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地摊和色情经济行得通/浑水

我没留意太多中国的国策问题,略略留意过最近李克强提倡地摊经济,然后又因政治理由低调撤回。隔了一阵,好像四川又说自己要开放色情行业。很有趣,妙得很。

有一个有名故事,大意如下:奥地利经济学派老祖宗米尔斯,没看过苏联的经济数字或做任何考察,但他单凭奥地利学派的原则做演绎式推论,如同福尔摩斯,坐在办公室凭观察和有限表证,推敲出共产主义反人性和经济假象的结论,为后人称道。

懒人看中国经济也当有此觉悟,说真的经济数字什么都不可靠。精选有用材料推敲,像史学家的推论方式比把玩数据和统计模式更精准。

以常识经济学原则去推论,更细致更细分的经济生产单位,是可以推动到大经济,把效率极大化发挥,地摊经济就是这类模式。

大企业和大公司要求的是管理和管治,当中必有内耗,地摊经济却省掉这问题。中国厂单不够,小型地摊经济如果做起上来,可消化部份产能;地区性地摊经济有内在生态规则,街坊之间的口耳相传比广告行销更有效率。

不计引入外资商业模式,任何发展中经济体都是依赖本土小经济单位做起的部份,然后经历行业重组、整合才变成支撑社区的行业。做地摊可消化生产线上游产能,又出到货。既可养活自己,给市民的人生和事业规划多条路。

色情经济也一样,每个社区都不能否认这类“黄色”经济圈存在,那是来自人性根本需求。把地下经济地上化,行业合法化,绝对帮到经济产量,只是社会能否承担道德问题、有伤风化等成本。

3大问题碍路

地摊经济无问题,但提倡地摊经济却是问题,尤其是政治问题。

第一个当然是格调问题。泱泱大国讲搞地摊成何体统,由领导人提倡走回头路难免令外人有感中国经济中干,才出此下策。

第二是牵动既得利益。财团和企业跟地摊经济多少有竞争关系,这点不必多说,大商户跟小商户的特殊互动关系也可见于香港。除政府外,提倡加大行业入场门槛和加强行业监管往往是现有玩家,那是因不想太多竞争对手出现。

最重要是秩序的改变和新既得利益者的成立,搞地摊经济一定涉及黑社会,城管又有特殊利益,如这些人勾结起来控制某些社会资源,自然又是另一个政治权力分布问题。

来源:《苹果日报》

免责声明:《南洋商报》获浑水授权转载此文。

作者意见不代表本报立场。

反应

 

国际财经

白领最佳职场退路 中国年轻人蜂拥考导游证

(北京14日讯)看到白领饭碗朝不保夕,而国内旅游热潮有望带来稳定的收入,考导游资格证的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据文旅部下属报纸《中国旅游报》,今年约有32万中国人报名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比2023年增长45%,多个省份的报名人数均创下历史新高。高学历、外语类考生不断增加。

在中国经济放缓、工作难言稳定的背景下,导游成了越来越受欢迎的职业退路。

科技和金融行业的大规模裁员导致白领求职人数激增,而千万名大学毕业生要竞争变少了的入门级职位。

青年失业率高达17%

在中国青年失业率徘徊在17%左右的环境里,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越来越难,哪怕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也一样,这导致许多人只能先找个兼职或零工,或者从事昔日看不上的蓝领工作。

中国市场广告营销解决方案服务商“华凯营销”创始人苏布拉马尼亚·巴特表示,虽然导游历来被视为临时性或季节性工作,但疫情后的行业复苏改变了这种看法。

“华凯营销”是提供旅行数据分析的数字营销和研究公司。

过去一年,中国国内旅游活动强劲复苏,许多人选择了更便宜的短途游、跟风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新体验。

虽然人均旅游支出仍然低迷,但导游是一种快速、可行的从游客身上赚钱的方法,尤其是在热门旅游目的地,因为只要通过资格考试就行了。

外国游客也在回流,只是速度较慢。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对38个国家实施了免签政策。

2024年1-9月,中国入境游客数量同比增长了近80%,但仍低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一天可赚约375令吉

给外国旅行团——特别是说英语的旅行团——做导游的收入,通常高于给本国游客做导游,这促使更多外语专业的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考试。

苏布拉马尼亚·巴特表示,旺季里导游通常一天可以赚五六百元(约312至375令吉)。

他说,英语导游每天最高可以赚到1000元(约625令吉),精通德语或意大利语的导游收入还能更高。

这使得当导游在中国成了一个“有钱途”的选择——毕竟企业招聘月薪也不过是1万元人民币(约6250令吉)左右。

不光是导游证,中国大学生常常还会考取教师、会计、翻译等各种资格证书来丰富自己的简历,拓宽自己的可能职业道路。而且因为害怕失业,越来越多的中国中年人现在也在寻求考取各种证书。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