是深信“造得出”就是王道,并认为任何鼓吹需求侧改革、转向需求驱动成长的建议都是本末倒置,以为因果关系必然是先有收入后有消费,殊不知“造得出”也得“卖得出”、“用得上”,而后两者才是行业可持续性创新的最大诱因,更何况所谓的需求驱动,并不是鼓吹消费主义,而是释放国内消费潜能。

要做到这点,行业政策不能忽略需求奖掖、金融政策需侧重保护使用者并削减金融抑制、税制得注入更强的累进性质并扩大劳动群分享经济增长果实的渠道,以改善总体消费力、退休制度的公平性与信誉必须给予加强,以减缓储蓄焦虑、甚至破产机制也该允许个人破产以降低创业代价,巩固创业精神等等。

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个赛道,不仅是经济的上层结构,更应该包括经济的下层基础。

免责声明:所有评论为作者的个人意见,不代表本报立场。

ADVERTISEMENT

 
 

 

反应

 

灼见

非洲亟需零殖民地污点的中国/蔡元评

北京的9月气象万千,4至6日,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非洲56个地区的26位总统与会。会场挤满53个非洲联盟的来宾。

非洲地大、物博、人多,但经济薄弱。面积全球占比虽高达22%、人口22%(15亿)、但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比却是微弱的 2.7% (中国17%)。非洲有许多处女地,隐藏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稀金属,而且农产品种类异常丰富。再加于快速成长的人口,这块“黑土”一向是西方世界虎视眈眈的一块肉。

中国在非洲经营了70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完成了许多基础建设,派出了数十万的技术人员扎根,成绩有目共睹。其艰辛与心志以一句话形容:“水滴石穿”!

非洲跨不过4门槛

非洲仍然跨不过4个门槛:贫困、民智低落、生活环境恶劣、社会动乱。

尽管经济发展有长足的进步,“赤贫”仍然是非洲大陆的普遍景观,约半数地区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发展低指数。教育方面,小学平均入学率虽已达80%,但仍有五分之二的成年人无法读写。此外,土地贫瘠,极度的缺水,粮食生产不稳定,儿童普遍的营养不良。

社会动乱,是非洲的恶魔。各国独立后军事冲突此起彼落,战争、恐袭、难民,成为发展的大碍。近日,非洲东北的苏丹,一场蔓延全国,乃至影响临近国家的残酷内战正迈入第500天,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殖民地时代,非洲的近邻,法国、英国、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等,蜂拥而来猎夺资源,建立殖民地。英法两国视非洲为其囊中物,各自建立了庞大殖民地群;法国29个、英国21个。

殖民地主义者唯一不干的,是协助非洲提升水平,发展亟需的基建。这些黑洞,在殖民主义者尽情蹂躏,带着猎物远走高飞后,都留给远道而来的中国人一一的填补。也因为这个机缘,使非洲对中国刮目相看,铺平了中国前进非洲之路。

非洲当然也并非没有“硬汉,奥林匹克长跑非常出色的埃塞俄比亚是其中的一个。当年,泛非洲臣服在殖民地阴影下时,埃国战士拎着弓箭和长矛顽抗,坚守独立自主,拒绝成为殖民地!

沧海桑田,如今的非洲已不再是外界想像“衣不蔽体”的土著,许多地区大力的启动经济建设,简化规条吸引外资。

外国投资暴增6倍

过去的10年,外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暴增6倍;不过,80% 的资金流向较为先进的地区,例如埃及、南非、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塞内加尔。项目多半是资源开采,电信等高回收的案例。然而,非洲的吸金魅力仍然超低;2023年,全球只约2.5% 的外资流向该地。中国、法国、美国、英国、阿联酋,是非洲5大投资国。

埃塞俄比亚、南非、埃及、卢旺达、肯尼亚、尼日利亚是非洲经济发展的领先群。其成功很大取决于农业发展稳定、粮食充裕、识字率较高。前3者并登高为金砖国的一员。

西方世界认为非洲政治不稳定、恐怖主义泛滥,涉足其间等同“失智”,得不偿失。若对非洲投资,前提必须附加各种条件。其脸相有如“救世主”恩施,以“救赎”的姿态颐指气使。

中国以对等的观念前进非洲。不干涉内政、不加意志、不附加政治条件。采取产能互补方式,中方提供资金、技术、以基建为框架,创造就业。非方提供原产品,例如原油、锰、铜。中国对外关系“零殖民地污点”的实践,扫除了几个世纪以来,白人横行霸道,对非洲造成的伤慟。

中国是最大贸易伙伴

中国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2023年,贸易额达2821亿美元,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

非洲是中国第二大的海外“工地”,中企累计在非签订工程超过70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000亿。包括公路10万公里、铁路1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并助设无线站点和高速移动宽带网络,惠及9亿居民。

9月5日,峰会开幕,中国再出发。习近平宣布,将所有非洲建交国提升为全面战略关系。未来3年,提供508亿美元支持发展、1.4亿的紧急粮食援助。农业标准化方面,派遣500名专家,建设10万亩示范区。军事方面,提供1.4亿无偿经费,培训7000名军警,开展中非联合军演,并宣布,给予不发达国家税目零关税优惠。

中非论坛全球瞩目。中国人的韧性、耐力和“水滴石穿”的续航力,将改变非洲,改变世界!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