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冠病疫苗竞赛与市场信心/符策勤

历经此次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后,人们深刻体会到烈性传染病对个人、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危害,对疫苗的企盼前所未有的强烈。

中国、美国和欧洲支持的冠病疫苗研制计划牵动人心,有的在进行中,有的已进入人体实验。

在世界各地,成千人正接受疫苗的人体接种实验,过程一般需要至少1年或1年半。

疫情肆虐,经济停摆,企业倒闭,员工大裁退等,可能带来的社会不安,很多机构正尝试加快疫苗研制与临床试验速度,疫苗的发现或许比想像中来得更快!?

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等传染病,都有着较高的致死及致残率,历史上发现传染病疫苗最短的时间,也要两年以上,甚至7至8年。

在全球化的资本经济社会,国与国之间的高度相互依赖,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

战胜疫情关键

药品疫苗是常态化疫情防控最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最终战胜疫情的关键,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医院、科研院所等各方面形成合力,加快药品疫苗研发,努力为常态化防控做好周全准备。

如果疫苗研制成功,预估在2026年,将会有300亿美元(约1290亿令吉)的世界疫苗注射市场,同时针对新冠病的血制品、制药、抗病毒等大健康行业链将大肆扩张。

要为地球上的80亿人注射疫苗,速度量产,廉价或免费注射,也是关键之事。

疫苗研发暂无领跑者

全球发力找疫苗竞赛场上,分秒必争,到目前,还没有领跑者!

然而,疫苗虽还没成功脱颖而出,利好消息却此起彼落,激起一波波的资金市场的涟漪!

截至目前,中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土耳其和新加坡已分别大事宣布,承诺投入资金研发疫苗。

在近200个冠病疫苗研制计划中,10种疫苗即将结束第二阶段测试,其中有大约4种将在两周后进入第三阶段临床试验。

希望这是量产前的最后一个阶段!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疫苗研发与实验,第一、二期临床研究的健康受试者是在18至59岁,共1120人,已全部完成实验。这还需要看第3期临床试验的结果。

目前全球有约10项疫苗研发计划,正往人体临床实验阶段前进,各国政府已着手向药厂提前下订,就是希望在第一时间能够取得疫苗。

4月底,德国美因茨的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研发的新冠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6月,CureVac公司是德国第二家被批准新冠疫苗临床试验!

为了不让国内技术外移到美国,德国政府以3亿欧元(约14亿令吉)入股CureVac生技公司。

欧成立“疫苗联盟”

美政府宣布投入超过20亿美元(约86亿令吉),支持阿斯利康以及牛津大学、莫德纳公司、强生公司、默克公司和赛诺菲公司,用于其各自开展疫苗工作。

美国一如既往地秉持“美国优先”政策,很早就单独与制药行业达成了国家协议,其中也包括国外的先进制药企业。

例如向英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研发的疫苗投资约10亿欧元(约47亿令吉),获得3亿剂疫苗的承诺;向法国制药公司赛诺菲投资3000万美元(约1.3亿令吉),获得了其冠病疫苗最大的预订权等。

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成立了“疫苗联盟”,以确保欧盟和其他国家得到足够数量的疫苗。

新加坡生物科技公司Tychan也加入了疫苗研发的行列,宣布在近期内,在23个志愿者身上进行新冠病疫苗临床测试。

世界卫生组织(WHO)首席科学家史瓦米娜森表示,年底之前可能有一两种疫苗被成功研制出来,也希望全球在今年可以至少生产数亿剂疫苗,在明年底前生产逾20亿剂。

她希望前线医疗工作者、年长者及患有其他病症者或高传染风险工作者等等优先注射疫苗。

反应

 

文教

联国:受疫情影响 2022年辍学生增至14万

(八打灵再也28日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马来西亚的边缘化或弱势群体小学生因受冠病疫情影响,辍学人数从2021年的12万1231人增加至2022年的14万520人,增幅达20%。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教育研究学院课程研究与教育政策教授哈兹里表示,冠病疫情带来的连锁反应使许多家庭陷入经济困境,为了生计而被迫搁置孩子的学业,导致他们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辍学的其他原因还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关系紧张以及缺乏教育支持等。”

据英文媒体《星报》报道,疫情期间,许多贫困家庭的特殊学生因缺乏线上学习设备,最终也无法继续学业。

哈兹里认为,要防止学生中途辍学,必须深入分析辍学率上升的原因。他指出,尽管政府制定了多项减少辍学的政策,但由于资金不足或监管不力,这些政策未能有效实施。

UCSI大学社会科学与文科教育系主任助理教授扎伊达指出,大部分无法上学的儿童来自边缘化和弱势群体,包括原住民、郊区儿童、难民和无证件儿童。她认为,家长缺乏基本教育认知,导致子女失去入学机会。

她强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为相关群体提供经济援助、改善郊区基础设施、提高教育意识,并实施包容性教育政策,从而为儿童创造更有利、更可持续的学习环境。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