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关注中国外资变化/安邦智库

在推动“双循环”的背景之下,中国近年来为应对逆全球化趋势,陆续推动了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政策,也通过负面清单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吸引外资。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21年中国的外来直接投资(FDI)流入占全球比重达11.4%,居世界第二。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劲韧性、外资依然看好中国经济前景、中国市场对外资依然具有较强“磁力”。

不过,随着逆全球化的不断延伸,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国际环境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中国市场环境带来很多影响,也对外商直接投资和外企在华开展业务带来影响。

近期,一些外资企业也在通过一些渠道,表达对中国市场变化的看法。中国欧盟商会日前发布了《欧盟企业在华建议书2022/2023》,认为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但同时也表示欧洲企业仍希望抓牢中国市场。

投资机会集中特定领域

往年多集中讨论在中国投资机遇的报告,今年却聚焦于中国市场的风险因素,包括供应链韧性问题、营商环境的挑战、疫情因素影响,监管政策加强等等。从欧企近期动作来看,越来越多的欧洲公司正尝试加大中国供应链本土化的投资。

除去因地缘风险的政治因素影响,欧盟商会的意见,以及欧洲企业投资的变化,更能说明中国的市场环境发生的变化。

在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看来,外资集中度的不断提高,意味着中国市场投资机会正在集中于一些特定领域,而不再具有普适性。而欧美商会对于中国各种风险的关注,意味着外资对于投资中国的决策基础正在发生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疫情导致商业旅行中断,企业决策者的实地考察和拜访合作者都面临障碍,不仅进一步增加了时间成本,也使得企业决策者缺乏对中国市场环境的实际体验,导致跨国企业纷纷转向其他较为开放的市场。

在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看来,外资进入中国目前越来越从成本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大型跨国企业需要面对全球性的竞争,中国作为全球市场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不能被忽略,企业出于竞争和市场开发的角度在保持对华投资的持续性。

政策不改失去外资

同时,外资企业也希望抓住服务业开放的机遇,进入中国市场。而不利的因素主要包括,中国各方面的产业标准、环保标准、以及劳工标准都在提升,使得外资对华投资的门槛在提高,也使得成本驱动型企业被“腾笼换鸟”。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吸引外资政策仍具有改善的空间,更需要在政策上为外资提供友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各类监管政策、产业政策需要和开放政策协同,形成统一、透明的开放政策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供应链体系的改变,目前可以说是重新布局和调整的关键时刻,很多外资企业都在围绕不同市场进行重新布局。在这个时间窗口,如果中国外资政策不有所改变,恐怕会不可逆地失去一些外资。

安邦智库(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 [email protected]

反应

 

财经新闻

连四周出逃 外资上周净卖马股2.6亿

(吉隆坡18日讯)外资连续第四周净卖马股,但抛售程度出现减缓,上周的净流出为2.598亿令吉,比前周的3.92亿令吉稍低。

MIDF研究周一公布的资金流向报告显示,外资上周每天都在净卖马股,并已经连续七个交易日都在出逃。

上周一的净卖额高达1亿440万令吉,紧随其后的周四则录得6760万令吉净流出。

“其它的交易日净卖额就分别为1720万令吉、4660万令吉和2410万令吉。”

外资主要增持的领域分别是种植(7290万令吉)、保健(6400万令吉)和产业(2900万令吉)。

至于外资抛售的领域主要为交通物流(-1亿2020万令吉)、公用(-9850万令吉)和消费产品和服务(-7920万令吉)。

与外资站对立面的本地机构,则是连续第四个星期净买马股,总额高达2亿770万令吉,它只在上周二净卖了140万令吉。

散户方面,在上周则主要净买马股,总额达到5210万令吉,并只在上周三净卖2680万令吉。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