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作茧自绑的“信息茧房”/林卓锋

在当今以算法为主导的时代,信息已经能通过大数据提炼精准的算法,将特定观点传递给不同偏好的人。

每天我们接收到的海量信息很大程度上是经过筛选的,以满足个人喜好和习惯。然而,这种便利看似让我们享受信息的多样性,却也不知不觉地将我们困在“信息茧房”中。

信息茧房的概念来自哈佛大学的法学教授凯斯·桑坦斯,指的是当一个人只关注自己已选择的领域,或者只追求令自己愉悦舒适的东西时,就会逐渐困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从而失去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简单来说,就像一群井底之蛙通过互联网互相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后,他们自然会得出一个所谓的共识与真相:这个世界真的只有井口那么大!

互联网的便利使得我们在信息茧房中无法看到不同的消息和观点,甚至丧失辨别真相的能力。互联网式的速食文化导致世界上的各种信息过于简化,形成了一个为人类设计的舒适而巧妙的陷阱,使人很难从中逃脱。尤其是在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配合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未来,人们必须认识到越容易广泛被传播和获取的信息,并不一定是真相。

在这个日益智能化的时代,不断更新的数据模型和算法,能够深入了解我们每个人的喜好和习惯,从而不断向我们推送符合我们兴趣观点和话题。与此同时,与我们兴趣不符信息逐渐淡出我们视野,最终消失无踪。

远离真相

久而久之,我们接收到的消息变得越来越单一,自然越来越难以了解许多事物的全貌和真相。更为严重的是,通过不断推送特定的信息,人们的观点也可以被改变甚至扭曲。

这就是信息茧房的影响。当人们反复接收到同一信息和观点时,他们更容易相信这些信息是真实的,而忽视其他可能性。

当我们在网络上点击某类信息时,相关内容会被大量推送,形成一种磁力,吸引着许多人沉浸在真真假假的信息中,不断点击转发,加入群体的狂欢。

然而当我们清醒过来时,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信息的泡泡中,无法接触到多样化的观点和真实的世界。

信息茧房不仅影响我们获取信息的多样性,还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当我们习惯于接收同质化的信息时,思维容易陷入一种狭隘的模式,容易忽视其他可能性,更无法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这种思维方式不利于创新和发展,限制了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走出信息茧房

为了走出信息茧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对互联网的使用习惯和对待信息的态度。首先,我们应该多样化获取信息的渠道,而不是过分依赖个性化推荐的信息。我们应主动寻找不同的观点和来源。

其次,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报纸和杂志,参与不同领域的讨论和交流,与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进行对话,以扩宽我们的视野。

此外,我们需要培养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这意味着不偏袒某种信息,而是愿意接受和考虑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证据。我们应该学会怀疑和质疑,不能盲目接受信息,而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这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能够辨别真假信息,不被谣言和偏见所左右。

最后,教育在培养开放思维和信息获取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教授学生们如何主动获取多样化的信息,并学会分析和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家长和教师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出信息茧房,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不同领域的学习和交流,培养对多元观点的理解和尊重。

走出信息茧房并不容易,但这是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必须面对和克服的挑战。只有摆脱信息茧房的束缚,拥抱多样性和开放性,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成长和对世界的全面理解。

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这个挑战,迈出走出信息茧房的第一步。

林卓锋, 跨国投资平台董事,为跨国金融机构提供谘询、研究和培训服务。
名家专栏 |见锋插针
林卓锋, 跨国投资平台董事,为跨国金融机构提供谘询、研究和培训服务。
名家专栏 |见锋插针

 

 
 

 

反应

 

财经新闻

创业的下一个风口:AI + 个人 = 无限可能?/林卓锋

作者:林卓锋(跨国投资平台董事)

当一台电脑和几行代码就能让你从零到一,创业的门槛似乎被碾得粉碎。AI的魔力真的能让每一个普通人化身市场颠覆者,还是只是硅谷抛出的又一个华丽骗局?

人工智能的普及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塑创业的定义。个人创业者手握AI工具,进入市场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从技术赋能到效率飞升,AI仿佛为每一个孤独的梦想家插上了翅膀,许诺“无限可能”。但这究竟是一场真实的革命,还是一个精心编织的陷阱,等待着那些盲目追风的冒险者?

2025年,AI工具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科技神器,而是触手可及的“基础设施”。个人创业者无需掏空腰包或召集团队,就能近乎零成本地调用尖端技术,构建从智能聊天机器人到数据驱动解决方案的复杂产品。

Statista 2024年12月最新预测显示,全球AI工具用户数在2024年已飙升至7亿,2025年更将逼近10亿(基于Statista Market Forecast 2024-2030趋势推算)。这一数字如雷贯耳,宣示着技术普及的狂潮,也勾勒出个人创业的惊人潜力。

创业大门已敞开

理论上,只要你有一台电脑和网络连接,创业的大门就为你敞开——技术民主化的浪潮似乎势不可挡。

但别急着欢呼,这场“民主化”更像一场残酷的筛选。当每个人都能拿起相同的武器,战场上的差异化何在?AI工具的普及不是解放,而是将创业从资本的角逐推向了智力的绞杀。门槛崩塌的背后,是竞争烈度的指数级攀升——你以为自己握住了风口,却可能只是挤进了红海的屠宰场。

AI作为效率工具,正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塑个人创业者的生产力。内容生成、数据分析、流程优化——这些曾经耗时耗力的任务,如今在AI的加持下实现指数级提升。

一位独立开发者利用AI优化工作流,将应用开发周期从数月压缩至数周,这种速度令人瞠目结舌。然而,这种效率绝非天上掉下的馅饼,更不是无脑堆砌的产物。无差别依赖AI生成内容,只会让你淹没在同质化的泥潭中,产出平庸的复制品。

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驾驭AI,将其转化为洞察与创新的杠杆,而不是沦为流水线上的奴隶。

双刃剑和放大镜

效率的飞跃是把双刃剑——它既是创业者的“超能力”,也是他们的“超负荷”。AI节省的时间很快被更高的期望和更残酷的竞争填满。你以为自己站在了风口,却可能只是被推上了高速运转的绞肉机。AI不是你的救世主,而是你的放大镜:它放大了你的才华,也暴露了你的平庸。

AI赋予个人创业者洞察用户需求并快速响应的能力。从市场调研到产品迭代,单人操作也能媲美大企业的敏捷性。一个独立开发者可以利用开源AI模型,仅用几周时间打造出一款针对细分市场的应用,而这在过去需要整个团队数月苦战。这种裂变式的商业模式让“单人企业”从幻想变为现实,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创业逻辑。

但这远非简单的“定制化服务”,而是AI如何将个体的决策能力推向极致。它迫使创业者从机械的执行者蜕变为深谋远虑的战略家,在数据的洪流中寻找真正的差异化。AI提供的信息可能是金矿,也可能是迷雾——你能从中提炼出独到的商业洞见,还是被表象牵着鼻子走?敏捷性是恩赐,也是诅咒:它给了你速度,却也剥夺了犯错的空间。

AI与个人的碰撞,既是创业的风口,也是智慧的试金石。它将技术门槛碾得粉碎,却将竞争烈度推向顶峰;它赋予你效率的翅膀,却也可能让你坠入同质化的深渊;它让你以一敌百,却要求你以智取胜。

AI + 个人是否等于无限可能?答案不在工具,而在你手中。

风口已至,但能飞多高,取决于你能否超越AI的魔力,用智慧点燃属于自己的火花。

下一个颠覆者,会是你吗?

反应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