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向消费社会/安邦智库
中国加入WTO后,其经济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迅速奠定了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从需求角度来看是“投资社会”,从生产与消费关系来看则是“生产社会”。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的财富积累显著增加,城市中的中等收入阶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个人资产也在增多。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将会从“投资社会”、“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发展。
数年之前,安邦的研究人员预判到这种发展逻辑,并在相关研究中指出,在未来的消费社会,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主驱动轴”将发生切换,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消费,而不是来自于投资。
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在消费社会,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将会有很大调整。全能型、主导型的政府角色将会有很大变化,“政府说了算”将让位于“市场说了算”,政府将从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变成服务提供者和环境维护者;同时,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掌控将会弱化,市场对经济资源配置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消费社会,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保障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消费社会的基础保障制度。实际上,从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消费早已成为拉动该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安邦智库的追踪显示,从2000年至2022年的23年中,最终消费有14年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投资在其余9年里的贡献率超过消费。
值得一提的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消费的年份,大部分都是中国经济遭遇内外部冲击,该国政府出重手以投资拉动经济之时;当中国的政经形势处于正常状态时,消费会立刻回归中国经济的第一拉动力。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消费将会越来越稳定地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然,也是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使然。
一种看法是,中国发展消费社会与发展制造业相对立,认为消费社会转型就是放弃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工业,甚至放弃科技产业发展。
事实上,这种看法并不正确,而消费社会的发展其实与新型工业化的建设相融。
当今世界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是发达的消费与现代工业二者兼具,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都是如此。
不同于“消费主义”
中国国内还有另一种错误看法,即将消费社会与主张过度消费的“消费主义”划上等号。但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完全不是一回事,消费社会承认正常的社会消费需求,以消费需求为动力发展相关的产业,它是在“生产社会”之后必然出现的发展阶段。
所以消费社会与放纵物质消费欲望的“消费主义”完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总而言之,从“投资社会”、“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是中国经济必然经历的长期趋势。
安邦智库(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 newsletter@anbound.com
吸引外国客刺激消费 中国推广离境现场退税

四川首个“即买即退”集中退付点2024年试点期间落户在成都春熙路商圈IFS商场。
(北京10日讯)中国正式在当地推广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措施,非中国籍游客在具备资质的商店购买物品时,可实现现场退税。这是中国吸引外国游客刺激消费的最新举措。
中媒报道,中国国家税务总局8日公告,外国旅客在“即买即退”商店购买退税物品,办理信用卡预授权后,即可在现场领取等额退税款。
公告称,有意愿提供“即买即退”服务的退税商店,在与本地退税代理机构商谈一致后,即可成为“即买即退”商店。
中国国家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有关负责人称,与传统离境退税的办理流程相比,“即买即退”将退税环节提前。外国旅客在购物环节就能拿到退税款,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退税带来的实惠,有利于旅客在购物现场领取退税款用于再消费。
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此前先后在上海、北京、广东、四川、浙江等地开展试点。
其中,杭州早在2023年9月推出这一措施,外国游客在“即买即退”商店购物满500元人民币(约306令吉),可即时办理离境退税,但需承诺自开具退税申请单后,25日内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口岸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