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投资无需复杂化/股悦

在过去至少的半年里,相信大家都能强烈感受到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钱包也可能因此“消瘦”了不少。

钱不够用,透露了不少人心底的声音,而政府允许会员从公积金领取高达1万令吉的特别提款,或是一场及时雨。

自开放让会员提出申请的短短两个星期内,公积金局已接获超过530万分的申请,涉及的总额达401亿令吉,可从中看出端倪。

俄罗斯乌克兰之间的地缘冲突,和中国的清零政策等因素,严重地影响了全球的供应链。

即将来临的五一劳动节,政府已为低薪一族的打工族捎来振奋的消息,也就是最低薪金将从当前的1200令吉,提高25%到1500令吉。

凡事都有两面,这个好消息随之而来的,就是令人担忧新一波的涨价潮或无可避免。

羊毛出在羊身上

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家在营运成本上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最终将转嫁给消费者。

商家可通过调整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让公司维持稳定的营收和盈利。

至于消费者的我们,不得不接受物价上涨的事实以外,但又可以如何逆转这种情况呢?

就是参与该公司的业务,成为该公司的一份子,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成为股东之一。

尤其是上市公司,我们可以通过交易所提供的平台,购买该公司的股票,成为小股东。

试想想,西马半岛的国人,都是国家能源(TENAGA)的消费者,假设未来的一天,政府允许国家能源提高电费,免不了会唉声叹气。

不过,如果你自己也是国家能源的小股东之一,相信你对电费上涨的态度会不一样。

虽然自己需要缴纳的电费随之提高,但想到自己的“生意收入”也将水涨船高,总算有所安慰。

同样地,被称为国民饮料的某大企业品牌巧克力饮料,虽然价格在过去年来都上涨,但销量依然不受影响。

该大企业旗下的即食面或快熟面、巧克力甚至是谷类食品等,可能都是我们经常购买的产品。

如果这些经常消费的食品涨价,但自己是该大企业的小股东,相信你有会乐开怀吧!

另外,美国已在3月正式启动了加息计划,而为了应对高通货膨胀率创下1981年以来的新高水平,未来的升息料更为积极。

国行料下半年升息

回顾我国方面,市场一般预计国家银行很大可能将会在下半年才启动升息计划。

当然,如果我们的贷款都是跟随利率波动,这也就意味者我们的贷款偿还数额也随着水涨船高。

以利息收入为主的银行,自然地将在升息的大环境中成为的赢家,有望提高其盈利。

若你也是银行的小股东之一,虽然利息提高将增加贷款者的负担,但想到“自己的银行”会有更多的盈利,连发梦也会笑。

这也是为何我们需要投资的理由之一,而且投资也很简单,不必复杂化,可从生活上的消费着手。

或者,也可以通过投资股票型基金,间接性参与这些上市公司的业务。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一跌就慌? 因为你没有配置资产/谭凯俊

在市场充满不确定性、波动剧烈的当下,很多投资者都面临同一个问题:他们的投资组合波动太大,进退两难,而背后的核心问题往往是——资产配置出了问题。

多数投资者只懂得投资股票,或一昧追逐单一市场(例如马来西亚或美国),却忽略了更为稳健的多元资产策略,包括债券、现金、商品、另类投资、乃至跨区域的分散。

这种单一资产/单一区域投资方式,一旦市场逆风,就容易出现极端亏损,甚至引发情绪性决策。

我之前曾写过有关区域分散的重要性,强调投资者不应只因为美国过去十年的强劲表现而把所有资金押注在美股,尤其是在美国经济数据开始转弱、国债与财政赤字风险升高的当下。

而这次,我想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借助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巴菲特。

第一部分:当市场剧烈波动,问题往往不在于股票,而在于你的组合。

许多投资者以为自己怕的是市场下跌,其实他们真正恐惧的是:整个投资组合没有缓冲,没有安全边际。

很多人问:“为什么我持有的股票一跌,我就那么痛苦?”

其实不是股票跌的问题,而是你的组合过度集中在高波动资产。

资产配置的本质,是为了让你在各种市场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情绪和策略纪律。缺乏债券、现金、避险资产或非相关资产的组合,一旦遭遇冲击,容易全盘皆输。

勿严重依赖几只超级股

第二部分:单押股票、单押美国,是一种风险而非优势。

从疫情后至今,许多投资者习惯了“美股科技股年年大涨”的局面。尤其是看到标普500指数的过去回报数据,不少人直接把资金全押进QQQ或S&P指数基金。

但数据不会告诉你:背后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市场已严重依赖少数几只超级股(例如苹果、英伟达、微软)。

同时,美国政府债务已超过36兆美元(约158.4兆令吉),货币政策基础利息的高居不下也让到利息负担很重,美国财政未来可持续性面临巨大挑战。

你无法靠过去的辉煌决定未来的安全。

全球资产之间的回报轮动是常态,不分散就是在赌一个结果。

第三部分:巴菲特是如何做资产配置的?

很多人只看到巴菲特买卖股票的部分,却忽略了他整体的资产配置思维。

我们来看伯克夏截至2023年底与2024年年中主要资产配置占比的对比:

从这张表可以明显看到,巴菲特在2024年上半年采取了更为保守的策略,大幅降低股票敞口、提高债券与现金部位。

这并不代表他“看空市场”或“全面退出”,而是作为资产配置者,对估值变化与宏观风险的主动响应。

而很多普通投资者看到这种行为时,只会认为“巴菲特卖股了”,却没意识到他只是在做他一直擅长的事:在市场高估时降低风险敞口,在市场低估时加码债权资产。

这也启发我们作为投资人,在资产估值偏高、风险溢价偏低时,应该有纪律地调整资产结构,而不是盲目持有或恐慌式卖出。

巴菲特资产配置逻辑

第四部分:长期投资的关键不是选股,而是结构。

每个投资者都喜欢讲“长期投资”,但长期靠的不是某几只好股,而是一个能穿越周期的组合。

你未必有巴菲特的分析能力,但你可以有他的配置逻辑:

●把部分资金配置在稳健的债券或货币市场产品上。

●增加区域分散,避免只投资于美国或本地股市。

●留有一定的现金仓位,以便应对机会或风险。

●在股市估值昂贵时减少股票配置,在市场被低估时大胆加码。

●记住:你不是市场时间大师,幻想“卖在高点、买在低点”最终可能错失更多上涨。

真正优秀的投资人,是在下跌时跌得更少,上涨时涨得更多。

资产配置的目的不是让你赚最多,而是让你活得最久。

不用大赚但必须不倒

当市场再次震荡时,你的组合可以不用大赚,但必须不倒。

投资真正的高手,从来都不是靠一次选中“翻倍股”,而是靠结构与纪律赢得时间。

而这,才是最值得学习的核心能力。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