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食生活成本飙高根源?/李荣昌
我国经济部长拉菲兹最近提出了关于“外食”的观点,即指责大马国民因过于依赖外食,而导致生活费用不够用。
他还指出,考虑到大马的通货膨胀率仅为2%,大马国民应该能够舒适地生活,而不会受到通货膨胀带来的生活成本压力。他认为,国民过度依赖外食,是问题的根本原因。
首先,关于2%的通货膨胀率,作者早前的评论已经指出,大马的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核心通货膨胀率下降,而不是食品价格下降导致的。
接下来,我们需要探讨一下大马国民是否真的过于依赖外食,外食是否主要导致生活成本上升,以及外食是否与经济问题相关。本文将深入探讨上述问题。
根据2022年德国数据公司Statista的调查显示,我国有关外食频率的数据如下:至少一天一次外食占19%,一周数次占43%,一周一次占16%,一月数次占15%,偶尔外食占6%,从未外食占2%。
而平均一餐外食消费方面,少于15令吉的占24%,15至30令吉的占47%,31至45令吉的占15%,46至60令吉的占8%,61至75令吉的占2%,超过75令吉的占4%。

双薪家庭普及
尽管这些数据未考虑城市和乡间外食频率和消费的差异与因素,但总体来说,如经济部长拉菲兹所言,大马国民似乎普遍依赖外食,毕竟外食频率一天至少一次与一周数次已占总体的62%。
而一餐平均外食消费,也以超过15令吉占大多数即76%。
至于为何大马的外食率偏高,主要原因是双薪家庭普及化。
根据2022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男性劳动参与率为82.5%,而女性劳动参与率为55.6%,这表明大马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属于双薪家庭。
双薪家庭导致对外食的需求较高,进而推动了外食价格持续上涨的趋势。
原食物价格虽然会随着季节或天气因素而波动幅度大,但原食材价格基本价格较弹性,随着因供应问题造成的短缺得到改善,都会调整至短缺前的水平。
外餐价格只涨不跌
反观附加值后的食品即外餐却不同,随着原食材价格回软,往往外餐食品价格不会因原食材价格回软而下降,而是持续上涨,从而提高了上班族的生活成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依赖外食并不是问题,它是经济专业化的表现。当职业人士将时间和精力专注于高产出、高收入的工作时,能更高效地提升产能和收入。
经济专业化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个体的分工和专注于特定领域,人们通过技术熟练度的提高,实现了生产力的大幅增长。
在非经济专业化的社会中,个人需要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这限制了专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因为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习生存技能。
体现经济专业化
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专业化,使得每个人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特长,从而推动了社会的整体发展。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相互合作,形成了复杂的经济生态系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因此,依赖外食以及其他经济专业化的现象,不应被简单视作问题,而应该认识到它们是现代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产物,为经济发展的体现。
总的来说,外食本身并非经济问题,而是现代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的体现。事实上,高度依赖外食,能够推动马来西亚餐饮业的发展。
政府无需刻意实施限制外食的政策或措施,更不应归咎于国民过度依赖外食而导致生活成本增加的压力。
相反,政府应该审慎反思为何生活成本承担的压力越来越沉重,以及重新审视大马的食物补贴与食物生产政策存在的问题。
视频推荐 :
美国消费者信心续跌 通胀预期飞升30年高点
(密歇根12日讯)围绕关税的担忧持续发酵之际,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近三年低点,而短期和长期通胀预期飙升至数十年高点。
密歇根大学4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下滑6.2点至50.8,为2022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经济学家预测中值为53.8。
密歇根大学的调查于3月25日至4月8日之间进行,当时特朗普尚未宣布对数十个美国贸易伙伴的关税暂缓90天执行。
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消费者对未来五到十年通胀率的预期为4.4%这一1991年来的最高水平,高于上个月4.1%的预期。对未来一年通胀率的预期为6.7%,创198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3月调查中对未来一年通胀率的预期为5%。
密歇根大学表示,约三分之二的消费者在接受调查时主动提及了关税。自1月底以来,消费者信心指数已下降近21点。
“过去几个月里,消费者对失业的预期明显恶化。不过如果消费者认为自己不会受到裁员或收入减少的影响,支出未必会立即下降,”调查负责人乔安娜许(译音)在声明中表示,“但令人担忧的是,现在消费者已开始担心自身会受到影响。”
调查显示预期未来一年失业率上升的消费者比例升至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此外,受访者认为未来五年内失业的可能性达到2020年7月以来最高。收入预期也恶化。
在特朗普周三宣布暂缓执行部分关税之前,美国消费者高度担忧全面关税对价格的影响。他们还担心提高关税对劳动力市场和整体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