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治理改革振兴中国经济/Project Syndicate

在经济放缓时期,情况往往会在好转之前变得更糟,而这也在9月底推出了冠病疫情以来最大刺激方案的中国身上得到了印证。

政府政策的忽然出台,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但这类政策突然转向,对中国来说其实并不新鲜。

2021年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打击、2022年“冠病清零”政策的终结,以及2014年以来计划生育规则的变化都是类似的急转弯。

在最近出版的《高压线:中国是如何监管大型科技企业和治理经济的》一书中,我解读了中国政策制定的三个决定性特征:等级制、波动性和脆弱性。

中国自上而下制定强行制定政策(等级制)的中央集权决策架构,会催生各类突发而剧烈的政策转变;这些政策经常遵循周期性模式,在紧缩和宽松之间摇摆不定(波动性)。

同时即使出发点是好的,这些政策也常常会产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的意外后果,而等当局意识到时往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方能扭转局面了(脆弱性)。

中国对日益紧迫的通缩威胁的缺乏应对,就完全符合这一模式。

尽管一年多来各种警示信号已经很明显,但出于一些(合情合理的)原因,政府一直不愿采取大胆措施来重启经济增长。

最值得注意的是,当局早已敏锐地意识到有必要摆脱经济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传统依赖,转向如高科技创新等更可持续的增长来源。

然而,中国仍在努力摆脱2008年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积累的过度债务——这种趋势在几年前将中国推向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临界门槛。

此外,中国最高领导层担心消费驱动型增长,可能会让本国成为一个福利国家,而这在他们看来是浪费和低效的,不符合他们对中国作为自力更生的工业和技术强国的长期愿景。

通缩越久代价越高

因此,中国政府没有听从采取大胆刺激措施的呼吁,只是采取了一些温和措施来阻止经济下滑。

不出所料,这些措施对通缩威胁收效甚微。

与此同时,政策制定者专注于维持财政纪律,同时继续投资于生产——即便这加速了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并因此加剧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紧张局势。

现在,中国正面临着以通缩和停滞为特征的日本式“失去的十年”。

经济学家警告说,通缩持续的时间越长扭转这一状况的成本就越高。

突然180度转向

幸运的是,中国领导人似乎终于听进去了:政府突然180度转向,开始全面动员其货币和财政工具来拯救摇摇欲坠的经济。

这是正确的举措,因为目前中国需要的正是大力刺激经济。但此举并非毫无风险。

股市对刺激措施做出了热烈反应,创下了自2008年以来最好的单周表现。鉴于投资者预计政府将出台更多财政措施来支撑经济,投机行为也因此猖獗起来。

应恢复地方分权

现在人们担心突然注入经济中的资金,可能会造成股市泡沫,为下一次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如果这种风险成为现实,中国政策制定者就将再次面临一个打地鼠似的危机管理局面——这边刚刚扑灭一场危机,那边另一场危机又冒头了。

为了避免这种结果,中国必须采取措施去尽可能减少政策干预带来的意外后果,比如建立实时、准确的反馈机制,以便在泡沫形成和危机爆发之前进行中期修正。

更重要的是,中国必须破除其基于自上而下法令的仓促、戏剧性政策转变习惯,回归过去那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基于分权式政策试验的渐进式改革。

这种实验是中国市场改革进程最初三十年的标志——当时经济实现了年复一年的两位数GDP增长。

通过赋予地方当局权力,利用本地知识和测试新想法,中央政府实现了了层出不穷的政策创新,但近年来它却越来越依赖不利于经济的自上而下决策。

权力重新下放

大胆的刺激措施,可能会为中国赢得时间,但无法带来持久的繁荣。为此,中国必须采用曾推动其崛起的分权治理方式。

这意味将权力重新下放,鼓励地方当局测试那些适合本地情况的解决方案的自下而上举措。

问题是,北京是否愿意在追求对经济长期掌控的过程中,放弃任何控制权。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ADVERTISEMENT

 
 

 

反应

 

名家专栏

资本主义是全球不平等根源?/Project Syndicate

2014年,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重塑了关于不平等问题的讨论,也让作者一举成名。皮凯蒂正确地指出实施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动因几乎完全集中在国内问题上,但他的核心论点——资本主义必然导致不平等日益加剧,在将越南贫困农民的境况与法国中产阶级相对舒适的生活进行比较时不攻自破了。

事实上,过去40年来亚洲和中东欧经济体在贸易推动下的崛起可能是人类历史上跨国差距缩减幅度最为巨大的一次。

尽管如此,除了嘴上呼吁两句,西方观察家甚少关注生活在全球南方的另外那85%人口。比尔·盖茨这样的慈善家将大量资源用于改善非洲人民生活,而大多数基金会和机构仍将重点放在减少本国内部的不平等上。尽管这两项事业都令人钦佩,但政治分析家们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参照全球标准,发达经济体几乎不存在贫困。

国际性不平等

当然,印度的农民对美国或欧洲的选举没有影响力,而近年这些选举的焦点也越来越转向国内。如今候选人不会因为承诺帮助非洲而获胜,更别提南亚或南美了。这种转变有助于解释皮凯蒂将不平等问题归结为国内问题的观点为何会在美国进步派人士中激起强烈反响,并间接地与前总统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运动产生共鸣。

但这种解释忽略了生活在易受气候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的数亿人口。此外尽管殖民主义的影响经久不散,但欧洲那些福利国家或日本并不热衷于对向前殖民地支付赔偿。

可以肯定的是,加强发达国家的社会安全网——尤其是在教育和医疗方面,是理所应当的。不过从道德角度来看,此事是否比让全球7亿赤贫人口脱困更为紧迫则依然是个非常值得商榷的问题。

值得称赞的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已采取重大措施援助发展中国家。但是它们的资源和政治责任都是有限的,而富裕国家则倾向于支持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和倡议。

融资方案

一个似乎已达成广泛共识的领域是气候行动。有鉴于此,我长期以来一直主张创建一个可以通过提供技术援助和大规模气候融资(最好是通过赠款而非贷款)来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的世界碳银行。

正如我最近所言,考虑到改革全球资本主义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禁止私人贷款人在发达国家法院起诉违约的主权债务人),赠款融资尤为重要。为了吸引私人融资,发展中国家必须自己建立可靠可信的法院以及其他体制。而在这一切得以实现之前依然需要弥补资金缺口。

减少全球贫困最终都需要扩大开放和减少贸易壁垒。全球经济已经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推动贸易限制的民粹主义政客的推波助澜下支离破碎,对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经济前景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政治不稳定状况向较富裕国家蔓延的风险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而且已经反映在了这些国家日益激烈的移民辩论中。

发达经济体3选项

对此发达经济体有三个选项,而且其中没有一个是只针对国内不平等问题的:

首先,它们可以加强应对移民压力的能力,打击那些企图破坏全球秩序稳定的政权;

其次,可以增加对低收入国家的支持,特别是那些有能力避免内战的国家;最后是派遣公民援助低收入国家。许多国家的政府已经在国内试行了一些项目,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到较贫困社区支教一年或兴建房屋。

至少,派遣西方学生到发展中国家——哪怕是短期的——可以让那些养尊处优的校园活动家们了解世界上大部分人所面临的经济困境,亲眼目睹那些资本主义尚未扎根国家的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这样的经历可以让年轻人对各项全球挑战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们对那些最终可能影响自身生活的危机有更清晰的理解。

这并不是说国内不平等不是一个严重问题,只是它并不是对永续发展和人类福祉的最大威胁。

而西方领导人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则是找到能使各国接入全球市场并将其公民带入二十一世纪的政治意愿。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