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汽油津贴仅需微调/黄锦荣

汽油津贴是否应该延续的疑虑,因为国际油价冲破一桶100美元以后而再次浮上台面。

假设每1美元兑RM4.2,一桶100美元的市价即是一公升RM2.64,以RON95每公升RM2.05的顶价来计,政府得为每公升的汽油消耗津贴RM0.59。

由于大马汽油日均消耗量大约为29万1000桶,这意谓着政府每日单是汽油津贴就得耗费超过27000万令吉,或全年近100亿令吉。如果油价攀升至一桶140美元,那么全年津贴成本将涨至280亿令吉。

于是乎,在过去十多年里,汽油津贴合理化一直是公共财政整顿的议程之一,但改革之路走走停停,始终裹足不前,败因虽多,却离不开执行之难。

汽油津贴最大的优点就是执行上简单直接,所有汽油使用者将直接受惠。换言之,虽然本不该享有津贴的群体也因此得益,但津贴政策所瞄准的对象也在汽油使用中受惠,政府无需大费周章去确认受惠者的身分,监督成本因此近乎零。

监督成本过高

有什么替代方案能在像汽油津贴那般直接协助大马家庭面对油价冲击之余,却又不会被昂贵的监督成本给淹没,也不会因为过度津贴油价而扭曲绿色转型的诱因?

纳吉执政期间曾两次意图改革汽油津贴机制,先是在2014年取消RON97津贴并采纳管理浮动制,并在2015尝试推出汽油分层津贴,原则上是高收入者为零津贴,中等收入者获部分津贴,而低收入者则得全津贴,于执行上是每周为受惠群体分配津贴汽油,非受惠者以市价购油,而外国车辆所支付的油价则另计。

希盟执政期间也有过类似的方案,但津贴以汽车油箱大小为分层标准。

分层过多,执行自然艰巨。既要确认每一个人每一次添油时的身分,以防滥用;也要时刻更新使用者身分,以防错漏;更要确保每一周的固打分配到位,以防供应短缺;到最后还要针对滥用者做出法律惩罚。

监督成本如此之高,恐怕执行起来的代价要远高于汽油津贴,改革最终也只闻楼梯响。

有人倡议,不如全盘取消津贴,省下来的资源就能做更有发展效应的分配,比如造铁路、建学校,但天晓得这头砍下来的津贴,会否真的被挪去做那头的发展,更何况被砍下来的是切身的私人利益,而被发展的却是切身且利他的社会利益,这样的改革倡议无法引起共鸣。

需要风险分担机制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简单易懂、低执行和监督成本、低公共资源耗损,且无害于绿色转型努力的方案。

我的建议是,钉着国内油价水平,随着国际油价波动,并成立一个独立委员会,透明地管理统一津贴基金。

其道理很浅显。假设政府钉着每公升RM2.05的国内顶价,以4.2令吉兑一美元来计,那就是每桶77.6美元的国际价格。当国际油价高过77.6美元,政府就必须给予汽油使用者津贴,以协助人民抵御生活压力。

相反的,当国际油价低过77.6美元,津贴就会反向倒流,由国民津贴政府,在统一津贴基金累积起来的资金,就能财援他日国际油价再度飙升时所需耗费的津贴。

自2007年1月以来,津贴和反向津贴的次数比列大约是6.4对10,也就是说政府每给予汽油津贴6.4回,使用者就反津贴10回。逆境时我助你,顺境时你回馈。

这样的风险分担机制,显然地也符合回教法中合资经营(Musharakah)的模式,即机制参与者共同分担利润与亏损。

反应

 

名家专栏

身份证验证燃油补贴的挑战/李荣昌

近期,政府已拟定实施方案,以落实明年中即将推出的针对性RON95汽油补贴制度。根据我国经济部部长拉菲兹的说法,未来将通过身份证明的方式来核实符合补贴资格的民众。届时,市场将出现两种不同的汽油价格,即补贴汽油价格和非补贴汽油价格。

此外,政府也正在制定标准,以区分哪些收入群体能够继续获得汽油补贴。目前提议的区分方式是根据家庭净可支配收入,以确保全国85%的家庭能够公平地受益于政府补贴。

以家庭净可支配收入划分不同收入群体的方式,包括最近推广的体面生活开支计算方式的利弊都已在上文提及。本文将重点探讨身份证添油方案的可行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根据目前公布的细节,政府即将实施的针对性汽油补贴政策将通过补贴汽油价格的方式,向符合资格的群体发放补贴。这意味着,符合条件的消费者将能够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购买汽油,而不符合条件的消费者则需按照浮动的市场价格购买汽油。

两种价格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导致市场上出现两种不同的汽油价格。虽然针对性柴油补贴政策也采用了类似的补贴价和市场价区分方式,但由于柴油主要用于企业而非个人,受影响的群体相对有限,因此影响较小。

然而,汽油作为广泛使用的能源,影响范围远超柴油,两个不同价格的汽油将对市场产生更大的影响。

变相走私

此外,两种价格的并存可能引发市场的不公平竞争。一些零售商或符合资格用户可能会利用补贴价格进行套利操作,造成市场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到整体市场的稳定性。初衷之一是防止补贴燃油被走私至国外,但如果政府在监管油站方面存在疏漏,补贴的滥用问题仍然可能发生。

具体来说,符合资格的消费者可能通过转让补贴汽油的方式,将低价汽油出售给不符合资格的消费者,从而绕过政策限制。这种情况的发生,虽然不会直接导致燃油被走私至国外,但仍然会严重削弱政策的效果,使本应惠及特定群体的资源流失到不应受益的人群手中。

提高成本

此外,针对性补贴的发放需要通过一些区分机制来筛选合资格与不符合资格的用户,以确保补贴能够真正惠及弱势群体,而非高收入者。为此,政府建议通过身份证认证身份的方式来区分不同收入群体。

然而,这一身份证验证机制将要求加油站建立相应的核实系统,这可能导致运营成本上升,并增加核实身份所需的时间,从而加剧油站的拥挤情况,提高汽油交易的整体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身份证验证方案曾在2014年政府考虑取消燃油补贴时作为一个选项进行过评估,但由于其效率较低,最终未被采纳。相反,前政府选择了通过现金补贴的方式来帮助弱势群体。

现金补贴效率高

因此,我认为,最有效的补贴发放方式是直接向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现金补贴。这一方法与2014年取消汽油补贴后采取的做法相似。

具体而言,政府通过每周根据国际油价波动调整市场汽油价格,并通过年终现金补贴的形式,帮助低收入群体应对油价波动带来的生活成本上升。

现金补贴的优势在于实施成本低,且无需企业建立复杂的身份验证机制,从而减少了加油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同时,现金补贴也能够有效避免符合资格的消费者将补贴转让给不符合资格者的问题。

此外,现金补贴可以灵活发放,确保资金能够直接惠及目标群体,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和效率。

综上所述,尽管针对性补贴政策旨在通过资源重新分配实现社会公平,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挑战,且缺乏有效的应用效果。

实施针对性燃油补贴的初衷是确保补贴能够真正惠及弱势群体,而非高收入群体,并防止燃油走私问题的发生。然而,无论政府如何精密设计筛选机制或提高监管效率,只要燃油仍然受到补贴,就必然存在一定的漏洞。

因此,直接现金补贴制度可以被视为弥补这些漏洞的有效方案。

既然如此,政府为何不参考之前取消燃油补贴的经验,采取“一石二鸟”的做法,而坚持采用已被弃用的燃油补贴机制呢?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