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全球经济前景仍看好?/Project Syndicate

作者:奥尼尔(高盛资产管理公司前主席、英国前财政部长)

上个月我写了一篇关于各类通胀趋势,在2024年及其后世界经济前景中的核心作用的文章。

当然,还有许多额外风险是我在文中未能提及的,也是预测界围绕各种“已知的未知因素”提出明智的警告来对冲自身预测的原因。

其中最主要的是中东和乌克兰的持续冲突,中国的不确定性,以及欧洲、美国和其他地区即将举行的选举。

关于通货膨胀,我依据最近一些报告给出了谨慎乐观的展望——这些报告显示,许多基础指标似乎正在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但自那以后欧元区、英国和美国的最新月度通胀数据(12月份)出人意料地出现了上行。在市场已经连续数周消化今年大幅降息预期的情况下,这让许多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分析师产生了迟疑。

最后,我总结说尽管通胀前景有所改善,但如果许多国家的工资增长能在不推动物价出现新一轮更持续性上涨的情况下维持下去,那将会是令人惊喜的。

当然大多数经济学家和央行行长不会特别在意这种情境,除非有明确证据表明整个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地区)的生产率出现了急需的提升。

他们警告说,如果没有更高的生产率,(排除通胀因素后的)实际工资增长就不可能在不引发通胀的情况下持续存在。

即便如此,我发现自己仍抱有与上月相同的希望。

毕竟生产率数据的发布具有滞后性,因此,如果或央行官员对薪资持续上涨反应过于强烈——比如宣布将维持一个比常规情况下更具限制性的货币政策——将是相当冒险的。

三大理由采取观望

具体来说,有三个很好的理由去让人采取观望态度。

首先,尽管预测者们未能预见生产率在过去20年间的持续疲软,但他们似乎最近才放弃了对生产率即将开始复苏的预期。

其次,即使大多数人已经放弃了希望,但有明显理由认为生产率最终会提升,只要看看人工智能的重大发展,面向替代能源的转化,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工作模式的转变,以及政策制定者对那些明确为了提升产率的举措的明确关注就知道了。

虽说数据尚未表明这些事态发展正在产生成果;但新技术带来的收益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在经济中发挥作用——并在官方统计数据中体现出来。

推迟收紧货币政策的第三个原因,涉及工资和生产率问题的社会和人文方面。各界对许多民主国家日益加剧的焦虑和经济不安全感的根源已有诸多辩论,而正如我们从中了解到的那样,近几十年间实际工资的中位数一直提升乏力。

这种趋势显然对公众对“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日益幻灭,以及对更激进、更民粹主义的政党和政治运动的支持率上升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实际工资的增长将有助于缓和民众政治态度。仅仅因为觉得工资不合理而压低其水平将是危险之举。

通胀状况的改善会持续下去吗?尽管12月份的通胀数据高于预期,但此前几个月的降幅也比预期要大。如果检视一下那些变得更为平稳的趋势通胀基础指标以及各类通胀预期调查,就知道前景仍然相当乐观。

至于其他周期性因素,随着1月底的临近,有三件事在我看来尤为突出。首先,尽管中国当局加大了支持经济强劲复苏的力度,但该国的经济数据和金融市场表现总体上仍令人失望。

其次,美国的多数(尽管不是全部)经济指标继续强于预期。这让人松了一口气,尽管并未缓解许多评论人士关于近期积极趋势可能无法持续的不确定性忧虑。市场今年也经历了一个摇摆不定的开局。

根据所谓的五日法则(即标普500指数在1月份头五个交易日的净上涨预示着未来12个月的好兆头),今年股市最终上涨的可能性只有50%。

让人稍微安心

这听起来或许相当不科学。但正如我之前指出的那样,过去几十年的数据显示一个好的开局,预示着当年有85%以上的可能性是个好年。

最后,尽管中东和乌克兰的状况令人担忧,但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仍然极其温和。或许有一些不寻常的技术供需因素解释了这一点。但无论是哪种状况,在许多市场上都能看到相对稳定的明显迹象。

与一年前相比大多数关键大宗商品的价格以及公认的主要大宗商品指数都更低。这也让人稍微安心了一点。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反应

 

言论

勿盲目对抗关税政策/张优杰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在全球引发激烈争议,但其核心在于重构全球经济规则,确保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并推动国际贸易关系回归公平与合理。

长期以来,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不仅提供市场、资本与科技,还承担着国际安全与航道自由的成本,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巨大贡献。

然而,多年来,许多国家反过来利用美国市场,实行倾销、操控汇率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等手段,导致美国长期承受贸易逆差、制造业外流与经济空心化。

特朗普政府通过征收关税,试图扭转这种结构性不公。他指出,美国现状是几十年来被全球化体系剥削的结果,尤其是在过去政客忽视本国产业与工人利益的情况下,全球其他国家不断从美国的财富中获利,却不承担应有责任。

限制不公平商品进入

通过关税手段,美国不仅能够限制不公平商品进入,还能重建国内制造业基础,带动就业与工资增长,从而强化本国消费力,为世界经济提供更稳定的支撑。

关税不仅是惩罚性工具,更是一种谈判筹码和重设全球经济秩序的手段。特朗普提出三大战略方向:削减无效支出、增加贸易收入、推动产业回流。

其中,关税改革每年预计带来5000亿美元新收入,十年内总收益将超过5万亿美元。此外,通过监管松绑和“金卡计划”等机制,美国吸引高净值人才与投资,推动企业回流,进一步扩大财富基础。

对马来西亚而言,特朗普政策所带来的全球影响不可忽视。我国与美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在对美顺差国家中排名第15,2023年总额高达248亿美元。

面对新一轮关税调整,我们不应盲目效仿中国或欧盟的对抗措施。

相反,马来西亚应果断采取战略姿态,主动降低对美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以换取更优惠的贸易条件与安全保障。

这不仅符合国家利益,也有助于稳固我国与美国在高科技、半导体、绿色能源及国防合作等领域的长期关系。

如今,全球频现“替代美国”的幻想,诸如金砖国家、全球南方或东盟被视为潜在主导力量。但这些体系多受限于制度不成熟、治理能力不足与内部意见分歧,难以取代美国所构建的稳定经济与安全框架。

无论在技术创新、制度优势、人口结构还是经济韧性方面,美国仍占据压倒性优势。特朗普的政策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地位,其领导下的美国正重新整合能源、资本、生产链与外交资源,形成一个更强大、内生驱动的经济体。

须重新定位国家战略

对马来西亚而言,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国家战略,在不牺牲主权的前提下,深化与美国的合作关系。与其被动等待国际形势变化,不如积极争取与华盛顿谈判新的贸易协定,效仿越南主动争取零关税待遇。

若我们继续拖延,恐将沦为最后一批谈判国家,不仅错失关税豁免与市场进入机会,甚至可能面临更高的报复性关税风险。

同时,美国仍是马来西亚最大的优质投资来源之一。截至2022年,美国直接投资占我国总外资(FDI)的43%,远超其他国家。

美资企业在马来西亚创造了数十万个优质岗位,为高科技、医疗、数字经济等战略行业注入长期发展动力。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