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出席531场股东大会创新高 MSWG去年硕果累累/前线把关

2023年12月29日,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平静结束了这一年的交易,基准指数收盘下跌至1454.66点,而去年开盘首日为1488.54点。

过去一整年,富时大马综合指数的表现受到持续抛售压力的影响,同时美国多次加息导致资金大量外流。

尽管本地股市疲软,但整体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继续强劲,有32宗新上市,筹集35.5亿令吉;而2022年有35宗IPO,筹集32.7亿令吉。

虚拟平台占69%

与此同时,2023年对于MSWG来说是创纪录的一年,我们出席了531场股东大会,创下历史新高,较2022年的457场股东大会显着增加16.2%。在531场会议中,424场是年度股东大会,另外105场为股东特大,2场为法院召集的会议。 

虚拟平台仍然是上市公司召开会议的首选,约有366场会议(69%)以虚拟方式举行。与此同时,实体会议和混合会议分别占参加会议总数的162场(30.5%)和3场(0.5%)。 

随着冠病大流行消退,与2022年相比,我们看到更多的实体会议举行。MSWG仍然倾向于混合式年度股东大会,不然,则倾向于实体年度股东大会。

对于年度股东大会,MSWG企业代表在及时性、注册流程、主席行为、问答环节、董事出席情况、投票表决流程等方面评估上市公司召开会议的情况。 

我们的记录显示,21家上市企业(主要是大资本公司)在年度股东大会上的得分达到90%及以上。

与此同时,有103家公司的年度股东大会得分在80%至89%之间。 

关于董事部中女性董事的比例,MSWG发现129家上市公司(占其监控组合的30.4%)的董事部中女性比例达到或超过33%。

成功机构(BJCORP)是唯一一家拥有全部女性董事的上市公司。

排名第二的是InNature(INNATURE),80%的董事是女性。 

会议的一些观察:

问答环节须改善

MSWG在股东大会上常遇到的问题之一与问答环节的进行有关。有些公司尽管在会议前就收到了我们的问题,但还是跳过了在会议上回答。相反的,他们解释说,他们将在会议结束后私下回答MSWG的问题。这违反了股东大会的目标,因为会议后处理的问题或疑虑不会记录在会议记录中。 

会议纪录提要是股东可以用来对董事部和管理层进行制衡的记录。它们作为法律文件,为管理层和董事部提供了对股东和监管机构的责任感,因为正确记录会议提要是公司监管的一项关键要求。

至于虚拟会议,一些上市公司在屏幕上对股东问题的回答仅几秒钟,股东几乎没有时间阅读和消化答案。 这不利于股东和董事部、管理层之间有效、有成效的对话。

股东太关心礼物

有关礼品、优惠券或信用充值的问题很容易成为股东在股东大会期间最喜欢发问的问题。拥有大量股东的上市公司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来回答此类问题。

同样的,一些小股东更关心礼物,尽管他们投资的公司正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我们鼓励股东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因为年度股东大会是一年一次的活动。 

企业监管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观察到上市公司的一些有趣发展。一家上市公司被发现经常签订新的收购协议,并以可退还押金的形式支付一半以上的收购对价。然而,它随后中止并终止了交易。 

由于存款没有存入托管账户,因此它收回时面临困难,决定采取法律行动追回上述款项。如果无法收回存款,公司必须减值金额以真实反映其资产负债表的状况。 

与此同时,其外部审计师对公司早前进行的多项合资和收购提出了专业怀疑。审计师还对正在进行的收回已支付押金的诉讼感到担忧。  MSWG在2023年提出的另一个公司监管问题涉及在两名长期任职的独立非执行董事退休后,任命两名新的独立董事。 

在回应MSWG有关新任同姓董事与退休董事之间关系的询问时,公司确认新董事分别是两位最近退休的长期任职独立非执行董事的近亲家庭成员。 

家族成员替代董事

董事部强调,确认两位董事均独立于管理层,不存在任何可能干扰其独立判断以及诚实行事,并将符合公司的最佳利益。

独立董事任期届满后,由家族成员替代的情况屡见不鲜,出现了“独立性可以继承”的情况。虽然这样的任命并不完全违反监管要求,但可能会让我们对董事做出客观判断的能力产生严重怀疑。 

在上述情况下当选的独立董事很可能对控股股东或提名的董事产生忠诚感,从而可能破害其“思想独立性”。

简而言之,2023年对于MSWG来说是硕果累累的一年,因为我们关注的公司越来越多。我们的团队期待继续通过少数股东维权主义倡导公司治理。 

MSWG重点观察股东大会:

绍迪集团(SAUDEE)(股东大会)

简报:在2023年,绍迪集团的收入为9558万令吉,比2022财年减少130万令吉,下降的原因是食品服务需求放缓及贸易产品没有贡献。

未来,预计销售和促销成本将会降低,因为该公司将于2023年从直销零售模式完全转变为分销模式。基于没债务状态和持续的产能扩张,集团对前景保持乐观。

提问:年报第16页写道:“此外,随着集团在2023年从直销零售模式完全转变为分销模式,集团预计销售和促销成本将继续降低。” 请问:

1. 在改变成分销模式的背景下,公司计划如何推动收入增长?

2. 请提供直销模式与分销模式的绩效对比分析。

KESM科技(KESM)(股东大会)

简报:详见问题。该集团2023年净亏损310万令吉,而上一年的净利润为170万令吉,主要是由于财务成本和其他费用增加,而其他收入较上一年减少10%。

提问:该集团的收入下降了7%,从去年的2.467亿令吉降至截至2023年7月31日财政年度的2.283亿令吉。这主要是由于电子制造服务(EMS)收入减少,以及老化和测试服务量减少。(年报第5页)

2023财政年至今,马六甲工厂的利用率是多少?

Trive产业(TRIVE)(股东大会)

简报:该集团的营业额小幅下降5.7%至914万令吉(2022财年:969万令吉),主要是由于太阳能电池板及相关产品贸易的销售额下降。太阳能部门是最大的营业额贡献者,约占集团总营业额的78.6%。 

该集团在2023年录得净亏损1891万令吉,而2022年净利润为1431万令吉,这要源于Persoft大厦入住率较低导致商誉减值达252万令吉。

它也为其登嘉楼开发项目的房地产开发成本减值1596万令吉。

提问:太阳能部门: 

1. 截至2023年7月31日财政年,太阳能部门贡献了最大的营业额,约占78.6%(年报第9页)。

该集团的目标是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广泛的产品以及探索新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以在可持续再生能源的转变来发展该部门(年报第13页)。

集团计划在2024财年涉及哪些新的永续解决方案?

2.太阳能部门的收入减少至719万令吉(2022年:772万令吉),主要是由于太阳能电池板及相关产品贸易的销售额下降 (年报第9页)。

鉴于集团的太阳能部门只有一名来自新加坡的客户,该客户对集团收入的贡献为100%(年报第134页,注34),集团在扩大客户基础方面有何计划?

广宇工业(PIE)(股东特大)

简报:PIE持股99.99%的子公司广宇电子(泰国)有限公司 (PIT)已与广宇工业机构 (PIIC) 签订认购协议,以每股50泰铢的价格发行和配发409万股新普通股,总计2714万令吉。

所得将用于扩大PIT的制造设施和生产能力。认购股份后,PIE在PIT中的持股比例将从99.99%,减少至55%。

免责声明

● 小股东权益监管机构持有文中提及公司少数股额。

● 本栏简报与内容版权属小股东权益监管机构,所表达的意见是采自大众媒体。

● 我们将尽力确保所发布的资讯准确及最新,但不担保信息和意见的精确和完整。

● 内含资讯和意见仅供参考,并非买卖建议,或认购相关证券、投资或其他金融工具的认购邀约。

更多详情可查询: www.mswg.org.my  

欢迎回馈意见:[email protected]

反应

 

国际财经

香港IPO复苏之际 地产大亨重现基石投资者名单

(香港21日讯)时隔数年,地产大亨为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提供支持的一幕重新出现,这有可能推动这个市场刚刚萌芽的复苏。

彭博报道,在快递巨头顺丰控股于本周启动的7.93亿美元(约35.4已令吉)香港上市交易中,亿万富翁黄志祥的信和置业,是最大的基石投资者之一。

10家承诺购买股票以换取分配保障的公司,还包括新世界发展主席郑家纯家族支持的一个投资平台。

过去,试图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经常寻求当地房地产大亨的支持——在这座由房地产奠定财富基础的城市中,这些大亨被视为精明的投资者。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有企业开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种现象有所减少。

根据彭博汇总的数据,自2022年初以来,香港亿万富豪就从当地重大上市交易的基石投资者名单上销声匿迹了。

“地产大亨参与像这样的交易,表明他们决心守着香港、参与中国经济,对中长期前景有信心,”华兴证券股票业务主管安迪·梅纳德周三接受电话采访称。

“这是投下的一张信任票。”

彭博汇编的数据显示,在2023年陷入沉寂之后,香港上市交易最近几个月有所增加,今年以来的融资规模增长92%至91亿美元(约406.8亿了)。

如果价格定在推介区间的顶端,顺丰这次发售的规模可能是香港今年的第二名。

香港开发商信和置业在顺丰上市交易中投资2500万美元(约1.11亿令吉),郑家纯家族支持的投资平台投资2000万美元(约8940万令吉)。

橡树资本、摩根史丹利、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和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凯基亚洲投资策略主管温凯尼称,这些大亨可能是被顺丰诱人的估值所吸引。顺丰港股的推介价格较其A股折价最多可达29%。

信和置业和郑氏家族控股公司的代表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