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创意集资的兄弟们/万年船

上星期谈了TRIVE产业(TRIVE)的集资手法,万年船一时兴起,搜寻一下大马交易所网站,发现原来这个先整合后集资的方式,在去年已经兴起。

这种先把股票整合起来(股额变少),之后再进行新股配售,增增减减,对原有股东价值本来是没什么大影响,但是,如果股东不愿参与它的募资配售,在价值上那将造成很大的破坏。

举例来说,如果TRIVE产业的股东在25变1之后,对公司失望透了,不参与其附加股建议,那么,每2500股(我们假设整合前股价是1.5仙)将变成100股,股价是37.5仙。那么,如参与附加股计划呢?

按照附加股售价11仙的算法,股东将获得认购600股(售价11仙)及350股免费凭单,其投资成本变成(100x0.375令吉+600x0.11令吉)/7 = 每股14.8令吉,比之前的成本价低了超过50%;再加上凭单,成本将更廉宜。

整合后跌到惨不忍睹

问题是那些之前在股价几仙的时候买入的股东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在股票整合之后,已经元气大伤,几乎不堪回首,还要再给这种公司“骗多一次”吗?几年后又来跌到惨不忍睹怎么办?

这个伤脑筋的问题,万年船答不到您,只有您自己清楚:当初为什么要买这只股票?

既然说开了,我们不妨看看近期做出这种企业活动的公司有几家:

●NETX控股 (NETX):

2020年9月23日股票整合25变1

2020年10月1日进行2配6附加股(每股售价13仙)送3凭单

●MLABS系统(MLAB):

2020年11月3日股票整合10变1

2020年11月12日进行2配12附加股(每股售价9仙)送7凭单

●DGB亚洲(DGB):

2020年11月23日股票整合10变1

2020年12月21日进1配6附加股(每股售价12仙)送3凭单

●TRIVE 产业(TRIVE):

2020年12月22日股票整合25变1;

2021年1月20日进2配12附加股(每股售价11仙)送7凭单

平均每个月都有一家创业板的公司遭到“洗礼”,而不晓得是否我太敏感,冥冥之中这些公司似乎有些关连,大家得空不妨做做功课。

ICON岸外始作俑者

不过话说回来,笔者所记得的这类型的最早建议,发生在2020年头,那是ICON岸外(ICON)的削资重组计划:公司在1月22日进行50变1股票大整合,同一天也进行1配100附加股(每股售价0.105令吉)送25凭单,这不像上述4家公司那样先整合,过几个星期再进行附加股除权。

或许“天下文章一大抄”,在ICON岸外的空前建议以后,投资银行顾问就地取材,拾人牙慧,将它修改成眼前这些小公司的创意集资。

免责声明

本栏纯属学术上或经验上建议,读者若有兴趣投资,应该自行深入研究或询问股票经纪才决定,盈亏自负。我们鼓励通过正确的投资方式创造财富。作者言论不代表《南洋商报》立场。

反应

 

名家专栏

先整合后集资的创意/万年船

万年船对于股票整合向来没什么好感,整合以后,一些散股“消失”了,一些股价从几仙变成几十仙,但是基本因素没有改善,又重新开始股价下跌的漫漫长路。

而且,此举还要付给投资银行顾问一笔咨询费,所以,不管公司基于什么理由出此下策,受到最大伤害的始终是小股东。

不过,近来投资银行又搞一些新意,就是先整合公司股票,然后再推出附加股来集资,倒是让小股东感到迷惑,不明白公司用意何在。

举例来说,周三除权的TRIVE产业(TRIVE),目前正要进行每2股配12附加股(每股售价11仙),认购12附加股则送7张凭单。可是,一个月前,公司已经进行了25变1的股票整合,让长期股东元气大伤。

翻开历史,这家公司前身叫ETI科技(ETITECH),是家科技公司,在2006年上市。

上市之后公司表现不错,在2007年(1送1)和2009年(2送1)还派过两次红股,之后给业绩开始出现问题,公司也在2013年掉入了受困公司(PN1)行列,股价因此大跌,公司大股东也纷纷“跳车”。

公司之后重组(很幸运,没有削资),迎来新大股东和新业务(产业发展),(2015年)也改名为TRIVE产业。这之后股价稍有起色,公司还在2017年进行2送1凭单和6送1红股。

不过,从2018年到2020年,公司又开始面对营运的问题,一连串的取消合约,股价再次一泻千里,有一段时间只在最低价格0.5仙至1仙之后徘徊,甚至连私下配售的股票也只能定在0.5仙!(注:公司2020年5-6月进行了两次私下配售,第一次是1亿股,每股0.5仙,第二次3.05亿股,每股0.82仙)。

募资计划煞费心机

到了2020年10月,公司突然来大转变,宣布股票25变1大整合,把37.6亿股整合成为1.52亿股,然后才进行上述的附加股。

以建议时的股价2.5仙,整合后是62.5仙,之后再配以附加股(建议时估计发售价是7仙,最后在2021年1月6日决定为11仙)和免费凭单,让股东们经历了股票大缩水和重新膨胀的过程——这大概是投资顾问的创意吧。

按照这个建议来对比传统的附加股(没有经过整合),那其实是个大约25母股配6附加股的建议(发售价大约是1.1仙),但是这将继续扩大公司股额(成为47亿股,股价大约是1.1仙),不管是从公司营业额(大约500万令吉)还是盈利来衡量,都是过于庞大,根本吸引不到投资者。

既然如此,不如先向股东们“割肉”,把它整合成一家1.52亿股的公司,再发附加股,使股额成为10.6亿股,不致于过度庞大,也许能够吸引到一些见猎心喜的新投资者参与。

把一个简单的募资计划煞费心机如此包装,公司如意算盘是否可以打得响?我们且静观其变。

免责声明

本栏纯属学术上或经验上建议,读者若有兴趣投资,应该自行深入研究或询问股票经纪才决定,盈亏自负。我们鼓励通过正确的投资方式创造财富。作者言论不代表《南洋商报》立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