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红包钱怎么存?/萧伊妗
小丽是一位新手妈妈,她没有投资经验,听说银行有专为小孩开设的银行户口。由于小孩在出世时累积不少红包钱,再加上靠近农历新年一定会积攒不少压岁钱,小丽想为宝宝开设一个专属户口为她准备未来所需的教育费,也为短期的需要做预算。
小丽开始在各大银行做比较,希望可以找出哪间银行提供较高的储蓄利息。然而,让她意外的是每间银行的销售几乎都在推销储蓄保险。原因都在说小孩的定存利息很低,储蓄保险相对更加吸引人。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小丽比较这些与银行合作的保险公司的储蓄保险配套,不外乎都是每年储蓄,下一年开始领钱。
假设每一年存1万,第二年即可有千多令吉的保证现金红利,在20年满期后,还可以有额外的红利。
小丽感到非常心动,因为单单第一年如果存了一万就有千多现金可以拿,感觉就是比定存还要高啊!存1万拿千多元,一年后就有超过10%的回酬呢!
本来小丽想马上下单,但负责任的销售员又补上一句:如果在保单生效期间要退保,将有不同程度的罚款,所以不能全额退款。小丽觉得不划算,因为未来短期内几时需要钱都说不准,自己的存款拿出来还要被罚款,小丽马上打退堂鼓。
有很多人在小孩出世时就为他们买储蓄保险,但是当小孩在18岁即将上大学时,才发现储蓄保险还未到期,提早退保又会损失红利,最后储蓄保险满期只能给下一个小孩用,或者当小孩的买房或者创业基金,已经不是当年购买的目的了。
再者,也有人发现储蓄保险满期的回酬堪比定存利率,其实也无法抗通膨多少。尤其是选择每年拿现金红利和最短期的保单期限,回酬可能还比定存还低。
根据经验,存40年以上的储蓄保单年利率回报可能在4-5%之间。

小孩的红包钱虽是小数目,但若好好规划,也能成为一笔可观的教育基金。(取自pexels)
储蓄保险是保本工具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储蓄保单的好处,首先我们要摈弃它是投资工具的想法。
对我而言,储蓄保单更像是保值的理财工具,当你有很多风险投资时,它起到了一个在投资分配中一个保本的工具。
它可以是帮助一些不能自主储蓄的人,逼着他们持续先存后花。所以,我看到一些顾客即使没有任何投资,在晚年时,幸好因为各种储蓄保单即将到期,也有额外的退休基金,可以规划旅行或者为家里需要的成员减轻经济压力。
然而,以小丽妈妈这样的情况,教育基金是她的储蓄目标。她没有任何投资,也担心自己近期需要用到钱,又担心自己不能控制而把孩子的钱不小心花掉,也想要有点利息回酬的,超过20年才满期的储蓄保险可能就不太适合她了。
首先,小丽必须定下一个储蓄目标,假设小丽的目标是在18年后拥有10万给小孩当教育基金,她现在有3万的红包钱。
她可以保留1万当紧急基金,并把这笔钱存在定期或者货币市场基金。由于后者是以每日算利息,所以更多人觉得符合短期储蓄的意义,因为不会因为提早提款而损失利息。
根据小丽风险评估测试,她是属于保守形的投资者,对于投资回酬起伏过大会感到压力,所以我建议她先开始趋向保守的投资基金,目标是每年的5%回酬。之后第二年再转向更高的风险的投资。

SSPN回酬或更高
如果家长是有在马来西亚缴税的公民,全国教育储蓄计划(SSPN)也可以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利息看起来偏低,但是胜在保本和有灵活性。
如果爸爸妈妈的缴税率是21%。即可当下省税1680令吉。那么SSPN的真正回酬是24.5%。但是很多人没有好好利用这省下来的税,其实可以把这笔省下来的钱继续投资在债券基金或者股票,再补上一些钱就能达成目标。
还要提醒家长们,既然是为宝宝存钱,那么最好是与宝宝开联名投资户口,以提醒这些钱都不能随便动用。
小孩的红包钱虽是小数目,但若好好规划,也能成为一笔可观的教育基金。合理规划能有效累积资金,为孩子未来教育提供更稳固的保障。
最后,祝各位蛇年吉祥,万事如意!
拿铁效应vs先买后付vs订阅效应 哪个消费陷阱更可怕?/萧伊妗

(本报制图)
生活中充满消费陷阱,商家的手段都是为了消费者能把钱花在他们的商品上。身为消费者,我们要如何判断以便保护自己的荷包?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消费习惯再做出比较。
咖啡效益:每日小额花费
我曾经在专栏写关于《会不知不觉会花很多钱的拿铁效应》,假设每天一杯拿铁是12令吉, 那么30年内,至少会花费了13万1400令吉在咖啡上。
拿铁效益顾名思义就是指每天花一点小钱,看似金额不大,但常年累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然而,因为每一次花费不高,我们不会觉得在花很多钱,反而会喜欢每一天的一点小庆幸,小享受!
先买后付:先享受后分期付款
以前,普通人要买大型电器,如电视、电冰箱、按摩椅等都必须存上好几个月的钱。再三考虑后,才会购买。
现在有了先买后付的便利,几乎人人都可以马上拥有,而忽略他们之后付款的能力。这也是最近马来西亚消费联合会(FOMCA) 在佳节时警惕消费者,在假节期间盛行的 “先买后付” 计划可能加剧消费者债务问题。
由于在佳节时会希望换新家具,新衣服,开销庞大,先买后付消费陷阱可能会导致过度消费而导致债务累积。
订阅效应:被动支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被动收入。这有一定的难度,但被动支出确是轻而易举的事。
订阅效应(Subscription Effect)指的是人们习惯性各种服务如:健身房会员,电话铃声费用,Netflix等。这些订阅服务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并没有时常用到,但由于看起来每个月消费不高,人们不会特别去定期检查是否还需要用。
订阅一般是自动扣费,一旦订阅多了,被动消费将会不断累积达到一定的数目。这主要造成是很多人不明白自己到底老是存不到的钱的原因。
不知不觉地自己就成了商家的“被动收入”。
“先买后付”最危险
如果这样做出比较,大家会发现到其实最危险的是“先买后付”。虽然很多平台通常不收利息,但如果未能按时付款,利息和罚款可高达10-20%。这也违背了根据自己的财务能力而购买商品的理财原则。

查理·芒格推崇延迟满足和先买后付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消费理念:

4招避开消费陷阱
无论任何消费陷阱,即使不那么可怕,也会剥削我们的累积财富能力。特别是会导致我们欠债的项目需额外小心。这里有些策略供参考:
1) 只要是上千元以上的商品,给自己一个月的时间考虑,不要冲动购物;
2) 设定存钱/投资目标。用真金白银买可负担的商品更有满足感;
3) 理解自己的需要和想要,定期审核自己的消费习惯;
4) 计算真实成本。把利息也算在商品价格内,可以提醒自己买贵了而放弃“先买后付”。
所以,在消费前多思考准没错,我们一定要优先避免先买后付,其次是控制订阅,最后是减少小额开销。
真正的自由来自“掌控金钱”而不是被消费陷阱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