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地缘政治变幻 谁将是亚洲新小龙?/奕帆丰顺

“亚洲四小龙”是指四个高速发展的发达经济体,即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

从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四大经济体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由低收入水平,跃升到高收入经济体。

亚洲四小龙的演变,可概括为三大阶段:出口导向型工业化(1970年代至1980年代)、向高附加值工业升级(1980年代至1990年代)、金融和服务业发展(1990年代至今)。

多年来有何变化?

过去几年的地缘政治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亚洲格局。中美之间的博弈,带给亚洲各国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机遇。

虽然难以预测确切的受益者,但东南亚国家或将从投资和贸易愈发多元化趋势中受益。因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有利的商业环境,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成为制造和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出的选择目标。

中美之间持续的贸易战,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趋势,原因是企业有意降低风险,以及建立更多元化是生产基地。印度亦将自己定位为替代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因此,有可能受益于“中国加一”战略。

此外,中美地缘政治变化给诸多国家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紧张局势加剧、贸易中断,和地缘政治博弈,均可能对全球稳定和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成龙”5大条件

近年来, “亚洲新四小龙”的定义愈发受关注。

“亚洲新四小龙”是指有显着经济增长和发展潜力的亚洲经济体。虽然目前并未出现广受认可的“亚洲新四小龙”名单,但可以退一步思考,哪些是成为“亚洲新四小龙”的关键标准。

我们认为的一些关键标准

(1)中美地缘政治变化的受益者。

(2)未来几十年经济可持续增长(经济增长不一定高)。

(3)世界级企业/世界级品牌。

(4)科技领先。

(5)政府政策具支持性和连贯性。

根据标准,我们筛选出的“亚洲新四小龙”,包括日本、韩国和新加坡。

日本:工业基础强大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崩溃和中国崛起以来,日本在过去的两、三十年里,失去了经济强国的地位。尽管日本经济增长乏力,但在过去三十年中,日本经常账户仍然能够保持顺差。

过去二十年来,日本一直在实施经济改革,以刺激经济增长并提高竞争力。这些改革包括放松规制、改进公司监管,以及吸引外国投资,令企业盈利能力(盈利和净利)和现金流得以稳步改善。

日本拥有受过高等教育、技术熟练的劳动力,在科技创新方面亦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以其先进的制造能力而闻名。

日本强大的工业基础,亦在汽车制造、电子、机械、精密仪器等领域创造了众多世界级知名品牌。 这些行业在全球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并为日本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虽然日本面临人口减少,和来自亚洲其他经济体的竞争等挑战,但其高超科技、熟练的劳动力、强大的工业基础、经济改革和区域一体化等优势,将推助其成为“亚洲新小龙”,并重获经济强国的地位。

韩国:科技创新闻名

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末由经济管理不善和企业债务高额所引发的严重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已强劲复苏。

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仍保持着经常账户顺差和强劲的经济增长。

韩国以高超科技和创新而闻名,这得益于受过高等教育和技术熟练的劳动力。因当地政府多年来积极推动研发,韩国得以培育出三星、LG、海力士等世界级企业。

科技和半导体行业对韩国经济十分重要,凭三星和海力士就已占据韩国股市指数权重近25%。

鉴于半导体周期可能在未来1至2个季度见底,韩国出口将出现反弹,并提振当地经济增长。

尽管韩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地缘政治威胁等挑战,但其强大的经济基础、科技发展和支持性的政府政策,足以使其成为“亚洲新小龙”。

新加坡:重要金融中心

新加坡与香港、韩国和台湾一同被称为最初的“亚洲四小龙”。尽管新加坡在经济方面已取得重大成就,但仍有可能持续增长,并在未来成为“亚洲新小龙”。

继纽约、伦敦、日本和香港之后,新加坡发展成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而这得益于政府积极吸引外资、促进自由贸易、提供稳定的营商环境、投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等政策。

新加坡金融业近年来亦受益于中美地缘政治变化。

新加坡能否继续保持“亚洲新小龙”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多元化经济,以及在金融业的领先地位。

虽然新加坡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土地资源有限,以及对国际贸易高度依赖(为此将受到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不利影响)等挑战,但因当地政府实施积极政策,我们认为新加坡能够维持其“亚洲四小龙”的地位。

视频推荐:

反应

 

大数据

最新报告:港新之争 香港输了……

综合整理|郑美励 图|互联网

虽然说市场很大,但对于同样位处于亚洲的两个金融及商业城市——香港和新加坡,竞争一直未曾停止,比较也一直存在。

今年以来,“港新之争”在舆论上更趋于白热化。

香港与新加坡之间,虽然说一个是特区政府,另一个是花园城市型国家,但两个城市均为“亚洲四小龙”成员、购物天堂,华人世界,文化多元包容、面积小、金融发达、法律健全、政治稳定、政府高效廉洁、营商环境自由开放、高素质人才恒河沙数、资源少却是世界最重要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因为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两地管理者也相互以对方为镜鉴,而在大众内心之中也存在着深深的“瑜亮情结”。

疫情受益国家

疫情之前,两国在金融、商业、办展览、人才争夺、市场集资、外资企业各方面的竞争相当激烈,疫情爆发后,香港采取更严格的防疫及检疫隔离安排后,舆论开始出现“香港在新港之争落下风”的说法,形容新加坡成为了又一个疫情受益国家,而香港的地位日渐衰落。

甚至有观点认为,香港不仅已经输给了新加坡,未来还会输给深圳等城市,这是因为香港经济不平衡,比如,香港的制造业非常弱小,理工教育逐年退步,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航运中心地位下滑等等。

新加坡前外长及前卫生部长杨荣文接受香港传媒访问时更表示,疫情及《港区国安法》实施,致部分香港资金、企业及人才外流,新加坡未来5年至10年将会受惠。但长远而言,香港有中国做后盾,“香港虽然不再是过去的那个国际城市,但她将会是中国的国际城市”。

 

1/金融中心指数排名/
香港下跌 新加坡升

由伦敦金融城的智库Z/Yen和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编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最新数字显示,美国纽约稳居第一,英国伦敦续排第二,香港则由上次调查的第3名下跌至第4名,新加坡则连升3级,超越香港排名第3。

除了香港政府针对上述排名发新闻稿回应,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也在自己的网志列出多项经济数据,尝试解释香港比新加坡更有优势并指香港凭着“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机遇是大于挑战。他也强调“香港一直在竞争中发展与成长,毋须妄自菲薄,也不用回避不足,只须实事求是、针对性地制定有效对策”,进一步提升香港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例如:
    ●香港在金融业的经济贡献在2020年达760亿美元(约3602亿令吉),规模是新加坡的1.5倍;
    ●2021年底港股市值超过42兆港元(约25兆令吉)、共有2500多家上市公司,比新加坡高出7倍及2.7倍;
    ●2021年港股成交量为41兆(约24兆令吉),为历年新高,比新加坡高出超过20倍。
    ●香港是亚洲区内最具规模安排国际债券及内地离岸债券发行的中心,占区内发行额的34%,规模比新加坡多6倍;
    ●在香港的私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达1800亿美元(8530亿令吉),比新加坡高4倍。

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地位是否真的动摇还真是说不准,因为在股票、债券、外汇、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各个方面,香港金融业仍强于新加坡。

2/人才/
新措施抢精英

疫下香港防疫从严,过去1年不时传出有外资及驻港金融专才离港,改往新加坡等复常步伐较快的国家。

新上任的香港特首李家超前阵子在公布上任后首施政报告指香港于过去两年流失约14万本地劳动人口,因此推出多项措施“抢人才、抢企业”,进一步优化上市架构及就巩固香港作为资产及风险管理中心及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例如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取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2年、优化“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放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逗留期限由1年延至2年。

新加坡则是在早在8月底就宣布推出新工作签证“海外网络和专业签证”(Overseas Networks and Expertise Pass,简称ONE Pass)。

3/外汇交易市场/
扩大占有率

国际结算银行的调查每3年进行一次,每次均以当年4月的成交数据编制,以交易额计算的结果显示,香港不升反跌,市占率由7.6%降至7.1%,排名下跌至全球第4大的外汇市场(市占率由7.6%降至7.1%)。新加坡此次排名第3,市占率增1.7个百分点至9.4%。新加坡政府于2019年通过提供优惠措施及基建设施,以争取扩大外汇交市场占有率,成效显著。

不过,香港依旧是第3大的场外利率衍生工具市场及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排名与2019年相同,但增幅大减。香港金融管理局认为,排名再次确认香港作为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4/国际活动/     
日本东京最多

尽管国际活动陆续在香港登场,但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查阅全球最大的会议展览活动信息平台10times网站发现,截至今年底,展览业一度蓬勃的香港,只有235项展览活动,在区内城市排名第8,而新加坡以645项展览活动居东南亚和东亚16国众多城市中的第2位,展览活动最多的是日本东京,有892项。

5/跨国公司/    
推动优惠政策

跨国公司开拓亚太市场时,常常在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设立分支机构,比如地区总部或者地区办事处。香港投资推广署及政府统计处共同进行的《2021年有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驻港公司按年统计调查》显示2021年香港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457家,地区办事处2483家,总计3940家。根据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的数据,2021年跨国公司在新加坡的此类分支机构约为7000家。

数量3.5倍

另,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前300的公司中,除去亚洲企业,有100家在亚太地区设立了区域总部。其中46家选择了新加坡,29家选择了香港。而且,在香港设置亚太总部的跨国公司具有鲜明的行业属性。在香港的29家中,有18家是金融类公司,占比62%。这些公司看重的是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如果扣除金融类公司,这些大公司选择新加坡的数量是香港的3.5倍。

新加坡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地,不仅是市场自然发展的结果,同时更有政府大力推动的因素,制定一系列鼓励地区总部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大推动了在新加坡设置区域总部的可能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