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深圳示范区改革开创新未来/Project Syndicate

本月初,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公布了升级特区制度的改革,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成为世界级贸易、金融和技术枢纽描绘了新的蓝图。

大多数海外中国观察家只是关注这对香港、上海、或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但这种评估过于狭隘,未能捕捉到习的深圳改革计划的真正意义。

事实上,习的广东之行以及他在深圳的演讲,让人想起邓小平著名的1992年南巡。

邓在视察南方各地途中发表了一系列演讲,之后成为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习近平的深圳示范区宣言,很可能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开始。

当初,正是习的父亲习仲勋作为广东省第一书记,对中国推出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后来又增加了海南)建立经济特区的大胆改革政策发挥了核心作用。

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把中国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由于广东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导致逃港潮。

年均增长40年达20.7%

当时,中国决定在几个经济特区设立特定的出口加工区,其资金与技术主要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海外华人的投资。

之后,得益于香港繁荣的自由港和世界级的金融业,深圳能够不断获得新的创意、技术和资源,唤醒了其技术创新与企业家敢闯精神。

这些在中国当时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内尝试引进市场力量的实验,当时确实难以置信,但它们成功了。

40年来,深圳年均GDP增长率,达到惊人的20.7%。其曾经贫穷的渔村,现在人均本地生产总值是内地城市中最高的。深圳的GDP总额达到了2.7兆人民币(约1.7兆令吉),超过了隔壁的香港。

但近年来,甚至最近几个月,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引发了全球衰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以及气候环境迅速恶化等一系列全球危机,北京没有人在幻想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将变得更容易。

相反,为了维持发展势头,必须更新升级改革开放的模式。而深圳正是测试新模式的理想示范区,因为其在首批经济特区中表现最佳。

这也符合中国改革与开放的经验,中国的发展模式并不局限于特定的理论或预定的计划,而是基于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务实地探索发展的可能路径。

而这个过程总是始于对现有机会、潜在威胁、主要障碍、和可能的突破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正是这种务实的国情评估,产生了中国的双循环战略,并成为即将公布的涵盖2021至2025年的“十四五”规划的核心指引。

许多海外人士错误地将这一战略,当作中国正在“向内转”的信号;相反,双循环战略实际上是为了确保对全球机遇的开放与对国内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依赖之间的更好平衡。

中国探索改革试验的过程,通常是先在特定地区测试新的政策与制度,然后通过分阶段及多方协调的方法,在更广泛的地区实施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政策与制度。这正是在深圳将再次发生的事情。

拥更多自主权

改革的过程显然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方向,但改革措施主要是在地方形成、执行与管理。

习在深圳讲话四天后,国家发改委就宣布了在40个领域下放地方自主权给深圳,以促进其市场发展和经济整合的综合改革试验。

例如,深圳将在资本、土地、人才和知识产权等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如可以对新市场与新商业模式制定新监管规则(包括商业争议解决机制)和建立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

深圳示范区还将获得更多的立法与行政管理空间,来建立与国际惯例兼容的制度生态体系,涵盖金融市场、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可以不受省级或中央部委管理的现有制度体系的限制。

按照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方针,深圳和广东省政府以及相关的中央政府部门,已受命在未来两年内落实需要新增的深圳地方自主权的重点领域,以促进示范区系统性制度变革。

有权提新立法监管制度

除了获得下放的地方自主权,深圳还可以超越中国现行法规,提出新的立法和监管制度,但需要得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国务院的批准。

这种崭新的综合批量放权的制度改革方式,大大降低了对复杂系统进行系统性改革的障碍,也同时维持了改革过程的平稳、高效、及有序渐进。

这种新方式是为了确保到“十四五”规划完成之时,深圳可以拥有一套完整的的世界级现代城市制度生态体系,来管理运作其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进步等关键领域。

当然,这并不意味深圳可以牺牲中国其它地区的利益而兴旺发达。

深圳示范区的大胆改革不仅应该考虑其区内发展目标,也必须考虑对全国其它地区的影响。

有些人认为,深圳示范区改革计划的目的,是去削弱香港的竞争优势。这种狭隘的观点是错误的。事实是,深圳的发展将通过扩大和深化区域市场来创造更多的机会。

为港青创就业机会

习近平在讲话中承诺将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倡议,而深圳改革计划中特别包括了为香港青年创造就业机会,和改善居住条件的具体措施。

推动像中国这样的庞大而复杂的经济体的发展,即使在最好的形势下,也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尤其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仿效。在严峻的外部压力形势下,挑战必然更大。

但随着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蓝图的推出,包括其在更广泛领域制度改革的实施与调整,中国看起来很有可能会达到其设立的发展目标。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视频推荐:

反应

 

国际

多城市第二机场获批抢建 中国大城双机场格局渐成形

(北京21日讯)中国多个城市为因应机场人流量趋于饱和,甚至经常出现拥挤不堪,机票偏高的情况,兴建第二机场的规划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

据了解,中国目前拥有双机场的城市仅北京、上海及大西部较为繁荣的成都。

为解决上述问题,包括广州、深圳,南京和重庆等大城市,近期陆续通过批准兴建“第二机场”的规划,展开“一城双机场”趋势的竞逐者。

《澎湃新闻》报道,事实上,相比北京、上海、成都建设双机场“一步到位”,广州、深圳等城市实现双机场的路径则更像是“曲线救国”。

规划中的“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项目位于佛山市高明区;深圳“第二机场”的实际地界,则是位于惠州平潭。在更早之前官宣的上海第三机场,也是选址在南通。

这类“共享机场”的概念,是指一座机场不仅服务于所在城市,还通过协同发展和互联互通,为周边城市提供航空服务。

数据显示,深圳宝安机场2023年旅客吞吐量为5273万人次,位居中国四,然而,宝安机场只有两条跑道,成为中国境内最繁忙的双跑道机场。

此外,广州白云机场2024年前十个月累计旅客吞吐量已达6316.3万人次,依现阶段T1+T2航厦设计容量8000万人次,客流量已逼近饱和状态。

包括长三角及大湾区的上海、广州和深圳规划的新机场方案,皆采取“共享机场”的概念,一方面拉升整体区域经济,形成“母鸡带小鸡”的格局,另一方面也能透过共享机场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环境。

新闻来源:ETtoday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