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欧洲经济陷入停滞/Project Syndicate

作者:肯尼斯·罗格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及公共政策学教授)

欧洲很可能在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明年1月上任后迎来一场贸易战,但其两大经济体目前却举步维艰。

德国大概会连续第二年出现零增长,而法国2025年的经济增长率则预计低于1%。

欧洲的经济停滞究竟是因为凯恩斯主义刺激政策力度不够,还是源自其臃肿僵化的福利国家制度?

不管是何种状况,那些认为通过简单措施(如提高预算赤字或降低利率)就能解决欧洲眼下各项问题的人显然脱离了现实。

法国债务危机拖累经济

举个例子,法国的积极经济刺激政策已将其预算赤字推高至相当于GDP的6%,而其债务相对GDP的比率则从2015年的95%飙升至112%。

2023年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因将退休年龄从62岁调到64岁而遭遇大规模抗议。这一举措虽然能取得一定成效,但对于该国的财政挑战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正如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最近警告的那样,若不进行深层次改革,该国的财政就将难以为继。

许多美国和英国的进步派人士钦佩法国的大政府模式,并希望本国采取类似政策。然而债券市场最近已经开始注意到法国债务膨胀带来的风险。令人吃惊的是法国政府当前支付的风险溢价比西班牙还高。

由于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的实际利率预计将为防止出现衰退而不断提升,法国无法单靠经济增长来摆脱其债务和养老金问题。相反,沉重的债务负担几乎注定会拖累其长期经济前景。

在2010年和2012年,卡门·M·莱因哈特和我发表了两篇论文,论证了过度债务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欧洲这些负债累累的经济体和日本都是这一动态的典型例子,而后续的学术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德国是否仍高效?

沉重的债务负担通过限制政府应对经济放缓和衰退的能力阻碍了GDP增长。德国的债务相对GDP比率仅为63%,有足够空间修复其破败的基础设施和提升教育体系表现。如果实施得当,这些投资可以带来足够的长期增长以抵消其成本。

但财政空间只有在被明智使用时才有价值:事实上德国的“债务刹车”(每年赤字额不得高于GDP的0.35%)过于僵化,下届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绕开它。

此外,如果缺乏重大改革,增加公共支出也无法带来持续增长。具体来说德国必须重拾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在2000年代初引入的哈特茨改革的多个关键内容。这些措施显著提高了德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法国形成了鲜明对比,并帮助德国从“欧洲病夫”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体。

但经济政策的左倾使大部分进展付之东流,严重损害了德国引以为傲的效率。该国建设急需基础设施的能力明显下降;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柏林的勃兰登堡机场,该机场最终于2020年启用,比原计划晚了十年,成本则为原本的三倍。

德国最终会克服当前的困境,但关键问题在于需要多久。本月早些时候总理奥拉夫·肖尔茨解雇了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安·林德纳,导致其本就脆弱的联合政府解体。随着选举定于2月23日举行,缺乏个人魅力的肖尔茨现在必须让位于另一位社会民主党人,否则就将承担本党内爆的风险。

肖尔茨迄今依然抵制要其放弃竞选连任的呼声,并因此危及到其党派继续执政的机会。他不愿退让的态度与美国总统乔·拜登类似,后者花了太长时间才将接力棒传给了一位更年轻的候选人,而这无疑是导致她遭遇决定性选举失败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政治动荡中德国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威胁着其作为欧洲经济强国的地位。乌克兰战事的持续削弱了投资者信心,而德国各大工业基地尚未从失去廉价俄罗斯能源的冲击中恢复过来。

此外汽车行业在从燃油转向电动方面步履维艰,落后于全球竞争对手,而对(经济同样疲软的)中国的出口也大幅下降。

如果明年一个更加保守、市场导向的政府上台,这些问题可能会得到解决。但鉴于公众对结构性改革的支持程度持续较低,要让德国重回正轨绝非易事。

如果没有重大变革,该国经济将难以重新获得活力和灵活性去应对即将到来的特朗普关税战。

其他国家如何填补德法空缺

尽管大多数其他欧洲经济体面临类似挑战,但意大利在总理焦尔吉娅·梅洛尼的领导下可能表现稍好一些——她可算是这片大陆上最高效的领导人。

西班牙和一些较小的经济体——尤其是波兰——可能会填补德国和法国留下的一部分空白,但却无法完全弥补两大欧盟经济重量级选手的缺陷。

如果不是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持久吸引力(尤其对那些用强势美元支撑着旅游业的美国游客而言),欧洲经济前景可能会更加黯淡。即使如此,2025年的前景依然灰暗。虽然欧洲经济仍然可能复苏,但凯恩斯主义刺激政策并不足以维持强劲增长。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视频推荐: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欧亚去美国化与新全球化

报道:笔锋

去美国化幽灵正在欧亚上空徘徊。特朗普不分青红皂白的关税大刀及背叛乌克兰的态度,令欧亚国家幡然醒悟,不能依靠美国,从“心”出发,远离美国,远离当今地缘政治最大不确定因素。

在2025年的春天,去美国化的幽灵正在欧亚的上空徘徊。

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不分青红皂白的关税大刀,以及背叛乌克兰的态度,让许多欧亚国家幡然醒悟,不能依靠美国,不能被特朗普的“不靠谱”行为玩弄于股掌之上,而是要自力更生,走出过去的“舒适圈”,从“心”出发,要远离美国,远离当今地缘政治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从“心”出发就从欧洲开始。90年代苏联解体后的欧洲是美国主导一切,唯“美”是从,北约和欧盟也是唯美国马首是瞻,但当欧洲诸国看到乌克兰领袖泽连斯基被特朗普羞辱的命运,就开始理解被朋友背后插刀的异样痛苦,开始深切反省,要将昔日法国戴高乐将军独立欧洲构想,重新激活,不能在国防上仰赖美国,也不能在心态上被美国殖民。

尤其是特朗普明言要吞并丹麦的格陵兰,更让欧洲人警惕。

由于丹麦是北约成员国,一旦美军入侵格陵兰,北约国家就有义务群起抗击。

这都让欧洲人改变思维要脱离美国控制,不被特朗普牵着鼻子走。

特朗普对欧洲的傲慢和偏见,最近显示在白宫发言人莱维特的发言上,她在面对美国记者提到法国一位议员要求美国归还自由神像的时候回答说,若不是美国,现在法国人还在说德语。但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学家指出,其实打败纳粹德国的主要力量还是靠苏联红军在东线奋勇抗敌,牺牲逾2800万人,在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两大战役中,消耗了德军主力,才奠定后来反败为胜基础。

历史反映特朗普自大狂妄

没有苏联红军参战,牵制纳粹,就不可能有诺曼第登陆的成功。当然,法国的历史学家也还击指出1776年美国革命,如果没有法国协助,美国现在还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

这些历史的恩怨情仇,都显示特朗普政府的自大狂妄,让欧洲人义愤填膺。

亚洲方面也出现雷同效应。日本被美国要求自己负担军费,不能一切都要美国老大哥埋单。这对日本的经济带来冲击。韩国方面,此前还被特朗普政府列为“敏感国家”,在于韩国内部的政争,亲美的尹锡悦面临弹劾的混乱,以及传出韩国发展核武的说法。

日韩警觉美国不可靠

但无论是什么原因,都让日本与韩国警觉:美国不是可靠的盟友,而是要时刻提防的损友。

亚洲的中国早就对特朗普的两面三刀感受深刻。2017年特朗普甫上台就访问中国,也邀习近平访问美国。

但好话说尽之后就开始贸易战,也背后操作加拿大幕后扣留华为的孟晚舟事件。

最近特朗普政府不但要加重对华关税,还强购香港富商李嘉诚管理的巴拿马运河和43个港口的管理权,引起北京不满。

船运界也传出,美国甚至会对中国制造的船只进口,征收每艘100万美元(约443万令吉)的附加费,以打击当前领先全球的中国造船业。

但更令北京警惕的是美国如何介入台海事务,若一旦台海爆发战争,美军的动向就是关键。白宫最近召开台海作战计划的秘密会议,马斯克是否可以参加就成为美国媒体报道的焦点。

中国从几年前就开始脱美化,减少外贸上对美的巨大依赖。

最新数据显示,对美贸易已降至全部贸易的12%。中国外贸更多元化,同时将生产链条延伸到东盟国家,进入美国所谓的友岸外包产业链,一举两得,既可以避开美国制裁和关税,也使东盟国家和中国关系更形密切,焕发了东南亚经济繁荣的历史高峰。

中国“延长供应链”开拓新需求

东南亚的历史繁荣,展示中国的“延长供应链”,不仅在于承接输往美国和西方的产业链,也开拓了新的需求,如中国的餐饮业集团延伸到东南亚,售卖冻柠檬茶和冰淇淋的“蜜雪冰城”在东南亚开了4800家,高性价比背后,是一条数字化和工业化的产业链,将每一个环节都数字化计算,展现最高效率;而工业化力量就是兴建柠檬农场、奶粉农场,从源头上规模化,将生产要素价格压到最低,但品质却最好,因而月前在港上市集资掀起狂潮,被投资者看好。

晋非美国全球化场域

这也让亚洲的财富力量焕发新动力,如何用新的管理和技术将很多传统的产业转型,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都带来企业新的内生能量,不需要再为美国和西方市场烦恼,不再只是为西方人作嫁衣裳,回归自己的市场和人民福祉,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特朗普的关税大刀没有砍倒亚洲企业,反而意外地砍除亚洲企业依赖美国的心态,自立自强,加快建立自己的内循环,不惧美国的打压和侮辱。

这也刺激了一个新的全球化版本。全球化没有消失,而是进入一个非美国的全球化场域。东盟之间、中国和东盟之间、中国和欧洲之间、中国和日本韩国之间,贸易和协作的密度和强度都在增强。这是一个没有美国的新全球化模式,也代表一个没有胁迫和傲慢势力的模式,正在国际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