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交易获利的四“度”“控”间/麦传球

我時常告诉学生,交易是一项严肃的业务,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它。

在我成为企业家和老板之前,尽管我担任过大马股票交易所5个不同部门的主管,但我个人不需要做非常详细的总体规划,因为作为公司范围的项目,计划是由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贡献的,而且还有项目经理管理。

现在作为一个企业家,我和公司合伙人需要从总体目标、具体目标、策略,再到最终结果和表现的衡量做个详细的总体规划。

计划周密的项目和业务有更高的成功机会,作为一项严肃的股票交易也是如此。

根据我的经验,大多数人会经历4个阶段的目标设定:

1.当我们年轻或缺乏经验时,一般来说我们只会设定一个简单的目标,即完成或实现某事。对于初级交易者来说,他们只会设定一个简单的目标,即从交易中获利。这个阶段主要关注实现目标,但并没有真正做个计划去完成一个目标。

2.当我们更成熟或更有经验时,我们会做个计划去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可能会添加一些标准或参数,例如计算我们需要兼职工作多少天才能赚足够的钱来购买昂贵的东西或去旅行。这就好比在银行工作的专业操盘手,需要努力达到月度或年度的盈利目标,才能享受红利或分红。这一阶段不仅涉及利润目标,还涉及一些策略,进度监控和管理。

3.第三阶段可能用SMART原则。SMART是一个缩写词,可协助我们建立妥善定义和可实现的目标。

所谓SMART原则,即:

●明确(Specific)

●可衡量(Measurable)

●可实现(Achievable)

●切实可行(Realistic)

●有时间限制(Time-bound)

无论是制定团队的工作目标还是员工的绩效目标都可以用上述原则。

以下是使用SMART方法建立的年度交易利润目标:

●明确(S):我要购买一辆新车

●可衡量(M):以12万令吉的交易利润来买

●可实现(A):每月平均净赚1万令吉(即有些月份赚得更多,有些月份也因为亏损而赚得更少)

●切实可行(R):每天用2万令吉资本,买卖每股少过1令吉的结构性认股权证 

○2万股 x 6个基点利润(3仙)= RM600 

○RM600 x 20交易天 = 每月RM1.2万利润(每月有RM2000可支付费用)

○如何每天获得6个基点利润?

6笔交易 x 1个基点,或

3笔交易 x 2个基点,或

1笔交易 x 6个基点等等

●有时间限制(T):在2024年7月之前 

一般来说,SMART目标足以满足生活或工作中的简单或特定目标。然而,如果我们想为一家公司或一个大项目实现一个大目标,我们需要更多的细节,包括其他变量,如人力资源规划和分配。

4.第四阶段可以用更详细的OGSM模型:

●目的(Objective)

●目标(Goal)

●战略和措施(Strategy) 

●衡量(Measurement)

这是一种定义你想要实现的目标以及你将如何实现目标的方式。该模型将你的目标分为广泛的目标、可衡量的具体目标、行动的策略以及监控进度的方法的措施。

我不确定我是否是第一个提出,用OGSM模型来计划年度交易利润目标的人。你可能认为对于一个简单的年度交易利润目标来说,它的框架太复杂了——是的,如果你是个人交易员,我同意。

但是,如果你是在管理一个交易员团队的话,修改后版本的OGSM将是一个合适的框架。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广泛/总体目标(O):成为2024年最赚钱的新交易团队。

●具体目标(G):为团队在2024年实现120万令吉的交易利润。

●策略(S)

S1.用股票和结构性认股权证作日内交易(60万令吉利润)

S2.用算法交易系统进行几天和几周的股票和指数期货波段交易(30万令吉利润)

S3.用基本面良好的股票作头寸交易(30万令吉利润) 

●测量(M)

M1.日内交易:平均每天完成10笔交易,每天获得2500令吉利润。要回顾期间的净利润、最大利润和最大亏损是多少。

M2.算法交易:平均每月做10笔波段交易,每天获得2万5000令吉利润。要回顾期间的净利润、最大利润和最大亏损是多少。

M3.头寸交易:平均每季度投资组合回报率是20%。要回顾交易成本以及投资组合中亏损或盈利的股票数量。 

○上述3项测量都安排指定人士负责

乍看下来,你可能认为只有头寸交易采用组合和风险分散策略。但是,如果你退一步来看,你会发现最终的盈利策略是采用了3种不同的交易策略即日内交易,波段交易和头寸交易。

而且它是采用个股和指数结构性权证的交易策略,即可以用来直接获利或在市场看跌时进行对冲。因此,三种不同的交易策略自然会为整个计划提供分散风险的好处。

希望这个简单的建议能够作为你的交易团队盈利计划的初稿。

只有能够控制进度,并沿着进度的过程进行改进和调整,那么我们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股票交易和我们的生活在这方面是相似的。你有没有为你的人生目标制定计划,监控和衡量进展并至少每年做出改进和调整?

如果有,恭喜你。如果还没有,现在开始永远不会太晚。

祝你进行OGSM计划,顺顺利利。

视频推荐:

反应

 

名家专栏

GDP前景比较 吉隆坡Vs.柔佛/麦传球

笔者在过去六个月里去了柔佛几次,并亲身体验了交通堵塞、靠近新加坡柔佛关口的购物中心的拥挤场面,以及现在那里的生活成本上涨。

这些变化可能源于新加坡效应,以及柔佛政府对商业的友好政策。

因此,作为一名吉隆坡出生的人,这让我不禁思考,是否有可能在25年后,柔佛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会超过吉隆坡呢?

1. 当前经济背景

吉隆坡:

●GDP贡献:吉隆坡是马来西亚的经济中心,2023年吉隆坡的GDP贡献约为2775.19亿令吉,贡献了国家GDP的15.9%。

●主要经济部门:吉隆坡的经济多样化,主要经济部门包括金融、房地产、制造业和服务业。吉隆坡是大马证券交易所的所在地,许多跨国公司也在此设立总部。

柔佛:

●GDP贡献:柔佛的经济也非常强劲,2023年GDP贡献1482.05亿令吉,约占马来西亚GDP的9.5%。

●主要经济部门:柔佛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柔佛是马来西亚的制造业和工业重镇,特别是在电子、石化和重工业方面。

2. 土地面积与基建发展

吉隆坡:

●土地面积:吉隆坡的土地面积为243平方千米,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人口密度也非常高。

●基建设施:吉隆坡拥有发达的基建设施,包括吉隆坡国际机场(KLIA)、广泛的公路网络和公共交通系统。尽管吉隆坡的基建设施已经相对完善,但由于空间有限,土地成本较高,城市拥挤问题将可能限制进一步的发展。

柔佛:

●土地面积:柔佛的面积远大于吉隆坡,达19210平方千米,这为柔佛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基建设施:柔佛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建设施建设,新建的高速公路、桥梁以及连接吉隆坡与新加坡的高速铁路等项目,这些基建设施的提升将进一步促进柔佛的经济增长潜力。

3. 数据中心投资

柔佛:

●新兴中心:柔佛正努力成为区域数据中心的中心,吸引了全球科技巨头的投资。由于土地成本较低,且靠近新加坡的数字经济,柔佛成为了数据中心行业的理想投资地。

●科技集群:随着科技投资的增加,柔佛已吸引黑石和字节跳动等许多科技公司前来投资,业内人士预计这里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数据中心市场。

4. 新加坡效应

柔佛:

●经济一体化:柔佛受益于与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接近。柔佛可以借助新加坡的强大经济实力,特别是在贸易、金融和高科技领域的表现,进一步推动自身经济的发展。

●跨境投资:新加坡的企业越来越多地将业务拓展到柔佛,带来了商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进一步促进了柔佛的经济增长。柔佛靠近新加坡,这使得其能够享受新加坡的经济成果,同时又能保持较低的生产成本。

柔25年内超越吉隆坡?

经济增长潜力:

●柔佛:柔佛在制造业、物流和房地产领域具有强大的增长潜力。与新加坡的接近、来自中国的投资以及依斯干达马来西亚经济区的发展,为柔佛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柔佛的土地面积较大,为各类开发项目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吉隆坡:吉隆坡虽然依旧是马来西亚的经济中心,但其相对有限的土地面积和高昂的生活成本,可能在未来导致一些企业和居民迁往成本较低的地方,如柔佛。吉隆坡需要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方面,进行更加积极的投资,以保持其全球竞争力。

多样化与基建:

●柔佛:柔佛正在加速经济多样化,积极发展高科技和服务业,这使得它在未来有更大的空间去吸引更多种类的产业,特别是新兴的数字经济和科技行业。柔佛的基建,如高速铁路、新建的桥梁和港口等,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其经济增长。

●吉隆坡:吉隆坡的基建设施相对成熟,但由于空间限制和城市拥堵问题,可能面临增长瓶颈。尽管如此,吉隆坡依然具备强大的经济基础,金融、服务和教育等行业的多样化将有助于维持其经济地位。

柔新特区重要驱动力

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JS-SEZ)的建立,预计将在未来25年内成为柔佛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尤其是在其靠近新加坡这一全球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地理优势下。

凭借较低的运营成本、更好的区域和国际市场接入,以及友好的商业环境,柔佛有望吸引各类投资,特别是在制造业、科技和清洁能源等领域。

通过如快速交通系统(RTS Link)和基建设施的改善等举措,结合数字经济中的创新和合作,柔佛的GDP增长前景非常乐观。

经济料强劲增长

尽管吉隆坡仍然是马来西亚的金融和服务中心,但柔佛凭借土地资源的优势、较低的经营成本以及日益增长的外资投资,有望迎来强劲的经济增长。

随着企业寻求在东南亚地区多元化运营,柔佛的经济前景可能会使其成为一个更加突出的经济体。

作为一名马来西亚人,我很高兴看到柔佛能够为马来西亚的GDP贡献更高的百分比和金额。只要马来西亚整体GDP增长,所有马来西亚人都会从中受益。你同意吗?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