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倍增长表现惊人/万年船

英伟达
美国股市迎来一家增长无限大的公司——英伟达(NVIDIA)。这家公司在近三年大放异彩,从2021年7月股票由一拆四再在2024年6月一拆十,持有该股的股东在短短4年间股额变成40倍,确实惊人。
2021年分拆前其股价约600美元,以现在其股价约130美元x40倍算来,股价已经增长近9倍。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增长。若从它1999年上市的12美元,加上股票分拆(6次)算来,股价增长了5000多倍,美国股票,就是这么让人如痴如醉。
博通表现傲人
再说一只股票博通(BOARDCOM),这也是大马人的骄傲——因为其总执行长正是大马人陈福阳。
这家公司在1998年以每股24美元上市,同样的,早期进行过几次股票分拆(1999年1拆2、2000年1拆2、2006年2拆3)。在2006年,由大马人陈福阳接任总执行长至今。
2006年股票分拆以前,股价大约是48美元,随后公司在2015年被AVAGO以每股51.48美元以及分配0.02424 AVAGO股收购,因此股票代码换成AVGO。时至今日,博通股价已经成长到接近1600美元,公司也刚刚宣布1拆10股。这意味着从2006年至今年,公司股价成长近50倍。
总而言之,美国股票就是有这种特质,一旦公司定位成功,一、二十年下来,成长百倍至千倍是可能的事。这和马来西亚的股票截然不同。
大马股东偏爱股息
马来西亚的公司,要在二十年内成长一百倍,屈指可数。不但如此,公司在成长的阶段,被大股东私有化的情况太平常了, 所以大马的股东们对于股价成长没什么信心,反而比较偏爱股息。
历史证明,公司派发股息,远远不如派红股或分拆的成长来得高。大马股市有些公司能够派高股息,7-8%周息率的公司比比皆是。
但是,即使是如此高的股息,二十年下来,收到的股息也不过是收回1-2倍的成本而已。比起美国,本地的股市投资过于短视了。
事实上美国公司因为风险过于高,让投资者血本无归的亦不在少数。2000年的安然(ENRON)、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还有2008年的雷曼兄弟破产,反映了美国的股票投资风险。但是英伟达和博通的成功,也证明了最好的和最坏的公司可以同时出现。
在大马,要想象一家公司股价可以增长到1至2000令吉,非常匪夷所思。
不过,说到众人追捧的公司最终倒闭或除牌,倒也不缺乏,刚刚除牌的世霸动力就是一个例子。
不论投资者选什么股市,必须了解投资的风险,是要自己负起全责的,不能怪罪他人。
免责声明
本栏纯属学术上或经验上建议,读者若有兴趣投资,应该自行深入研究或询问股票经纪才决定,盈亏自负。我们鼓励通过正确的投资方式创造财富。作者言论不代表《南洋商报》立场。
干政危及科技霸主/曾志涛
美国政府对半导体龙头英伟达(Nvidia)施加的政治干预再度升温。英伟达原为配合早前对中国的出口管制,特别设计了“降规版”H20芯片。然而,据报道,美国商务部最新规定,即使是这一版本,如今出口至中国仍须事先取得许可,方可发货。
因此,英伟达预估将承受约55亿美元的库存与采购承诺减值损失,并表示新限制可能导致出货停滞,严重冲击其在全球人工智能(AI)战场的主导地位。
若从自由市场角度分析,任何对企业的政治干预,若未能拿捏好分寸,最终只会反噬自身。
首先,英伟达对华芯片出口受限,直接削弱其增长引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AI市场,在智慧城市、金融科技、自动驾驶等领域对高端芯片的需求持续攀升,是英伟达未来增长的关键动能。
如今,不仅H100与A100系列被禁,连降阶版H20也被封锁,等同于逼迫英伟达退出这块庞大的市场金矿。
投向更中立供应商
即使英伟达另辟蹊径,全球客户也可能对其供货稳定性产生疑虑,转而投向更中立的供应商,以避开美方制裁风险。
其次,英伟达被迫配合美国监管,不断调整产品效能、输出频率与运算参数,推出“合规版”产品(如刚被限制的H20),试图保住中国市场。
然而,美国政府对出口规则的不断变动,令英伟达无所适从,原本可投入生产的库存迅速贬值,成为账面亏损。
长远来看,这种由政府主导的营销路径,将严重抑制产业创新与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这种以政治力量干预企业运作的行径,也许能在短期内压制对手,却会在长期损害美国自身在全球科技领域的软实力。
企业的发展,应建立在自由竞争、市场导向与全球协作的基础上,而非屈从于政治干预与行政命令。
英伟达的危机,正是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揭示出美式政治干政对科技巨头的深远影响,值得各界深思。
更何况,中国、沙地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家正加速扶植本土AI芯片产业与生态系统。一旦全球市场逐步完成“去英伟达化”的转移,英伟达恐难再夺回失地。
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以“国家利益”为名干预科技产业运作,但本次操作已显矫枉过正,反而适得其反。
特朗普政府时期粗暴且不断升级的干预行为,不仅让英伟达陷入困境,也对整个硅谷生态构成系统性破坏。
若美国政府继续将全球市场视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其所引以为傲的自由市场与创新体系,终将被政策牢笼所钳制。
届时,受损的不只是个别企业的商业前景,更将动摇美国几十年来苦心经营的科技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